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曼琪主编的《伤寒论(第2版)》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一第二版一之一,是由全国近十所中医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共同编写而成。本书*版自2000年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但十年过去,对《伤寒论》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亟待补充,故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版仍以刘渡舟教授据明代赵开美摹宋刻本《伤寒论》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蓝本,分上、下两篇编写。上篇十章,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分章论述。每证设原文词解、提要、释义、选注、评述、治法、万药、方义、方论选、点评、临床应用、按语、现代研究等项阐述。下篇四章,分别为类证辨析、类方辨析、用药辨析、专题研究。书末附有方剂索引。本书在*版基础上,对临
打开经方这扇门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经方讲习录 本书是经方入门书和提
本书共分9章,系统阐述了经络医学理论。章导论,介绍了经络理论的历史沿革、经络医学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方法、经络医学理论的价值和名词界定。第二章经络本意及经络系统的构成、第三章经络气化,详细介绍了作者对经络及经络功能的认识。第四章腧穴,介绍了作者常用的100多个腧穴的定位和循摸方法。第五章症候结构,详细介绍了作者对症候的认识。第六章经络诊察,详细介绍了在临床中经络诊察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七章辨经,详细介绍了以经络诊察为基础如何判断病变经脉;第八章选经,承接上一章介绍在临床上如何选择治疗经脉;第九章选穴配穴,重点介绍了在临床选择治疗腧穴的原则,及作者有心得的对穴。
中医修习录(一):古典中医哲学原理 本书主要介绍了古典中医学的哲学思维,以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太极八卦、天干地支为切入点,从最基本的天象原理出发,还原古人观察日月星辰流转而产生哲学思维的过程。其中观察日月往来的昼夜变化而产生阴阳思想,观察五大行星的顺逆现象而产生五行生克思想,观察二十八宿的顺序流转产生四象一体的气运思想,而这一切又统一于时空观念。古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源于观察宇宙天象,而时间和空间造就万物,产生生命变化,对时空的认识就是对生命的认识。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能够帮助读者建立传统的中医学思维,适合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修习录(二):形神合一生命科学观 本书主要介绍了如何运用中医学思维体系认识人体。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活动都与大自然关系密切。
《御纂医宗金鉴》,共九十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编纂医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古今所传之医书,存在 词奥难明,传写错讹,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 等问题,应当 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众医官在编纂过程中,广收天下新旧医书及家藏秘本, 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 。1742年编纂完成,乾隆钦定书名为《医宗金鉴》,1749年被太医院定为医学教科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二百多年来,《医宗金鉴》的各种版本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一部中医研究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修书处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作者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故以 千金 命名此书。唐代以前,医学典籍大多只论及中医药的某一方面,孙氏一改前例,将中医理论、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医药知识融为一体,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书中收录药方五千三百余个,有些至今仍被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孙思邈晚年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以补《千金方》之不足,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以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 敦贺屋久兵卫刊本为底本,《千金翼方》以清代翻刻元大德年间梅溪书院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
