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临床一线难题释疑2》是对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的临床一线难题进行解答,在第一册的基础上又补充了66个问题,共分为六个部分:医学和微生物学基础、疾病、临床微生物学、诊断技术和耐药性检测、处置/治疗和临床沟通、微生物学管理六大部分。每部分提出专业问题若干,后给予问题的答案或思考,既有文献参考,也有业界规范,更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建议和经验。本书特别强调证据,无论是文献证据,还是实践证据,都符合国际主流观念,即循证医学观念,无形中增加了专业价值。
《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是由Alcamo和Elson两位教授编写,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及首都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多院校教授联合翻译的一本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微生物学涂色绘《微生物学涂色绘本书(中文翻译版)》(中文翻译版)》共包括105个单元(章)。每一单元包括2页,文字部分在左页,插图部分在右页,一组图文对照单元解释一个独立的主题,易于读者理解性阅读。阅读时,读者可通过对插图涂色将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牢记,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同时,图文设计亦可激发读者的联想思维,以便于对微生物学相关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插图的设计上突显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是美国医师*考试(USMLE)的品牌丛书,本书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知识精要、临床关联和USMLE题目为一体,既有利于知识学习,又有助于通过USMLE及医学相关的考试,被众多通过USMLE的考生推荐为参考书,并被世界多所著名医学院校选定为教学用书。该系列书具有以下特点:(1) 提供每门学科核心的知识,帮助你掌握学科知识的精华;(2)大量的图表,使知识可视化呈现,易于理解和记忆;(3)“临床关联”,帮助你把基础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4)每章后附有USMLE题目,并有详细解析,帮助你通过USMLE等各种考试。
本书原著由美国微生物学会出版社(ASM Press)出版,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专家翻译为中文。全书首先扼要介绍肠杆菌科研究历史、分类学以及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意义,接着依次阐述了各属及模式菌种的相关医学问题,体现了下列特色: 涵盖了肠杆菌科的所有属,除了临床常见和罕见的各属以外,还涉及了植物病原菌; 对各属肠杆菌的医学问题阐述比较到位,一般包括分类学、流行病学、实验室鉴定、发病机理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议题; 介绍了许多鉴别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方法,比如16S rRNA测序、分子探针等; 附录——肠杆菌科的生化鉴别表,可以帮助微生物学家在属、种的水平上鉴定出某种微生物。 本书是各级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以及质检部门的技术人员很好的案头工具书,也可供从事医学微生物的研究人
全书共分为四章,包括概述、关节腔积液检验及质量控制、关节腔积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及病例分析。本书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多样性的特色,旨在为广大细胞形态学爱好者提供借鉴、范例和参照标准,从而 好地为临床服务。该书是检验科 的工具书,也是医学院校临床检验医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教学人员的良好辅助教材。
周长林主编的《微生物学(供药学类专业用第3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第四轮规划教材)》分为三篇,共二十章。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展史,特别是收录了一些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相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介绍,力求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首先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篇微生物学概论,阐明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其中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和病毒,每章均对微生物在药学中的应用和常见病原性微生物及其致病性作了简要叙述,以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医药的紧密联系。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与繁殖等章节的内容介绍与微生物制药前后呼应。第十章为在药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微生物系统进化、分类及生态学。免疫学在药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考虑到药学类专业
《微生物学案例54例(第3版)(原版影印)》的病例都是按照美国医师*考试的形式严格编写,对每一个病例有问题、答案和详细的分析。并有延伸的问题。问题设计精巧,分析透彻,尤其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微生物学案例54例(第3版)(原版影印)》适合学生扩展阅读,拓展临床思维,尤其适合PBL(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CBL(案例为中心的学习)。
细菌是生命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研发的重要材料。本指南介绍了微生物生物技术系列实验原理、反应试剂的作用、操作步骤、操作流程、操作要点,以及如何观察实验结果、如何记录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复杂的生物技术研究方法,通俗易懂地介绍给读者,便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学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理解和建立成功的信心。内容涉及细菌基础分子微生物学、克隆和转化、 的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计算机辅助研究和分子微生物学的应用。本书既有常规的生物技术实验,也融入了 生物技术实验;既有理论研究实验,又有应用型研究实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三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规划教材之一,本书编写按照*关于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检验技师的目标要求,在坚持“三基”、“五性”的基础上,既能反映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又能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本书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研究生使用,也可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临床工作中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由全国21所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合作编写完成。在整体框架上未按传统的系统方式编排,而是围绕目前基础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进展或热点问题分为若干单元进行编排。总体上突出了总论部分,力图结合新知识、新进展的介绍,讲深、讲透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在各论部分将几个重要细菌和病毒单独列章,其他则选代表性的分别组成单元(章);注意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注意了突出其代表性的特点,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因此,徐志凯、郭晓奎主编的《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可供医学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科研和临床工作者的参考书。
这是一本以医学微生物学为核心、兼论基础微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微生物实验技术的指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与微生物相关的实验技术,各种环境下微生物的检测,生物战剂及其检测等。附录列出了常用试剂配方。 全书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先进性与实用性。在题材的遴选上,以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为中心内容,既包括常规实验方法,又扩展至与微生物相关的交叉学科(如细胞培养技术、临床免疫分析技术、动物实验技术、电泳技术等),同时注意撷取微生物学科中发展较快和现实急需的内容,如包括芯片技术在内的分子生物学技术,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新发现微生物的检测,以及生物战剂的检测等。在阐述方式上,对基础理论部分不作过多的铺垫,而是着墨于实验技术的操作及其应用实例,尤其对应用集中的领域,如临床标
本书是对《微生物生理学》(李季伦编,1993)的修订再版,由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师共同协作编写完成。全书尽可能地参考了国内外科学研究的**进展,汲取国内外教材的精华,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力求全面系统地阐述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研究方法。全书共分为13章,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细胞结构的特点,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吸收营养的机制和细胞分泌特征,微生物细胞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次生代谢及其代谢调控机制,微生物的生长、分化及其对环境胁迫的应激反应,寄主与寄生微生物的关系等。
微生物培养基及其原材料质量控制 定价 88.00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版次 第一版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赵贵明 装帧 页数 0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06688642 20年前,中国微生物学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培养基学组组织编委会编写了《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这本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价值、凝聚了同行前辈心血和智慧的著作,为推动我国培养基行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如今已有企业的干粉培养基年产量超过百吨,接近百吨的也已不下3家,正逐渐成长为该行业的骨干型企业。然而,随着培养基市场的大幅增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类迈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宏基因组学技术作为研究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筛选新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蓬勃发展起来,它必将会对人体微生物抗药性研究、人体与不可培养病原菌的相互关系的探索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本书旨在对人体发现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概览,并介绍以往在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关系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共十四章,章介绍了人体微生物组计划(HMP);第二章和第三章介绍人体微生物组的研究工具;第四章从数学角度解释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第五至第九章介绍了身体各部位(呼吸道、口腔、生殖道和肠道)的微生物群落。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综述了利用动物模型对微生物组和宿主免疫的研究。第十二章讲述了如何利用基因组的培养方法解决许多与人体相关的微生物在实验
本书 系统地撰写了内生菌研究方法,包括内生菌研究的前期准备,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发酵、定殖,内生菌的活性评价、促生作用,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内生菌的应用及内生菌的保藏等。 本书可供开展内生菌研究的研究生、研究者及相关专业的读者参考使用。
全书共分为三篇,即临床细菌学检验、临床真菌学检验、临床病毒学检验,共42章。教材中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案例分析”等都是本版教材的特色,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复习。 本教材适用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专科生使用,也适合于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医师、技师和各级微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