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济总录》为北宋末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医书.以各科医方为主体,幕收医理及针灸等内容,为北宋医学集大成之作。我社于1962年曾出版排印本,对传播该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又重新整理校点该书,出版校点本。 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校点本上下)》共200卷,收医方2万余首。内容首列运气、叙例、补遗、治法等医理内容,其后的66门中,有61门以病类分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症。每门病症下先有论说。后列方剂,辨病理论与用方经验紧密结合,内容极为丰富。另有补益、食治、针灸等5门,介绍了一些古代其他治疗方法。上述内容充分反映了北宋医学发展的状况与成就。 本校点本分上下两册,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内外所存元大德重校本残卷为*底本,无大德本的卷帙,则以日本江户医学馆木活字聚珍版为底本,重加校正,并出校语,
本书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之一,是由全国十余所中医药院校中长期从事中药学教学和研究的骨干教师及科研精英编写而成。本书在保持版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了近十年国内外中药学在教学,科研、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成果。 该书分总论,各论,附录三部分。总论,邵分系统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各论部分收载了五百余种常用中药,按功效分为二十一类,系统介绍了各药的别名,来源、采收炮制,商品规格、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鉴别用药,药论,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药物的来源、药性、功究水平和进展。 《中药学》内容丰富,系统规范,新颖实用,是一本难得的中药学高级参考书,可供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科研人员及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参考。
本书是《中药大辞典》版的修订本,框架结构和体例基本同版,但对原书中大量内容进行了修订,特别是增加了药物条目,调整了部分药物品种来源,增补了近30年来有关栽培(饲养)技术、药材鉴定、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的中药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代中药学的研究水平。全书分上、下、附编三册,上、下册为正文,收载药物6008味,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基原、原植(动、矿)物、栽培(饲养)、采收加工(或制法)、药材、成分、药理、炮制、药性、功用主治、用法用量、选方、临床报道、各家论述等内容。附编为索引和参考文献,是检索查阅《中药大辞典》的向导,另行出版。 《中药大辞典》版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修订而成,因此内容新颖而实用,可作为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重要工具
本套书是一部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 专业工具书,融合了当代中医药科研成果,使中药材 正品形象突出、伪品无处遁形,是中医药图书中的瑰 宝,值得您一辈子珍藏。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本辞典共收载上自秦汉,下迄2010年底1800余种 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其中以 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 优选录。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主编的《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第2版)(精)》新增资料的来源 主要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首批国家 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 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公认**书籍为主。 本辞典以方剂名称作为辞目。辞目又分为正辞目 与副辞目。同一方剂而有不同名称者,以*早出现的 方名为正辞目,其余为副辞目。但在有些文献中,先 见的方名仅有主治,而无组成、用法,后见的方名有 组成、用法、主治者,则以后见的方名作正辞目,先 见的方名作副辞目。
本书为中草药鉴别类图书,共收集各种国内常用的中草药约2800余种,以系统顺序排列,内容包括各种中草药的中文名称、别称、拉丁名称、用药部位、功能主治等信息,并给出典型特征生境彩色照片,书后附有中文与拉丁名索引。本书图文并茂,排版紧凑,内容信息去粗取精,关注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图片关注中草药鉴别重点特征,排版页面利用率高,信息量大。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为中医药学院师生,制药领域中药专家,中医领域专家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收藏参考。
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编*的《中医 方剂大辞典(第3册第2版)(精)》共收载上自秦汉,下 迄2010年底1800余种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 剂9万余首。其中以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 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优选录。从目录学、版本学、训 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 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中医方剂大辞典》是继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明代《普济方》之后,又一次由政府组织编纂、汇集历代方剂成果的医方巨著,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该书的出版发行,成为有史以来*完整的方剂学典籍,受到学术界的肯定和推崇,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先后获得了江苏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励,得到了至高的荣誉,成为中医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术典籍。
《中国中药材及饮片真伪鉴别图典》共四册,全面、系统地介绍常见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鉴别方法。本书为第三册( 常用种子、果实及皮类药材),共收载了156个品种,所涉及的正品、非正品、伪制品共计717种,收录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彩色图片1800余幅,包括动植物基原的生态样本、药材标本、显微特征及鉴别部位放大图片,绘制了部分鉴别图解示意图。
中药资源,特别是重点中药资源,是事关满足当前或今后我国临床用药需求和安全,以及医药产业高质量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重点中药资源进行调查,取得科学、客观、较为准确的数据,形成我国重点中药资源分布区划的一个全面认识,对今后中医药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依据新版《中国药典》等文献中列明的中药品种,选取444种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中挖掘相关数据,并适当结合其他权威文献资料,对重点中药资源在全国分布的整体情况,如重点或主要分布的省份、大致的分布概率等进行对比分析,每一品种除文字叙述外,还以地图的形式呈现分布概率图,可使读者较为直观地了解这些重点中药资源的公布区划概况。
本书对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过程中发现的4个新属和199个新物种进行汇编,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包括中文名称及拉丁学名、模式标本描述、物种文献、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和识别要点等品种信息。新物种的发现,极大地补充了我国中药资源丰富度,对厘清我国生物资源家底、丰富中药资源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鲜活的学术参考。 本书可供中药学、中药资源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参考阅读。
