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是一部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中药材 专业工具书,融合了当代中医药科研成果,使中药材 正品形象突出、伪品无处遁形,是中医药图书中的瑰 宝,值得您一辈子珍藏。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 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 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
本辞典共收载上自秦汉,下迄2010年底1800余种 中医药及有关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9万余首。其中以 1911年以前的方剂为收集重点,1911年以后的方剂择 优选录。彭怀仁、王旭东、吴承艳、孙世发主编的《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册第2版)(精)》新增资料的来源 主要以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首批国家 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标 准·中药成方制剂》《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等公认**书籍为主。 本辞典以方剂名称作为辞目。辞目又分为正辞目 与副辞目。同一方剂而有不同名称者,以*早出现的 方名为正辞目,其余为副辞目。但在有些文献中,先 见的方名仅有主治,而无组成、用法,后见的方名有 组成、用法、主治者,则以后见的方名作正辞目,先 见的方名作副辞目。
本次重修,在保持《中医方剂大辞典》原有的基础上,主要对该书中的脱、衍、倒、讹,86年以后至今正式出版的方书及有价值的中医药著作中确实有值得收录研究的方剂,以及86以后的方剂研究的新成果如方剂的实验研究成果等,从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多种角度,分别进行考证、校勘、辑佚、辨伪等研究与补充,按辞书形式归类整理、使之更系统化、工具化、实用化、现代化,编纂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为完整的方剂专书,全面反映每首方剂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历史成就和现代成就
《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汇集了535种中药的化学、药理学、临床研究的*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每种饮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进展。《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年出版)的基础上,增补近1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文献,力求更好地反映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在品种选定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中药(含民族药物)、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三大部分,削减了近年来药理作用研究偏少、尚难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定位的药物。 为方便读者检索,《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还编制了汉语拼音、动植物拉丁学名和拉丁药名索引。本书可为从事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作为一本案头书检索使用。
1.秘验方书一直是中医畅销书门类之一。读者面广。 2.亲献方因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具有亲传、神秘、独特、草根等特色,朴实无华,更受亲睐。 3.原书资料完整、真实、珍贵,仍具有价值。 4.原书《重订十万金方》为精装大书(印 册,库存 册),现改成16开(或特定开本)平装书,可分上下两册,书名也改为《重订十万亲献方》,更加贴切,更符合读者胃口。装帧突出草根、本色特点,大巧若拙,大俗大雅。
《全标原版本草纲目(全2册)》是 本草綱目研究集成 叢書的子書之一,屬《本草綱目》校點本。該本採用全式標點(即除新式標點諸種符號外,再在書篇名下加波紋的書名綫,在人名、地名、朝代及年號名等專用名詞下加直綫的專名綫),并使用《本草綱目》初刻金陵版的同版多底本予以核校,保存原版式的某些特點(如繁體豎排、書目特殊版式等),故在《本草綱目》書名前冠以 全標原版 以明此本特點。此外,該本校勘尤注意存李時珍精簡改補之真。校勘疑誤,多加注指誤,不輕易改動原文,改則必注。故《全标原版本草纲目(全2册)》能更接近李時珍《本草綱目》的原貌。
中国中成药名方药效与应用 丛书包含3种子书,共10卷。子书一以现代病症分类介绍我国中成药名方,共8卷:分①心血管神经精神,②呼吸消化,③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泌尿男生殖,④外科皮肤科,⑤妇产科,⑥五官科,⑦肿瘤血液,⑧儿科;子书二共1卷,为子书一的精华本;子书三共1卷,为子书二的英文版。该丛书是由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等科研和临床一线的几百位中西医药工作者合作编纂的大型专著丛书,英文版邀请了中医药大学的专业英语教授担任翻译。 本丛书将中成药药效与现代医药学基础理论相结合,将中成药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使读者在理解药效原理基础上,正确使用中成药。书中有药效机制示意图,图文并茂,体例新颖。
本书将我国中成药品种的处方、剂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报道(摘要)等收集完整;在第2版基础上,补充近年来新批准的品种,并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将相关品种内容修订完善,对临床应用报道有所甄选,补充5年来新的有价值的临床应用报道。此外,本书结合相关政策,将同一剂型生产批文数量加以标注。本书后附功能主治、适应症对照表,便于读者查询同类药品。全书*后附中成药名索引。
