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内容、习题与参考答案。题型方面侧重选择题的编制,使学生提前熟悉和掌握执业医师考试的题型与难易度。 新增学习指导内容,习题基本延续上一版风格,根据第九轮教材修订内容进行更新。
中国西南地区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可食用的和有毒的容易混淆,正确鉴别至关重要。本书简要介绍了该区地理环境与真菌资源、毒菌中毒预防与治疗方法和蘑菇基本术语,记载了该区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共计312种,每种提供个体彩图、重要特征描述、生态分布及可食或有毒信息。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以检验技术为主线,借鉴了原编写的五年制教材和许多国内外其他教材的经验,共分五篇三十八章,包括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临床细菌学检验、临床真菌学检验、临床病毒学检验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等内容。基本技术篇中强调了细菌非培养检验技术和细菌检验的自动化;临床细菌学检验篇中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理论为原则,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三基”的编写思路;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篇中联系其他篇章知识点,体现从标本采集、运送、验收、检验、报告与解释全过程的贯通。全书确立适于教师讲课和学生自学,乃至对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的适用范围。 编写风格和内容组织,按传统的篇、章、节排序,但在章前针对章重点内容提出几个
《贝勒和斯科特诊断微生物学》译自2022年出版的Bailey Scott s Diagnostic Microbiology(第15版)。1962年首版出版以来,本书始终畅销不衰,是国际临床微生物领域的权威、经典著作。版(第15版)由著名微生物专家Patricia M. Tille教授主编,检验医学、微生物学、感染病学、公共卫生学等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共同编写,是一本为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和从事感染性疾病诊治和防控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准备的内容丰富、可靠实用且紧跟学科发展的高级工具书。 全书共分为八个部分。、二部分介绍诊断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微生物学原则。第三至六部分以病原微生物分类为主线,详细介绍各种细菌、寄生虫、真菌和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机制与疾病谱、主要实验室检查与鉴定方法、治疗与预防,同步更新了微生物的分子诊断、免疫诊断等新技术进展,并对部分微生物的属
《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学习指导与习题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配套教材》以新版理论教材为蓝本、以新的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新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同时参考临床检验技师职称考核相关内容,章节的标题设置与相应理论教材一致,每章内容根据学生需要学习知识点的多少主要由学习重点、难点解析、学法指导、习题和参考答案等几个部分组成。本辅导教材完成后力求达到能突出理论教材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课课程学习方法等目的。
微生物组学(microbiomics)是继基因组学之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特别是近20年来,国际上有关微生物组学的研究进展极其迅速,不仅积累了上百万的微生物群落样本,而且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掘了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发现了大批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当今人工智能(AI)技术一日千里,将其运用于微生物组的大数据挖掘,可极大地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理性转化与应用。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性地梳理了AI赋能微生物组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流程,以及21世纪前20年来相关数据挖掘方法和典型应用案例,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潜力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可供微生物组研究相关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对组学数据挖掘感兴趣的师生参考。
《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中译本出版已有17年。自1969年 版问世,《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均由美国历届感染性疾病学会 及 的感染科专家独立编写,并根据病原菌的变迁和抗微生物治疗的进展每年修订一 次。目前已经在 范围12个 广为发行,成为医生们手边的常备书籍,其 性和独立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感染性疾病依然是人类 常见的疾病之一,涉及人体各个器官,各科的医师每天都要面对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因此,对此类患者正 确的诊断和治疗,不仅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也对防止耐药菌的生成及传播有深远意义。《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的出版对于规范我国临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指导意义。本指南内容涵盖全面,适于临床各科医师和相关检验科室医师参阅。在编写上有如下特点:①内容全面:包括有各系统器官感染疾病的常
微生物组学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兴学科,以肠道微生物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本书共 7 章,第 1 章对人体微生物组,包括肠道、口腔、胃、呼吸道、皮肤、生殖系统等部位微生物组的研究进行了介绍;第 2 章介绍了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的主要进展,以及开展中国微生物组计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 3、4 章分别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第 5、6 章分别介绍了影响健康人肠道微生物的因素和肠道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第 7 章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在粪菌移植、益生菌和益生元干预及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本书为2018年版的修订版,文字、图片皆有较大幅度更新和增补,新菌种增加数十种,新的真菌检验技术如T2MR、下一代宏基因测序、免疫层析、血清学检测等,在书中均有详细介绍,这对提高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检验人员的真菌检测水平,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大有裨益。 全书共15章,以临床真菌检验工作流程为主线,前四章概括介绍医学真菌相关知识,第五章至第十二章对常见真菌的培养、镜检、形态学鉴定、分子检测、血清学检验技术作了系统介绍,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对常用抗真菌菌药物及其耐药机制、药敏试验、常见真菌病诊治举例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此外,文末五个附录部分可方便读者查找国内外真菌相关图书资料和深入钻研真菌检测领域知识之用。 超量的图片是本书亮点,共1639幅图片,显示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时间、不同放大倍数下的菌落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多位国际知名微生物学专家联合编写,全面总结了耐药性细菌与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 21 世纪全球关注的重点,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书共 12 章,概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作用模式和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及其对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的改变与消除策略;探讨并展望了减缓和控制耐药性细菌出现的一些创新性方法,如纳米疗法、噬菌体疗法和 CRISPR 基因编辑。本书内容简洁实用,阐释系统明了,并配有简明图表,既可供广大感染科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借鉴参考,亦可作为微生物学及临床药学相关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