当下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使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而古老的中医药就是我们的祖先在采撷动植物食材的过程中观察总结食材对人体的药用、保健、养生等作用的系统认识发展而来的。特别是我国广博的土地上生长着各式各样的、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其中很多都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药教学和临床工作,学验俱丰,醉心于中药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她爬山涉水,风雨兼程,不顾荆棘挡道,虫蛇袭扰,身背干粮,手拿相机,走遍了祖国山山水水,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植物一手资料。本书即收载了 400余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并详细介绍每个品种的 种名、拼音名、拉丁学名、常用别名、科属分类、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及附方。每种植物均附彩色高清全貌图
本书由绪论、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其他类药资源四部分组成。本书基于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在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同时,对普查到的296种药用植物、21种动物及其他类药用资源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等,特别记录了当地少数民族对各种药材的使用方法,能够为黔东南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书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黔东南地区的普查成果,对于传承黔东南民族医药文化,推动黔东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能够为中药资源相关从业者及民族医药学研究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植物名实图考》(以下简称《图考》)为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状元、封疆大吏吴其濬( 1789 1847)所著,道光二十八年( 1848)在山西太原由陆应谷校刊出版。全书共三十八卷,分谷类、蔬类、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类和木类十二类,附图 1 800 多幅,图文并茂地记录了我国 19 个省区的 1 738 条植物。书中所记物种之多,涉及地域范围之广,为中国历代本草和传统植物学专著之,堪称清代的《中国植物志》,在国内外植物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书中所录植物大约四分之三为本草,就其新收录本草的数量,或描述本草的质量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国古代本草的之作。遗憾的是,《图考》出版已逾 170 年,国内外研究其中植物一百五十余载,迄今尚未有专著能清楚回答全书究竟收录了多少植物,分别是哪些物种。本书以1880 年
1 本书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83种有毒中药材的古代、现代研究,研究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控制方法,并给出结论。适合中药研究这阅读使用。本书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83种有毒中药材的古代、现代研究,研究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控制方法,并给出结论。适合中药研究这阅读使用。本书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83种有毒中药材的古代、现代研究,研究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控制方法,并给出结论。适合中药研究这阅读使用。本书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83种有毒中药材的古代、现代研究,研究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控制方法,并给出结论。适合中药研究这阅读使用。本书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83种有毒中药材的古代、现代研究,研究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控制方法,并给出结论。适合中药研究这阅读使用。本书介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83种有毒中药材的古代、现代
由应森林所著的《精研古今融会中西(中医药国际研究生**论文精选)(精)》精选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30篇,涉及的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科临床、针灸、中药研究以及海外中医教育各个领域,以期搭建海内外中医药青年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世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药炮制技术”虽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但受“口传心授”传承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来都颇感神秘。本书由首批中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孝涛研究员及其弟子,从国内外图书馆保存的多部古代本草著作中精心挑选出380佘幅具有代表性的炮制彩绘图谱,配以名称、出处、炮制方法等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古代中药炮制技术,填补了国内外中药传统炮制技艺图典的空白。本书不但适宜国内外中医药学者、企业人士参考,也适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阅读,实为欣赏与鉴赏的上乘之作。
由刘利、苏坤成主编的《古今桑系列验方大全》汇集古今千家名师的药用桑秘单偏验方2000余首.治疗病症400余种,以科目病症为纲,分23个类别编写。每首方剂均按方名、方药、用法、功效、适应证及方源6栏阐述,部分方剂加有按语。原方剂量为古代计量单位者,仍依照原方标出,读者可参照书后的 古今计量单位折算表 折算。本书内容丰富.查阅方便,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病家难能可贵的药用桑方剂参考书。
本图谱集共包括371种药材和饮片、37种植物油脂和提取物的实验内容,每个品种分别从【药材基本信息】【对照药材提取和对照品溶液的配制】【分析条件】【分析色谱图】【分析结果】【注意事项】等方面来介绍。除检测条件、色谱图之外,特别补充了更为直观的实验细节,如使用的色谱柱、仪器柱温、理论塔板数、分离度等参数供使用者参考。可参考、可视化、可量化是本图谱集的技术特点和创新点。本书中所有的实验条件和检测结果,均为合作单位的技术人员经过实际操作、方法考察确认后的真实体现;检测条件和数据结果真实、可追溯;即使没有任何仪器或者中药检测经验,按照本书的实验条件和步骤,也能准确、精确的完成药品检测任务。目前市场上暂无同类产品。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或使用者,在日常工作中作为标准操作规范使用;或者在日常检测过程
本书聚焦新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植物药核心品种,系统梳理、总结了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基源植物、原药材及饮片的鉴别。本书介绍植物药536种,文字简明介绍药材品名:中文名、拉丁名,基源植物的名称及所属的科名、该植物的入药部位,药材采收时间、加工方法及药用功能。精选活体植物和干制药材近 4000 幅图片,对植物生境、群落、全株、花枝、果枝、特征部位、药用部位,药材全貌、断面、饮片、细部特征等进行展示,分别呈现植物、药材、饮片的性状,帮助读者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鉴定知识。全书架构完整,广泛汇集第一手资料,内容详实丰富,图片生动精美,行文言简意赅,本书是一本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学术价值的中药材鉴定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