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 寸草有致,片石生情 ,虽 半亩方塘 ,却追求 天光云影 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本书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在《梓翁说园》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结合不同地方的园林,系统论述了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等。本书既可说是园林理论著述,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因此,本书可说是中国园林的导游。
《中国寺庙通论》的作者王鹤鸣、王澄和梁红根据寺庙的不同性质,将寺庙建筑分列为九种,即书中九章予以分别叙述: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道教宫观、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上述九类寺庙中,神灵祠庙、宗族祠堂、皇家宗庙、名人祠庙、儒家文庙和道教宫观是在中国本土生长建立起来的祭祀建筑,而佛教寺院、清真寺和基督教教堂则是从国外传入而建立的祭祀建筑。《中国寺庙通论》作者在寺庙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每个门类的寺庙的历史、建筑形态、表述意义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本书包括风景园林师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注册风景园林师制度、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项目负责人、职业风景园林师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风景园林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从东西方自然观差异看风景园林发展趋势、国家公园及其影响、职业风景园林师的实践范围、如何创办成功的风景园林企业九讲内容。适用于风景园林专业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园林/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编著者关锡汉。所谓园林,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园林,从我国古代的先秦到清末,随着功能的变化有着很多不同的名称,例如:圃、苑、庭园、行宫、别墅、避暑山庄等。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主要介绍林业主要产业树种的栽培管护、经营管理、加工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术,全书按植物资源的特性和用途分成经济林、中药材、速生树种、能源树种、珍贵树种等类别进行论述。书稿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论述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强。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是中国林学会针对当前防疫状态下,人员流动还未能完全恢复正常,林业生产一线可能存在技术指导薄弱环节,利用学会较为全面掌握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抓紧谋划,迅速组织林业生产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编写。 《主要林木及林下资源产业化栽培与利用》针对性强,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对补充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树木盆景在我国盆景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具有独特的风韵的技巧。其表现的手法随着地区的差异,取材的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有的以露根、虬干取胜;有的以叶形、叶色见长;有的以花、果取景。树姿则力求古朴、秀雅、苍劲、奇特,色彩要丰富,风韵要清秀,这是树木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本书着重介绍盆景制作技术,将每件盆景的整个制作过程以图解形式加以介绍,有助于盆景爱好者和专业生产者在盆景创作中参考和应用。
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体系,前者集中在北京,宏大而富丽;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以小巧,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圄,私家园林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4世纪的辟疆园。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两百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苏州园林擅长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中的山林”。 这些古典园林多是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同时亦有名胜园林、寺观园林,书院园林。这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让作者惴惴不安的是,本书当时仓促成篇,按照原打算,拟在初版后利用较长时间,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花三五年功夫修订原书。初步设想是将原书上、下编独立开来,形成《唐代园林述论》和《唐别业考》两部系列著作。但变化永远比计划快,此次因出版社规定修订时限,作者只能对原书的史料及文字误讹进行一些增删订正,另补充了相关的部分图版,但基本观点和结构一仍其旧,系统全面的研究只能留俟将来。 此次修订,作者将近年来寓目的园林史和隋唐文史研究新成果尽量吸收进去,并且做了标注,以继古人“言必称先,不敢掠美”之例。惟一遗憾的是,作者曾从台北《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索引中查到侯迺慧教授在台湾政治大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唐代文人的园林生活——以全唐诗文呈现为主》,台大教授萧丽华博士屡与津梁,将作者介绍给侯教
本书是“细说中国文化”系列丛书的一种。编者应用“细说”理念,通过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从园林历史、结构布局、文化意境、特色景点等多种角度,全面地、深层次地解析中国园林,立体地展现中国园林的外在秀丽景观和内在的精神特质,让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想象空间和人文熏陶。
苏州园林,是人工创造的自然山水美景。其主旨是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一种物质环境,除了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山水景色之外,还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如厅堂、轩榭、馆斋。厅堂为全园活动中心,在厅堂、书房前后,多构筑曲廊,缀以山石,栽植花木,组成住宅庭院;厅堂周围和山池之间,缀以亭、榭、馆、斋,用蹊径和回廊贯通,组成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园林整体。 本书从品赏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角度,分吴门胜景、裁山得趣、分水清润、幽亭成翠、深院映碧、亭憩廊游文饰精到、绿影留人八个方面,为广大读者娓娓道来。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很入神地描绘了自已园林生活的丰富: 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刘天华 本书作者巧妙借助中国古典文学理论,选取十二个重要的角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勾勒出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安身之道。本书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关于古代造园艺术的法、韵、情、趣,谈的都是园林艺术文化含意上的妙处。
堀内正树著的《图解日本园林》主要向大家介绍日本园林的基础知识,除了介绍日本园林的样式及历史、栽植、置石、理水、小品等基本知识外,还穿插介绍造园的具体内容,也涵盖了建造及管理园林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加深对日本园林的理解。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简洁但详尽地介绍了庭园造景的施工方法,适合景观设计师、园艺师以及园艺爱好者品读和借鉴学习。日本园林与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截然不同。相比于西方园林设计附加的人工装饰性,日本园林一般不采用华美的布局,反而更加重视亲近自然,更加倾向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和管理。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日本园林以自然为主题创作和发展了多样的园林风格和造园手法,在学会如何观赏日本园林的同时,对学习如何建造园林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园林,是人和自然强烈互动之产物,代表造园者思想,以及人与土地、与自然融合变迁之历史。本书跳脱传统园林描述方式,切进人文的感动,依照岭南园林产生、发展、繁荣过程,循序介绍了余荫山房,可园,清晖园,梁园,明秀园,雁山园,靖江王府,谢鲁山庄等岭南著名古典园林,计百余处,并就园林文化、建筑之美、人文风情、历史民俗及造园者家族背景等,一一细说,期使读者得以管窥岭南古园林之浩大盛况,并进而成为畅游岭南各园林旧迹、回溯岭南古文化史之导引。
本教程面向高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专业的师生和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梳理风景园林GIS的基本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讲解GIS应用方法,并配合数据练习,力图给读者呈现一套实用的风景园林GIS教程。 全书共十章。前三章为理论部分。第一章介绍了GIS的概念、发展与空间数据结构,列举了GIS在风景园林学科中的应用,介绍了本书内容与使用的软件和数据。第二章介绍了ArcGIS10.3的基础操作,包括ArcMap的基础界面、基础操作、符号化、制图布局以及ArcToolbox基础。第三章介绍了空间投影的相关内容,包括空间参考、地图投影以及如何运用ArcGIS进行投影变换与处理。第四章至第十章为数据分析处理部分。第四章介绍了运用ArcGIS进行地形分析的方法。第五章阐述了填洼分析、流向分析、流量分析、提取水流网络、流域分析的方法与步骤。第六章介绍了如何运用ArcGIS进行园路
皇家园林是历史上帝王营构的离宫别馆,*帝后游乐、居住,听政与规模巨大、象征至离无上皇权的帝王宫殿,有着相仿的规制,它们往往建筑庞大,装饰奢华,色彩绚丽。皇家园林主要分布在古代都城和其郊野的自然山水之中。有的也选择在离都城较远的风景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