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先生经过六经八钢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搜集了大量针灸、救急要方。本书记录了李老对有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泌尿、五官、皮肤等各科急危重症的治疗方法。李可将临床各科疑难杂症真实病例记录在案,总结出独到的救治经验。本书载有李老自创方剂28首,其中以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及多种急腹症为称道,还记录了对急性胸膜炎、他发行肺间质纤维化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痢疾、肝病等急危重症的治疗。本书是一本中医治疗急症、疑难症不可多得的好书。
《四圣心源》为清代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系统详尽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以脾胃为核心,阐发气化学说,主张阳虚时土湿木郁为致病根源,并对临床常见内外妇科疾病进行了分析,并创立相关治疗方剂。本书所阐发的理论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扬创新了脾胃学说与气化学说,为 火神派 理论之渊薮。本项目对该书以现代白话语言进行系统翻译,以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学习。同时增加大量图表,以直观展示其理论思想;并用基于五行-六气理论而创立的方阵图以直观表达本书方剂的配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以及霍乱及病后劳复等内容。它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铃医有三技:一顶,顶即吐;二串,串即泻;三截,截即止。用药有三个特点:一曰贱,药物不取贵重之品,应手运用;二曰验,下咽即能祛病,治验神奇;三曰便,山林僻邑随处皆能采集,随遇随治。铃医此术起于扁鹊,后华佗、孙思邈等继之,其所传诸法与 国医 少异。铃医之技多是师承口授,行规极严,有自己的一整套行话。他们手摇铜铃,肩负药囊,无论寒冬腊月,酷暑炎夏,头顶烈日,风吹雨淋,戴着竹笠,奔走于城乡、村寨,为百姓解除病痛疾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铃医大多并入联合诊所。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铃医几近消失,但他们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应就此埋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串雅内编》是 串雅全书 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仅有的三部铃医专著之一,记载的均是江湖郎中实用之方。由于书中病名与现代医学相距
脉诊,常被认为是中医的标志性技术,以其独特的 占其外,知其内 的特点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辨证。通过脉诊可得知病之阴阳与病之根源,不仅可用于已病治疗的诊断,还可用于未病先知的预防、养生诊断。 全书共5章,不仅介绍了丰富的脉学理论知识及脉药辨证的要领,而且详细阐述了临证中脉诊和用药的辨证细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 五脏同调,六腑同治,平阴阳运五行 的特色治法。本书详细记录了民间老中医行医多年的指下真谛,弥补了历代脉书只讲理论的缺憾。 本书从临床实际经验出发,介绍了脉诊与辨治用药的新方法,并结合古今之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治法,是一部新颖且实用的中医著作,适合广大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书由《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合编而成。 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药性赋》用韵语编写成赋体。 《濒湖脉学》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言诀》根据《脉诀》删补而成,综述脉理、脉法等。 《汤头歌诀》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 《医学三字经》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
国医大师邓铁涛(邓老)对中医贡献卓著,留下了大量的验方,是其学术精华之体现,对临床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邓氏温胆汤 是其中之一,因处方独到、疗效显著,而在临床口口相传,影响巨大。本书介绍邓氏温胆汤的文献来源、方论、组成药物及其药理作用,重点阐释邓老在临床如何运用该方诊治各种病症,以及有关该方的临床经验传承。书中配有多个临床案例,展现了邓老这一名方的临床和学术价值。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医生借鉴使用,亦具有一定的科普性,可供普通读者阅读。
《天星十二穴》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开讲的 轻松学歌赋系列 之一。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此十二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是道家全真派七子马丹阳金针度世心传,也是中医歌赋名篇。经曾老师精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深入的理解人体经穴奥秘。本书不单讲穴位知识,还涉及修学、用药、养生、锻炼等内壮身心的学问,可谓是妙趣横生,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中医悟性大开。是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品阅收藏!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全书分为两篇,上篇是 董氏奇穴治疗学基础 ,首先复习了应用董氏奇穴治疗,必须了解的一些知识,如:奇穴穴位定位及治疗原理、太极全息定位(太极对应)、体应针法、董氏奇穴手法等。下篇为 董氏奇穴各科治疗学析用 ,介绍了实际的各科治疗,共分七章,包括痛症、内科病变(脏腑疾病)、头面颈项、五官科、妇儿科病、皮肤外科、其他疾病。本书是一本综合性很强的治疗学,包括了杨维杰个人研究,以及应用十四经穴、奇穴的精华,并融入了董景昌教授及作者的临床经验,极具实用性。
打开经方这扇门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经方讲习录 本书是经方入门书和提
