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是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 密切的微生物。早在千年之前,人类就开始用它酿酒、发酵面团。在认识到它的“真面目”后,它被广泛用于食品工业,被细胞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用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成为 重要的模式生物之一。酵母还被用于制造拯救生命的药物如胰岛素等,以及生产有助于拯救地球免受 变暖影响的生物燃料。当然,由于某些种类的酵母具有致病性,人类与致病酵母的斗争也贯穿了人类的历史。 作者认为,我们对酵母如何重视都不过分,因为对它的发现和利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本书引人入胜地融合了科学、历史和社会学,探索了人类与酵母之间丰富、奇异且 共生的关系,以生动的叙述,引导读者认识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生物。
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剧烈地改变了地球的环境,而我们也正在为这种改变付出极大的代价——所有与人类“大脑-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改变有关的疾病,在过去10年中的患病率都急剧上升,甚至已达到危及公共健康的水平线。在相关医疗卫生系统和制药工业集团的支持下,这些疾病的致死率虽然没有显著升高,但总体患病率依然在持续上升。 可见,目前人类的寿命增长了,但健康质量却严重下降。 在这本开创性的医学科普新作中,胃肠道疾病领域先驱埃默伦·迈耶博士基于40年的科学研究,证明肠道微生物组在21世纪人类健康危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迈耶博士在书中全面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与抑郁症、自闭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有关Covid-19等传染病易感性的前沿研究。 迈耶博士认为,应
本书引进自 Springer 出版社,由多位国际知名微生物学专家联合编写,全面总结了耐药性细菌与抗生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 21 世纪全球关注的重点,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书共 12 章,概要介绍了抗生素的发现、作用模式和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及其对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细菌耐药机制和耐药性的改变与消除策略;探讨并展望了减缓和控制耐药性细菌出现的一些创新性方法,如纳米疗法、噬菌体疗法和 CRISPR 基因编辑。本书内容简洁实用,阐释系统明了,并配有简明图表,既可供广大感染科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借鉴参考,亦可作为微生物学及临床药学相关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参考读物。
抗生素药物使人类寿命得到历史性增长,但它们也在无意间扰乱了人类与栖息在人体中的细菌之间古老而亲密的平衡关系。于是,抗生素耐药性现在成了 严重的医疗问题之一。本书不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而且探讨了“卫生假说”——一个将现代的过度卫生与免疫疾病及流行性疾病的增长联系起来的理论。作者萨克斯叙述了人类在与细菌的战斗中所犯的严重错误,对数量远超人体细胞的细菌与人类之间的共生关系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本书展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在抗生素得到 广泛设计和使用的未来,人们可以用专门设计的细菌来替代 药物和清洁剂,这将给人类健康带来 益处。
本书由高亮、孙继发、梁其安编著。编著者从发酵历史溯源入手,系统阐述了微生物酵素制备、酵素助力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缺素症、酵素和腐殖酸的强强联合、酵素在农作物和食用菌上的应用、酵素农业和酵素农产品GAP生产管理技术等9个方面的内容。该书文字精炼,通俗易懂,具有 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书可供从事微生物酵素、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农业新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推广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单位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这是一本讲述微生物之两面性的读物:它们既可以为人类健康带来好处,又可以是病原体,肆虐和摧毁我们的身体,并给人类造成严重危害。本书作者——世界知名的传染病学专家 ·彼得森博士以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的讲述,通过历史视野探讨了人类对微生物的认知和理解:从早期的瘟疫和流行病及至近期的传染病疫情,如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埃博拉、寨卡和冠状病毒等。本书还讨论了当代传染病领域的其他重要话题,例如如何面对规模日渐扩大的反疫苗运动、接种疫苗为什么重要,以及粪便移植这种 治疗手段的兴起等。 在如何应对 的新型致病微生物的威胁方面,彼得森博士在书中传授了他的 手经验。 与此同时,他让读者领略了微生物在身体表面繁衍生存的惊人新发现。本书向读者展示了微生物从哪里来,它们如何影响和造福人类
本书为“人格心理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旨在探讨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主题,追踪 学科前沿,系统总结人格心理学领域一百多年来的学术成就,向 学术界全面展示人格心理学的 成就,而且以富有人文气息和阅读亲和力的方式来传达心理学的知识以及心理学家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帮助读者了解自我。本书阐述人格障碍这一主题,全书由8章构成,分别阐述了人格障碍分类诊断的发展史,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维度诊断,人格障碍的评估方法,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人格障碍的毕生发展过程,依恋与人格障碍,认知-情感系统与人格障碍,以及人格障碍治疗的整合视角。
《螺杆菌先驱者(英、汉)》收集了数10个国家不同学者关于螺杆菌的一手研究资料,详细描述了螺杆菌从1892年以来的发现过程和历史,如意大利病理医生GiulioBizzozero在1892年首次发现和描述了狗胃黏膜中的螺杆菌;日本的微生物学家Kasai和Kobayashi在1919年发现了猫胃粘膜中的螺杆菌;美国学者StoneFreedberg于1940年观察到了溃疡患者胃活检标本上的螺旋体(Spirochete),但论文发表后却被医学界所否认;澳大利亚学者AdrianLee于1968年就在洛克菲勒成功培养出螺杆菌,然而他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该细菌属于新的种类,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我国的临床医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利用痢特灵(呋喃唑)胃溃疡,获得满意疗效,但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胃部细菌感染的病因学机理,错失幽门螺杆菌导致消化性溃疡这一重大医学发现。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而动物实验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基础医学实验动物操作基本技能》一书主要讲述了实验动物的基础知识及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全书分六章,分别详细介绍了实验动物的分类、环境与控制、饲料和营养;常用实验动物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动物性别鉴定、年龄鉴别、实验动物的捕捉与固定,实验动物的编号、标记、分组、被毛去除方法及麻醉,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体液采集方法;实验动物处死及实体检查;常用实验动物的针灸图谱等内容。本书适合医学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实验室相关人员使用。