苏昕、尹丙姣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供药学类专业用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十三五 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第八轮规划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的配套教材,是编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本书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墩材章节相对应,每章内容包括【基本要求】【要点概览】【知识和能力测评】【参考答案】四个部分,其中【基本要求】与教材要求一致,【要点概览】是对教学大纲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知识和能力测评】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其中选择题包括A型题、B型题、C型题、X型题。A型题:从5个备选项目中选择1 个*佳答案。注意备选答案中可能有1个以上的正确叙述,但要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适当项目。B型题: 2
人体肠道微生物组与营养代谢、机体健康状态息息相关,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过去十几年飞速发展。营养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关系探索正在成为营养学的前沿领域,已经成为精准营养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营养素、食物、膳食模式等不同层面的营养因素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肠道菌群对于营养与疾病关系的调节作用。此外,总结了基因组、代谢组与蛋白质组等多组学手段和机器学习等算法进展在研究营养与肠道菌群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从统计方法和生物信息学的角度提供了肠道菌群分析的流程和实践指南。最后,展望了营养与肠道菌群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开展营养微生物组队列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了非细菌的肠道菌群与营养互作研究的价值。本书为读者总结了最新的领域研究进展,构建了营养与肠道菌群互作关系研究的知识体
由李明远、徐志凯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供8年 制及7年制5 3一体化临床医学等专业用第3版)》适当 介绍了医学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并对未 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在展望中给予了描述。还对 微生物基因组学、幽门螺杆菌、肝炎病毒、反转录病 毒等研究领域的科学发展史作了介绍,增强了可读性 ,并增加了专业英语词汇介绍,旨在促进双语教学, 拓宽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本版教材配套了学习指导与 习题集、实验指导,以及在线课堂等学习材料,因此 本书不仅供长学制医学生用,也可供其他医学生、研 究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用。
《微生物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BMBL)已成为美国生物安全实践中的首要指导文件,也是应对传染性微生物和有害生物材料安全处理和控制的机制。应始终坚持1984年在BMBL第一版中引入且贯穿始终的生物安全原则。这些原则涉及防护与风险评估方面。防护基本原理包括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及公众、避免其接触实验室中搬运和存放的传染性微生物的微生物相关规范、安全设备以及设施保障措施。风险评估即促成对微生物相关规范、安全设备及设施保障措施进行适当选择、从而有助于预防实验室相关感染(LAI)的过程。定期更新BMBL旨在完善基于新知识和新经验的指导,解决当下问题,避免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公共卫生面临新风险。这样,BMBL中提供的指导将继续为微生物和生物医学界提供相关且有价值的参考。
持留菌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随机形成的规模小、呈休眠状态且高度耐受抗生素的菌体亚群。已有实验证明,细菌持留性与临床上细菌慢性感染及耐药性的产生相关。由于细菌持留性的分子机制复杂多变,给人类健康带来诸多挑战。作者从细菌持留性的基本概念、分子机制研究及相关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重点讨论了开展细菌持留性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以及不同分子机制实验研究的具体操作规程。本教材阐释系统、图表简洁,兼具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可作为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相关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指导用书,也可供从事细菌持留性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借鉴参考。
《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是由Alcamo和Elson两位教授编写,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及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多院校教授联合翻译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微生物学涂色绘《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中文翻译版)》共包括105个单元(章)。每一单元包括2页,文字部分在左页,插图部分在右页,一组图文对照单元解释一个独立的主题,易于读者理解性阅读。阅读时,读者可通过对插图涂色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牢记,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同时,图文设计亦可激发读者的联想思维,以便于对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插图的设计上突显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是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的临床微生物学快速查阅参考书,适用于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本袖珍指南将帮助解决可能遇到的大多数微生物问题。新版本延续袖珍本形式,除介绍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详细信息外,还提供了最新分子诊断学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对单个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的检测效果;去核酸扩增技术/PCR,有助于解释基因测序结果;药敏试验,针对大多数生物/抗生素组合的方案和解释标准;常见微生物的抗药性机制和耐药性等。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一书涵盖了本科医学微生物学教材中所要求的主要实验内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为15章,共30个实验项目。《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以其科学性、基础性、实用性、先进性为原则,可满足本、专科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实验要求。每项实验都分别介绍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及结果观察等。对于操作相对复杂的实验项目及学生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增设了“注意事项”,并在相应实验后增加了讨论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各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专业层次选择相应实验内容。
《细菌纤维素发酵及其应用》对细菌纤维素的生产及其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书稿共八章,在介绍细菌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细菌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机制、细菌纤维素的发酵原理、原位发酵合成目的细菌纤维素产品以及细菌纤维素在化工、食品、化妆品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通过该书稿,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细菌纤维素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兴趣。本书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企业科研人员和从业工作者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以作为专业院校的课程教材。
红菇属是种类众多的伞状类真菌,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多数种是著名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些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可单方或复方入药,少数种误食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所有种均为外生菌根菌,在苗木培育和植树造林中是林木生长的重要因子。本卷概述了红菇属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研究的历史,记载了我国红菇属真菌 159个分类单位,其中含152种3亚种4变种。每个分类单位有形态描述、生境、分布、讨论和特征插图,并注明可食、可入药、毒性;有些种附有彩色照片和担孢子扫描电镜照片。《中国真菌志 第七十一卷 红菇属》提供了我国红菇属的分亚属、分组和分种检索表,并附有参考文献、真菌汉名索引和真菌学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