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供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的教科书,由国内14所高等医药院校20余名有丰富教学经验与专长的知名核医学专家教授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分基本技术、影像诊断和核素治疗三篇。上篇共七章(第1~7章),为本书的总论,着重从核医学影像基本技术与理论角度,全面概要地介绍核物理基础、影像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放射性核素的示踪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放射性核素显像原理和方法及核医学检查的效能评价;中篇(第8~18章)为影像诊断篇,为影像诊断技术与技术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与评价,包括神经经、内分泌、循环、骨骼、肿瘤与炎症、消化、呼吸、泌尿、血液、淋巴及其它器官的显像诊断和小儿核医学的应用;下篇核素治疗篇(第19章)集中阐述核素治疗学的理论与实践,评述了核算在各有关疾病治疗中的特点与价值。全书共65万
本书作为科普读物,通过向民众介绍简单易懂的核生化防护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对核生化事件潜在风险的认知,并加深公众了解如何在暴露后做好防护,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从而信任政府发布的信息通报,达到全民、 构建防护屏障的目的。
本书作为科普读物,通过向民众介绍简单易懂的核生化防护科普知识,提升公众对核生化事件潜在风险的认知,并加深公众了解如何在暴露后做好防护,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从而信任政府发布的信息通报,达到全民、 构建防护屏障的目的。
本书分为6篇34章,重点介绍了放射性核素影像诊断方面的内容,包括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SPECT和PET显像检查的原理、适应证、显像方法及临床应用等。本书对体外分析技术、放射性核素治疗、核医学护理技术做了简明、系统的介绍,力求能反映目前的主流观点,对辐射防护、核医学的应急制度也有介绍。此外,书末附有各种常用体外分析项目参考值、常用电离辐射量的单位换算关系、常用核素衰变表及核医学常用术语的中英文对照等以供查询。 本书适合住院培训医生、临床实习医生、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参考及使用。
刘兴党、顾兆祥主编的《核医学质量控制与管理》共分六章,分别为核医学仪器的质量控制、放射性药物、影像核医学与计算机技术、放射性防护和治疗的管理、核医学显像报告要素和体外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一些核医学显像仪器的常规质量控制检测的项目和频度等国内外的标准不尽相同,本书提供了国外、全国和上海的标准,供实际应用时参考。一些核医学显像的专用机,如D―SPECT心脏专用机、乳腺专用PET、乳腺专用伽玛显像(BSGI)机等,目前在国内的装机量有限,加之这些机器多数自带专用质量控制程序,故本书暂未包括这些显像设备的内容。
本书共15章。基础核医学为前5章,重点介绍与核医学有关的核物理基础、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品、放射生物与放射防护和体外示踪技术等。临床核医学部分包括神经、循环、内分泌等各脏器显像和放射性核素治疗。 本书特点:①突出临床实用性。基础核医学部分介绍核技术原理与方法,了解核素示踪技术的独特优势。临床核医学部分重点强调基本原理与临床应用,用流程图方式简要介绍方法学;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核医学知识。②强调教科书的系统性。本书在I临床核医学部分的每一章均有概述,对一些不常用的方法或新进展,或重要但又难以自成一节的内容,均在概述中说明。③英中文对照。协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④增加同类技术的比较。在临床部分每一章的后一节增加核医学技术与其他诊疗技术的比较,便于学生掌握核医学在疾病诊
本标准第3~6章是强制性。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871——2002《电离辐封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修订。 本标准代替GBZ120——2003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GBZ120——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主要技术内容遵从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规定,删去不符合GB18871——2002所规定原则的内容; ——为加强条理性,重新组织标准章条的内容,结构从原十一章两个附录调整为六章一个附录; ——增加引用相关标准,使本标准涵盖全部相关内容,又节省篇幅。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诊疗常规》面世7年以来,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并逐步成熟,同时也应广大医务人员的热切要求,对该系列丛书予以更新、修订和再版。《核医学科诊疗常规》(作者李方)是其中一册。
这是《核医学》教材的配套教材。全书共17章,其章次顺序、内容与《核医学》主干教材相匹配。每一章包括五部分内容:①实习目的和要求,以掌握、熟悉和了解的表述方式明确告知学生学习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②实践学时数,本书中列出的实践学时数供各院校参考,建议各院校根据本单位教学大纲和具体要求作相应的调整;③实习内容,是本教材的重中之重和精髓,亦是主干教材的核心部分,主要内容为相关检查的原理、方法、检查结果分析与判断、适应证和临床应用意义等;④病例分析或知识拓展,1~5章为核医学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相关领域应用进展与前景,6~17章主要内容为临床核医学,通过思考与病例分析,主要检测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对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病例分析