《中国经筋学》系首次从《内经》及远古中医学中挖掘,用现代医学原理整理提高并阐明其内涵的针灸学分支学科。本书作者30多年来对《内经》及远古中医学有关经筋的理论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纠正了古往今来对经筋的误读误解,重新分析阐明经筋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从解剖学角度详细剖析《内经》十二经筋的解剖学内容,各经筋起止结聚及积累性损伤所形成的三百余结筋病灶点。同时,将人体分为头面、颈项、肩周、肘部、指腕、胸背、腰腹、骶髋、膝胭、跟踝等十个分部和筋性经络、内脏病,系统介绍各分部经筋辨证论治和预防、康复训练方法。每分部均附有现代医学的明确诊断,但实际是经筋病或伴随经筋损伤的多种疾病的经筋辨证论表解,以逐渐引导人们注意经筋辨证论治体系的学习和应用。 此书以全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共四十卷,唐代王焘撰,是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名 外台秘要 ,《校正外台秘要序》中说,外台者,刺史之任,秘要者,秘密枢要之意。作者王焘(690年--756年)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体弱多病,长大后喜好医术,曾在皇家藏书处 弘文馆 任职二十余年,大量阅读了唐代以前的医学典籍,并做了详尽的摘录。后因故被贬职到房龄,遇赦后出任大宁太守,当地流行病盛行,百姓缺医少药,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便按随身携带的经方为百姓治病,救人无数,自此便发愤编写医书,于752年编成《外台秘要方》。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博采群书,删繁就简, 凡古方纂得五六十家,新撰者向数千百卷,皆研其总领,核其指归 。书中分科立病,以门别证,据证列方,条理清晰,便于查阅。全书共收载了方、论、法等6900多首,每处引文都标
《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指导》掌握出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应用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中心组织专家精心编写了此书。《传统医学师承人员出师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指导》,为大纲的细化与扩展,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权威性,有利于考生进行应试复习。
本书传承《黄帝内经》 病机十九条 之精髓, 结合新时代背景及现代医学理论,创造性地提出 新病机十九条 , 条分缕析地阐释现代疾病的中医病机,构建病机辨识框架,提出 分类 分期 分证 思想、 态靶因果 组方策略等经典方略,结合临床真实病例解析 方药量效 的内涵,阐述了 脾瘅 学说、 脏 腑风湿 学说、 四焦八系 学说等。全书涉及中医病名 40 种、西医病名近 100 种、经方 100 余首、验案 100 余则,系统地展示了中医诊疗疾病的新视角,为中医病机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新路径。
王宝林编*的《中医**处方集(精)》以突出中 医中药临床治疗特色及推广、实用为*大宗旨,统一 按照西医学疾病分类,以病为纲,以中医学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予以编撰,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 、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外科、皮肤科、骨伤科、五官科、妇 科、儿科等,共计360多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及细分类 型,其中包括很多临床中经常见到的疑难杂症,共载 有2000多款处方。在每一种病名下,分别列出:概要 、处方、组成、用法、加减、功效、善后、医案、注 意、按语(说明)、引自等,并且以突出处方药物的使 用方法、功效时限为特点。
本系列丛书内容以中医基础知识为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特点,选取与日常健康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帮助其树立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增进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册以小故事或情景对话为串联,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中医药文化,使儿童对历史上的 神医 树立正确认识,并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指导其学会运用简单的中医知识健康生活; 第二册以 药食同源 为主题,让少年儿童对身边一些常见食物的药用价值有所认识; 第三册以经络腧穴相关内容为主,使学生能够简单认识经络及其发展历史,并学会运用一些常用的穴位预防和缓解常见病痛,维持自身健康; 第四册前半部分以介绍中医传统四诊方法中的望诊为主,帮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判断自身健康状态;后半部分以中医情志相关内容为主,帮助青少年对情绪树立正
《药性歌括四百味》为明代医家龚廷贤所撰,在医药界流传颇广,影响很大,是一部深受读者欢迎的中医阐释性读物。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四百余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内容简要,押韵和谐,便于记诵,不失为初学者的良师益友。但因成书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错讹之处亦属难免。鉴于此,编者以原著为依托,在无损原著的前提下,结合编者日常所遇病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及配伍方法等,轻松达到传播与教授中医文化及中草药知识的目的。本套丛书将四百余味中药划为110课,方便读者分段学习,有节奏,不枯燥。