《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另一个特点是,编写《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作者都是工作在线的学者,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有不少失败教训。有鉴于此,《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在相关操作步骤上列出了“经验点滴”,以[注意]表示,同时在节尾或单种技术的后面列出了“技术应用要点”,供读者参考,企望使读者少走弯路。 《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编写先后得到中山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单位多方面的支持,《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徐杰教授、《热带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徐劲副教授、杨萍副主任,以及刘晓红编辑、孙晓颖编辑等提供了大力帮助,《现代病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秘书袁竹青博士和黄艳博士更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一些曾经参加编写,后因出国、调离或章节的删除而没列出姓名的专家,我们是抱着感激和
本卷是《中国淡水藻志》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的第2册,它是根据作者多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鼓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物学、系统演化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各论部分系统地对我国绿藻门、双星藻纲的鼓藻目鼓藻科中的3属、233种、168个变种和25个变型共计426个分类单位逐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描述,对有的种类进行了简短的分类讨论,其中有72个分类单位是由我国藻类学家首先发现、命名和绘图的,只有10个分类单位是由国外藻类学家采自我国的藻类标本进行研究并首先命名发表的。绘制的精致细胞形态图版70幅,插图3幅,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图版6幅。同时列述了目、科、属、种的检索表,以及附有译成英文的目、科、属、种检索表。书末附有中名和拉丁名
本书参照外近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先进工艺和实用技术,结合作者在多种益生芽孢杆菌生产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验成果和实践体会,撰写而成。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为:绪论;芽孢杆菌分类与鉴定;益生芽孢杆菌的培养特性及发酵方法;益生芽孢杆菌的代谢;益生芽孢杆菌生理功能及生物防治机制;益生芽孢杆菌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本书可供从事芽孢杆菌乃至微生态制剂生产、科研和教学的同行们参考。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依据中国、美国、欧盟、WHO等国家、地区和组织的相关要求,参考ISO等有关资料编写本书。内容涵盖洁净室微生物控制的概述、相关法规、洁净室相关微生物、洁净室微生物控制、洁净室验证等制药行业重点关注的内容。 本书适用于制药行业中希望了解洁净室控制的专业人员。
本卷对半知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中的拟茎点霉属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系统做了阐述,包括属的历史演变、地理分布、寄生性、致病性及专化性、所致症状、属的特征、培养性状、与拟茎点霉易混淆的属的区别、分类标准、种的亲缘关系及目前在种的分类中作为对形态学研究的补充所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工培养。全书记录了我国该属真菌133个种,包括2个新种和2个专化型,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对一些种提出了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和有关的RAPD与ITS的研究结果。每个种与专化型附线条图,书末附参考文献、寄主及真菌的汉名与学名索引。 本书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保、植检研究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在初版结构的基础上,跟踪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相关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生物学革命性的变化,并结合作者近年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本着“精简、更新、求全和实用”的原则,对初版内容进行调整、删节和添新。全书仍然为l0章,内容包括微生物学概论、原核生物、微生物和古菌、真菌学、病毒学,以及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学、生化代谢、遗传学和免疫学等。全书中的相关图表作了相应更新。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适合从事与微生物领域相关的广大研究生、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当前由于工业化的加快,各种有机物的排放加速了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能产生多种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毒性较强、最常见的一类。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以及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外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并介绍外关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汇编了参编人员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环境科学与疾病控制领域研究水污染和藻类水华危害,以及从事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