本标准第3-6章是强制性。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887l-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修订。 本标准代替GBZ 120-20024《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自本标准实施之曰起,GBZ 120-2002同时废止。 本标准与原标准相比,主要修订如下: ——主要技术内容遵从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GB 1887l-2002的规定,删去不符合GB 18871—2002所规定原则的内容; ——为加强条理性,重新组织标准章条的内容,结构从原十一章两个附录调整为六章一个附录; ——增加引用相关标准,使本标准涵盖全部相关内容,又节省篇幅。 本标准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核与辐射医学防治手册》(主编刘素刚、艾辉胜)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病防治专家编写,共分6章,第1章至第4章分别介绍了核辐射基本知识、核辐射及医学防护、辐射损伤与急性放射病、核恐怖防控及核电站的核防护等相关内容,第5章重点介绍了日本福岛核电站辐射事故的近况及辐射防护等问题,第6章简要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辐射及防护小常识。《核与辐射医学防治手册》内容科学,简明实用,可供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核辐射及防护相关知识,也可作为各级医疗单位和疾控中心的核辐射及防护教育指导参考书。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抓住重点,深化理解,增加实践机会,我们以本科教学大纲为指导,编写了《核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为。本书与第7版教材配套使用。本书围绕每一章的知识点和重点,编写了包括名词解释、中英文互译(主要为本章节涉及的专业英语词汇)、单选题(五或四选一)、多选题(五选一以上)以及填空题、问答题(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有的特殊章节可以无此类题,如放射免疫分析)等习题,所有习题均附有参考答案,可供学生自学和复习课程内容,也可供教师用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书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化和补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不仅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书内容与主于教材保持一致,重点突出,体现教学大纲要求,同时灵活多样
本书是联合31所高等医学院校56位多年从事核医学教学的老师,专门为狠核医学专业的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儿科等医学牛编写的一本简明核医学教材,也可作为非核医学专业的各科医生继续教育和实际工作中的教材和参考书。核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有其自身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范围。对于非核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和一般医生来说,主要是要在一般了解核医学的原理和特点的基础上,具体掌握其主要方法的诊治要点,以便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加以正确利用。故本书只用两章简要地开门见山地介绍核医学的原理和特点,而用第3至11章的主要篇幅系统而简明地介绍诊治方法的适应症,诊治要点和应用价值。对一般医生来讲,不需要亲自去实施核医学的各种诊断治疗技术,因此本书未包括核医学的基础方法学、各种诊治方法的具体技术细节和详尽的诊治知识,与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即核医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共16章。其中第1~3章介绍核医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概念、核医学仪器、放射性药物及放射卫生防护等。第4、5两章为体内影像核医学和体外放射分析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包括对新技术和仪器,如图像融合、PET等显像特点及类型等做了着重阐述。第6~14章为临床核医学各论的主要内容,按各系统而展开,叙述核素显像及功能检查的主要内容。第15章为放射性核素治疗部分,增加了近年开发应用的转移性骨肿瘤、骨质疏松、骨痛的治疗及放射性支架介入治疗等新的内容。第16章为小儿核医学,着重阐述小儿核医学检查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儿科系及卫生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近年来,核医学和放射治疗技术有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攻大兴安岭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书的目的是适应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的需要,介绍核医学和放射治疗技术的新进展,以便从事科研和临床的有关人员了解和利用这些技术,直接为人民健康服务。 本书共有六章,即:核医学和放射治疗的基础知识、核医学、放射性药物、核医学仪器与方法、粒子束治疗技术、放射治疗仪器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