书中所举病例亦是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别号朱华子,浙江 绍兴 人,大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清代著名医学家。他出生于医学世家,少习儒家典籍,屡试不第,又逢清军入关,社会动荡,便弃儒学医。一生性好游历,北至北京,南达广西、四川,遍访各地医家与奇人异士。陈氏著述甚富,有《外经微言》《石室秘录》《辨证玉函》等留传于世。在书中以《灵枢》《素问》《伤寒论》为本,取古人意又不泥古人之法,善于辩证,临证时灵活变通,还提出了阴阳颠倒、六脏七腑等学说,对中医理论多有贡献。 本次出版的《陈世铎医书全集》,共收录了七部著作。其中《外经微言》以天津市卫生职工医学院图书馆藏的清代精抄本为底本,《脉诀阐微》以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洞垣全书》中收录的版本为底本,《辨证玉函》以1985年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修订版)》是一本中药临床工具书,记载了古今名家临床用药经验。本书从资料搜集到撰编成文,历时五载,得到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指导。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修订版)》参阅历代中医药临床专著、《本草》专著、经史百家、文学札记等600余种,重点就中药的临床效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 《中医百家药论荟萃(修订版)》上篇为单味中药药论,收载常用的中药400余味,以及能体现单味中药独特疗效的验方、单方、秘方5000余个;下篇为专题中药药论。本书专论中药的临床效用,有2/3的内容是首次整理问世。
本书系畅销书《换个方法读〈内经〉》(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亲自作序推荐)的第三版,分为素问导读和灵枢导读上、下两卷。全书新增《内经》原文和难点、疑点注释,并按题解和核心解读对中医经典《内经》的经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独特解析和深入导读,既深刻地剖析了中华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又通俗地讲述了中医奠基之作《内经》博大精深的医理及其超越时空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全书配有百余帧图表,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读者通过本书将一步步接近《内经》、读懂《内经》,并近距离地了解中医、热爱中医,非常适合初学中医者及中医爱好者赏析。
本书是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顾问张亚林教授、副主任委员曹玉萍教授指导下,由湖北阳明心理研究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江汉大学、三峡大学及社会心理机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作为中医心理师岗位能力认证培训的基础性教材。全书约50 万字,集中医与传统文化心理治疗之大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心理基础技术,以及传统文化心理治疗技术三大部分。将中医心理基本理论与技术作为基础,借鉴现代心理治疗的形式,将每一种传统心理治疗方法从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等三方面进行阐述。心理治疗内容涵盖道家、心学,以及中国气功、书法、汉字、音乐等心理治疗方法,是一本难得的中医心理治疗大全。
本书从临床常见病例矫治方法入手,详细分解矫治细节,并配有2000余幅高清图片帮助解释说明,按照临床常见病分类阐述,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本书可以作为临床正畸医生的工作手册,能为广大临床正畸医生接受,并迅速掌握理解书中的高效矫治方法。
本书倡导中医重视脉诊,对《伤寒论》之纲目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等等所列,以 辨 病脉 为纲。进行从脉诊为切入点的解读,回归《伤寒论》之原点。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总结 八纲六经脉法 解读《伤寒论》之 六经辨证 。创立 八纲六经脉法 之 宏观脉图 微观脉图 对《伤寒论》之方脉进行解读。以 八纲六经 为纲,以 经方 为目进行分类。以宏观脉象对《伤寒论》之八纲六经进行辨证,以微观脉象对《伤寒论》之症因、病机、气血阴阳、病理产汤及病因、病理及进行辨方证及疾病诊断。以期达到 诊脉知病 、 一脉一方 的诊疗景界。 书中对每一常用 经方 进行六经归类下的详细脉诊解读,对 经方 内在脉象内涵进行分解,读者可据脉对 经方 病机及组方深入理解,并可据不同 脉象 异同进行灵活化裁。做到 指下澄明、心中了了 。
陈修园( 1753年 1823年),名念祖,字修园,又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著名医学家。修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由爱好医学的祖父抚养。他幼年便熟读经史,兼研岐黄。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岁便开始在乡里悬壶济世。后就读于福州鳌峰书院,研习经史之余,深研古代医学典籍,颇有见解,著有《伤寒论浅注》传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举,后会试不第,留寓京师。朝中大臣伊 用侯 患中风症,四肢瘫痪,不省人事,十余日汤水不进,群医束手,皆云不治。修园力排众议,投以大剂而愈,于是名震燕京,求诊者络绎不绝。嘉庆六年( 1801年),再入京会试不第,参加大挑,成绩甲等,委任为河北威县知县,公余为民治病。时值盛夏,温疟流行,念祖用浅显韵语编成《时方歌括》,教医生按法施治,活人无数。修园是清代尊经派的代表人物,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