《中国药用植物志》编写的定位是介绍中围药用植物资源和准确鉴定药用植物的种类(亚种、变种和变型)的工具书,同时反映各种药用植物的现代化学、药理和药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因此编写项目的设定和要求、给出的图像和图版、引证的文献均符合上述目的。 《中国药用植物志》收载有文献记载的中国药用植物12000余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分13卷出版,其中前12卷为正篇,每卷收载1000种左右,每卷后附有该卷收录的药用植物中文名与拉丁名索引;第13卷附篇名为《中国药用植物志词》,汇编了本志收录的药用植物相关学科的专业词汇,兼作综合索引,内容包括全书收载的药用植物中文名称索引、拉丁名称索引、英文名称索引、中拉英名称互译、化学成分的中英文名称互译及其原植物来源等,使其既可作为阅读药用植物的科技文献工具书使用
本书为《中国药用植物志》的第11卷,全书共13卷,定位为中国药用植物鉴定的工具书,本书主要的读者群为从事中药和天然药物科研、教学、药检工作人员,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全国各级医药药材公司技术人员。他们以本项著作为工具书就能保证中药和天然药物的基源鉴定准确,提高产品质量,打击伪劣产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从而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本书是国家 八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北方协作组的科研成果经修订编辑而成,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大型科学专著,对澄清中药材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制定药材标准,开发利用新的药材资源,保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均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全书汇集常用中药43种:第4册(接 * 项目1,2,3册)收载肉苁蓉,?莶草,桑白皮,石韦,土鳖虫,密蒙花,哈蟆油,?黄,阿胶,苍耳子,马勃,西河柳,鳖甲,狗脊;第5册收载细辛,银砦胡,山楂,萱根,栀子,老鹳草,牵牛子,马尾连,功劳叶与功劳木,木贼,王不留行,茺蔚子,山柰,水蛭;第6册收载透骨草,续断,鹿茸,紫苏,车前,射干,白茅根,古南藤,海风藤,金樱子,天仙子,白前,白薇,马钱子,半枝莲。
中医药名词的规范化是中医药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的需要,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它关系到全学科、全行业的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项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适应中医药名词规范的需要,2000年8月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的权威性机枪。因而,经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所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将对中医药学科及行业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单位都要遵照使用。
《本草纲目》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方一万余首,插图一千多幅,为明代万历以前本草集大成之作。该书还流传海外,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等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受世界瞩目的伟大著作。本书首次以当前*严谨可靠的古籍整理形式--影印 校点单双页对照形式,采用现存品相较佳的金陵本《本草纲目》彩色影印与点校相结合,存真续绝,精准点校,以解决以往校点本中存在的标点失宜、书名未标、异体字失考及内容排列失当等问题。
本书是《中药临床用量研究丛书》分册之一,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之“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分析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课题成果。《BR》 本书以历代重要医家的大量文献资料为依据,用“方药用量流”和“方药用量流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研究两千多年时间里的临床方药用量情况,还原不同年代方药用量传承与变化的历史,并深刻分析其原因;通过对临床常用50种中药在两千多年时间里的**用量、小用量、平均用量、常用量和常用量范围的统计,绘制每一味药物的“用量流域图”,直观、清晰地展示各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量特点;选择古今部分重要医家,分析揭示其临床方药用量规律。
本书根据人体组织结构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几大系统来进行分门别类,把各种常见病归入其中,然后列出医治的偏方,分类科学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查阅。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具代表性的载体之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杨殿兴编*的《中华医药史话(诗情画意墨韵)》对中华医药历朝历代的名医大家、代表*作、重要的历史事件等逐一进行诗歌创作,讴歌伟大的华夏文明,缅怀先贤,抒发情怀,怀贤而激昂励志,吟诵而陶冶情操,为我们奉献了一部中医药文化的大雅精品。
1
《藏药志》是一部介绍藏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堪称藏药百科全书。全书分植物药类、动物药类和矿物及其他药类三部分,近600种。分别从考证、原植物、药用部位、采集加工、性味功用几方面科学、系统地对每一种藏药材进行了详细记述;精美、逼真的手绘图和对每种藏药材都有藏医药学经典著作的考证研究,是这本书的一个亮点。每个品种都有其藏文名、藏文译音、原植物名(有些还有别称)、拉丁学名。此外,为了方便鉴别,植物药类还有植物检索表。此书编著过程中,在调查研究所获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鉴定分析,并考证了《晶珠本草》《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等名著的有关记载,与藏医共同确认藏药的原植物、原动物、原矿物,分辨正品与代用品,力图剔弃讹误,澄清混乱,同时还吸收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