《伤寒论》为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 众方之祖 。本书以明 赵开美刻本为底本,全书共十卷,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本书为白文本,不载历代注文,读者可直接领悟张仲景原著的风貌,适合有一定中医学习基础者、临床医师深入学习。
本书是为幸福中医文库系列丛书之一,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临床用药的心得体会、经验阐述、独家秘要。书中详解了作者运用中药的非常规功效和用法,重点介绍了专药专方,见解独特,非同一般,用法用量有理有据,临床效果斐然。本书所述之药物运用,均来自作者的临床实践与真实病案,不仅阐述了作者对单味药、药对、角药的独特认识和使用要点,还强调了剂量的增减对疗效的影响。本书内容原创,文字质朴,论述翔实,理法方药兼备且易学易用,实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研习中医的上佳读物。
上篇全面系统论述 靳三针 配穴法,包括靳三针组穴、穴名释义、体表定位、解剖层次、主治作用、针刺操作、临床心得及注意事项,穴位定位和穴位的断面解剖,以帮助读者准确掌握针刺技术,读图而能操作。其间有诸多中医临床思维的论述,力求帮助读者建立经典的中医临床思路,道术并重。下篇简述靳三针适应病种26种,基本囊括靳三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使读者深入掌握配穴法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临床适用性。
以太阳历为基础,中华先贤创造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故此太阳历具有中医文化的基础性要素全部具有的规定性与无限循环性。太阳历*根本的两个节令是冬至夏至,阴阳就是这里抽象出来的。不认识太阳历,阴阳五行是玄学;认识了太阳历,阴阳五行是精美精确的太阳法则。本书以两种太阳历为依据,重新解读中医文化,解答中医难题,医治西医不能医治的疑难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由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彭承祖(1871-1949,字子益)所著。彭先生一生精研医理,在游历京师任职清朝太医院期间,阅读了大量秘藏在宫廷中的典籍,逐渐形成了 圆运动 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学术体系源于《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先生晚年所强调的 古中医学 是指晋、唐以前的中医学。先生著书立说,开宗明义,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平衡。其历年多部著作成为太原、北平、成都、重庆等地的医学教材。在西学东渐、中医生死存废的历史关头,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李可先生生前对《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评价极高,认为此书 找到了古中医传承断层的脉络 , 她不仅是医病之书,更是一册 医医病书 。李可先生尊称彭子,认为他是 中医复兴之父 ,是 继医圣张仲景之后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作者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故以 千金 命名此书。唐代以前,医学典籍大多只论及中医药的某一方面,孙氏一改前例,将中医理论、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医药知识融为一体,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书中收录药方五千三百余个,有些至今仍被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孙思邈晚年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以补《千金方》之不足,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以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 敦贺屋久兵卫刊本为底本,《千金翼方》以清代翻刻元大德年间梅溪书院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
陈潮祖先生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教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其学术代表作为《中医治法与方荆》。他一生以求实、求真、求新为追求,以方剂研究为依托,以临床实用为立足点,对中医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潮祖临证精华》以“人生精华篇”,“临证精华篇”,“医话、医论精华篇”,“病机、治法、方论精华篇”四个篇章,对陈先生的人生风范、学术成就、临床诊疗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尤以突出其临床诊疗经验为重点。 “人生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正直人品;惜孤怜贫、扶危济困的慈悲情怀,孜孜以求、谆谆以教的治学态度和名师风范。“临证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对咳嗽、水肿、紫癜、暴盲、暴聋、暴哑等病症辨证、用药的诊疗经验。“医话、医论精华篇”主要介绍了他在疑、难、顽、怪病症诊疗过程中
中医理论的根源和形成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本书中,张东博士回溯了中华文化中圜道、太极中和、天地之心之核心思想,阐释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 象意思维,以及古人如何应用这一思维建立了气、阴阳、五行和藏象的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五行的起源、本质,通过分析中国古人如何以天地之道、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建立中医的三阴三阳、十二经络及五味系统,从而探索中医顶层理论的框架。 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作者抽丝剥茧地阐述了中医源自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的灵魂,为溯源中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