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药物发现与开发的历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药物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体内筛选模型、药物化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介绍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结合了生动的新药研发成功案例。同时,本书还介绍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新近技术。第 2版在第 1版基础上增加了“抗体药物的发现”一章,使得本书涵盖的内容拓展至生物药物领域。
在第2版的基础上,更新和补充近期在本领域的新信息和新进展。在*篇总论中,更新补充病原微生物的分类、耐药菌的检测方法、细菌耐药机制、抗菌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的新理念等。第二篇抗感染药各论中,补充各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资料,并对新上市品种的作用特点、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进行系统叙述。第三篇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中,补充和介绍近期国内外各种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并结合国内临床实践,推荐合理用药方案。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①人工智能算法基础;②数据基础与表征;③人工智能与药物设计;④程序代码。通过系统介绍人工智能算法,阐述不同算法的原理、应用场景和算法特点,为后续介绍人工智能与药物研发的交叉内容提供基础。全书以药物研发流程为脉络,针对每个人工智能算法融入的关键步骤,首先介绍药物设计基础原理与现存挑战,进而系统性回顾介绍人工智能算法在该研究方向上的进展情况,每部分都穿插介绍已有的交叉应用实例,以利于加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提供原始的代码文件,为读者开展实践应用提供直接资料。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本书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全书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2013年5月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推出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新版本 DSM-5。为了能进一步改进精神障碍的治疗,2015年APA又组织出版了这本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第八版)。它采纳、吸取了前七版的应用经验和DSM-5的新精神。 《临床精神药理学手册(第八版)》反映了精神药理学领域新的研究成果总结,删除了一些不使用药物的赘述,对临床工作者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这本临床药理学手册书简明扼要,可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易于快速查找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精神活力药物的治疗信息。
临床药物治疗往往是多种药物合用,药物间通过影响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等环节而改变药代动力学行为,进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不恰当的药物相互作用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严重药物相互作用也是终止药物研发或使药物撤市重要原因之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定量预测模型、药物相互作用临床案例及最新成果,并用实践案例详细介绍了药代动力学的药物相互作用。
本书共八篇,总论、神经精神药理学、肿瘤药理学、抗炎免疫药理学、代谢性疾病药理学、心脑血管、病原微生物药理学、精准药理学。第一篇:总论,介绍:药理学概述(历史与展望)、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药效学基础、药物的吸收,分配,代谢,排泄和毒性、药物作用的重要靶标、表观遗传药理学、药理学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计算药理学。第二篇:神经精神药理学,介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理基础及药物、精神药理学、癫痫病与疼痛、神经免疫药理、行为药理学原则。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外科皮肤科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药动学-药效学(PK-PD)主要探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前者阐述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后者阐述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探讨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变化及浓度时间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对解释作用机制、优化给药方案有重要意义。 本书上篇先概述PK-PD,然后介绍非临床PK-PD、临床PK-PD、PK-PD数学模型、生物大分子药物PK-PD和中药PK-PD。各章以方法学介绍为主,附带实例。下篇为各论,介绍抗感染药物等各类治疗药物PK-PD。各章介绍PK-PD研究设计和实施、PK-PD分析,通过实例阐述如何开展PK-PD研究。
《古德曼 吉尔曼治疗学的药理学基础》由世界知名出版公司McGraw-Hill公司出版。本书自1941年首次出版以来,70多年来持续修订和再版达13次,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誉为全球药理学的 蓝皮圣经 。本书第13版在基础科学和临床应用方面精心平衡,反映疾病药物治疗*研究和发展,从而引导药学工作者和临床工作者清楚地了解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必需药物。本版由我国著名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教授领衔的编译团队权威解读。
1.临床药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处于薄弱环节,加强临床药理学教育对提高国内医学水平十分重要。 2.本书原著自1992年开版,已经再版6次,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更新,内容新颖。 3.书中有超过380个研究问题,提供读者思考,综合领会临床用药精髓;600多幅彩色图片,图文并茂,乃同类图书之冠。 第7版《图解药理学》全书共6篇44章,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原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运用方法。内容丰富,简明扼要,涵盖了近年来临床药理学的新进展。书中有超过380个研究问题,提供读者思考,综合领会临床用药精髓;600多幅彩色图片,图文并茂,乃同类图书之冠。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 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别为①心血管神经精神卷,②呼吸消化卷,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卷,④外科皮肤科卷,⑤妇产科卷,⑥五官科卷,⑦肿瘤血液卷,⑧儿科卷;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本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丛书.心血管神经精神卷》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不仅包含了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近30年来的重要发现和进展,也展现了编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体会。这些内容对从事心脑血管疾病工作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新及完善心脑血管药理学知识有参考价值,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科研选题和创新性思维也有所帮助。
本书内容以中医药理论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原理为基础,详细介绍了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况及意义及中药中各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书中将总结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列举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实例,使读者了解药代动力学在中药中的应用。此外,书中还将介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及方法,同时也将揭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在中药研究中的意义。
高天爱、马金安、刘如良主编的《矿物药真伪图鉴及应用》在参考了历年出版的中国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各省市自治区药品标准及炮制规范90余册,广泛收集中药志、中华本草、中华海洋本草等70余册专著和30余种文献杂志,历经近两年时间编写了这部实用性很强且比较全面的矿物药鉴定工具书。 《矿物药真伪图鉴及应用》收载矿物药231种,其中166种有标准收载,其余65种为中华本草和中国藏药收载品种,附自拍内容丰富、真实清晰、特征明确的彩色图片570余幅。为中药生产、经营、临床使用、检验、管理、教学、科研提供准确的、极具实用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书结合2021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2018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等,增补疗效确切、安全性优势显著的新药品种,删除临床上趋于淘汰的药品,将不常用品种用二维码的形式体现。同时,进一步根据临床所需,调整完善了每个药物下面的栏目设置,强化了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加强了对特殊管理药品的重视。《常用药物手册》为传世之作,已修订到第5版,本版药品数量近二千种,介绍了常见药物的基本信息,将对我国的合理用药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重要成果专著之一。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是指仅分布在中国地理区域内,并具有药用价值的种类,它是我国特有植物类群中重要的一类资源。作为我国的独有资源,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书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的概念、种类、分布格局、起源中心与道地性、引种与分布区扩展,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的应用,以及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内容;各论部分阐述了74个重要特有种的传统用药经验和药用历史、资源分布与栽培情况,同时结合文化传承、资源状况、开发利用前景、保护和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提出了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附录部分首次公布了
本书首先概述了药物研发的新趋势、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专利保护策略,以及非甾体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近年上市新药博纳吐单抗、奥滨尤妥珠单抗、奥匹卡朋、沙芬酰胺、奥格列汀、匹托利生、色瑞替尼和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的研发历程。各个药物的研发故事均由直接参与相关药物研发的核心成员撰写,体现了不同药物的实际研发流程,描述了这些重磅药物从发现到成功开发的全过程,以及研发中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由王拥军、赵志刚主编的《精准医疗与药物治疗 个体化实操手册》对每类影响因素均进行了详细解读 。此外,部分药物的临床研究较为成熟,已发布有剂 量调整模型,可基于该模型实现精准用药。重要的参 考文献均列于全书末以方便读者检索查阅。本书还将 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药政部门颁 布的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说明书内容进行了翻译整理, 通过查阅表格,临床医师和药师能够准确而全面地掌 握关键知识点,快速实现药物治疗的个体化。 本书的适用对象包括从事医疗行业的临床医师与 临床药师、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学人员以及学生。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 是中医药临床处方遣药的重要依据, 也是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近年来, 肖小河研究员及其领衔的课题组, 首次从能量代谢和热力学角度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 创新性地提出并初步论证“中医药热力学观” (thermodynamic concept of Chinese medicine) 的药性研究假说, 构建了两套基于生物热动力学检测的中药药性寒热表征方法———冷热板差示法和微量量热法, 系统地考察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热) 变化即热活性及其不同寒热药性中药的干预效果, 结合循证医学分析, 科学揭示中药寒热药性差异的客观性以及“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的优效性和科学性, 为客观审视和研究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特别是中药药性理论提供了新 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