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专著,书中包括了:血液和淋巴、人体胚胎发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免疫系统的发生、固有结缔组织、循环系统、人体胚胎学讯论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内容涉及训练临床基本功的行医准则、临床技能和思维规范。其具体内容包括六篇:①“症状学”:讲解各系统症状的病因和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与问诊要点,为熟悉疾病表现和学习问诊奠定基础;②“问诊”:描述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内容与方法技巧以及评估条目与标准;⑧“体格检查”:讲解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基本方法、各器官系统检查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全身与重点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与项目,还有评估条目与标准;④“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肺功能、内镜检查及临床常用诊断技术;⑤“病历书写”:强调其作为医疗文件和法律文件的重要性及相关规定,描述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各种病历的书写格式与规范;⑥“如何进行临床诊断”:强调诊断过程中职业素质要求,讲解诊断步骤与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精要,以便将所学技能与理论知识
本书篇为总论首先分析了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继而对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宿主应答、病理生理学基础、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第二篇为系统感染,首先对感染病常见临床症候/症候群的诊断和处理进行总体的概述,然后系统地讲述茵血症与脓毒症、发热性感染病及不明原因发热、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呼吸道感染、肝胆胰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第三篇为病原体和感染病,首先分析病原体分类和感染病的关系,继而对朊粒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等所致疾病进行代表性阐述,后总体介绍抗病原体化学疗法。第四篇为重要新发感染病,内容包括新发感染病概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性感冒、霍乱、
本版教材共有二十一章,根据四个部分进行编排,即疾病概论(绪论、章)、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第二章至第五章)、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第六章至第十五章)和系统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一章)。在这种内容的编排上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充实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是病理生理学的近代拓展和科学补充,有利于启迪学生在疾病发生机制领域的探索兴趣。 本版教材适用于各高等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7年制和8年制学生,可作为研究生、医师培训和进修处的参考教材。也可供5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使用。
该《传染病学》为全国高等学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坚持贯彻“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特定限制)”的原则,目的是不仅让八年制学生能掌握牢固的传染病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在学习中勇于开拓、创新,同时还使他们具有进行临床诊疗思考、学习、钻研和解决各种临床问题的能力。本教材适用于所有高等学校的八年制学生。 本教材的内容按传染病学总论、朊毒体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病、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蠕虫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顺序编写,并注重内容的系统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本教材紧密结合我国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编写时还力求做到撰写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是诊断学的一部分,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学科。为了适应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和更好的面向21世纪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决定将实验诊断学从《诊断学》中分离出来,列为一本独立的教材。为了配合新版八年制《实验诊断学》的教学,我们编写了这本《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供高等学校五年制、七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实习时使用。 本版《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的编写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与临床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在2002年版《实验诊断学实习指导》的基础上,增加了“临床实验室基本情况”,“临床检验标本的采集与管理”,“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章节,补充了真空采血技术、流式细胞术等实验及英文病例
鉴于本教材主要使用对象为没有儿科学知识的长学制医学生——未来的医学硕士或博士,因此,本教材遵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关于长学制教材编写的“更深、更精、更新”精神,坚持教材须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在内容上既重点介绍儿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实践技能,又简要概述各种疾病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研究现状、*诊疗技术、研究结果的争议及未来研究趋势;形式力求语言精练,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使学生通过该教材的学习,认知病症、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本书在七年制《儿科学》的基础上,为了便于学生自学,扩展了病症的范围,如遗传代谢病的糖原累积病、小儿消化道畸形等10余种疾病;由于抢救技术日新月异,故添加了部分
八年制《妇产科学》第二版的编写是以版为基础,在努力改进其不足的同时,密切结合国内外妇产科学的发展,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整合与凝练。 将基础知识更新、人文理念引入、诊治规范修订、循证医学实践作为修订的重点。在体例和结构上也进行了改动,每节后面增加了“小结”,以简洁的语言,重点突出地概括了该节的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复习。在修订中仍然坚持“层设计、精英教育、适合国情”的基本思想,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主导;强调三高(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同时,注重八年制医学教材与五年制和研究生教材的区别,突出深层次思维的启发和教材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医学影像学》的再版分为十篇,篇概论主要侧重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各种检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加入分子影像学的进展。第十篇介入放射学主要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第二篇至第九篇中,每篇仍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各种检查技术的优选、正常影像解剖和基本病变等基本概念,各论则简要介绍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选以及影像学征象。第二篇至第九篇的各论中,我们增加了一些疾病。我们强调影像学教材应以图为主,对图片进行了增改,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学生理解。本书在每章的开始有英文重点内容提示,章后有学生思考题和推荐的参考读物,利于学生温故知新。
本教材共设26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集中介绍统计设计的相关内容,前两章简要介绍实验性研究设计和观察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统计研究设计的基本概念。本教材把具体统计设计方法放在第十五章中详细讨论,并在第十六章单独介绍样本估量方法。第四章和第十八章为统计描述,前者介绍基本统计描述方法,后者为多变量统计描述。第五章介绍*变量的概论分布,它是统计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是统计推断的理论基础。第六章为参数估计,第七章至第十一章介绍常用假设检验方法。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讨论线性相关与回归。此后的章节主要介绍临床测量误差评价与诊断试验、多变量分析方法等。第二十六章介绍数据处理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在编排形式方面,根据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把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安排在篇。对不同学制或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都需要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掌握了微生物的共性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各个院校或专业,有选择地再分别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前后联系,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或自学。为了保持真菌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教学,本书把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方法等内容均集中安排在第四篇。 在教材内容方面,增加了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生物安全两章以及细胞微生物学内容。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对近年来新发现和再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病原体作了重点介绍。强调了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控制,以及加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防护等
本书是在七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基础上修改编写而成,与其相比,八年制规划教材《外科学》突出“更新、更深、更精”三个方面。更新:要有更新的内容,更新的思想和更新的风格,能反映当今外产学是*知识和内容。如增加了“外科与遗传学”;在腹外疝一章中,增加了国内腹股沟疝新的分类;对微创外科技术和器官移植中的新进展有更多介绍;第二十二章“整形外科”一词已不能适应其所包含的内容,故本书将改为整复外科等。更深:相关内容要更深一些,概念、理论要更完整一些。要提出的是,深,并不单纯是文字更多,也不是文字越多越好,而是层次更深,力求概念和理论的完整。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要完整,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精:文字和语言尽可能精炼,内容易读懂。有些内容点到为止,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对于边缘学科
本书尽量在疾病等名词中均加了英文名称,以便学生容易习惯双语教学及阅读外文参考文献。全书基本采用彩色图片,并随文印尽量使这本教材能图文并茂。全书图片共约490余幅,既有生动的模式图,又有显示典型形态的光镜或大体图,使形态学学习更生动、更直观。本书在附录中又增加了病理学诊断和病理学实验方法两章,使学生对病理学诊断以及病理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有所了解。病理学实验方法也给同学如何理解和掌握现代技术打下基础。全书共约100万字。 本书适用于国内高等院校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等长学制医学生,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生、病理医生和进修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五年制医学生的参考教材。
随着全球疾病谱和疾病负担的变化,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精神病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日趋重要。本书总论部分主要包括精神症状学、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系统、精神障碍的检查与诊断;各论部分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1CD-10)中精神行为障碍的分类和描述定义为主线,并将分离性障碍从神经症性障碍中独立出来;同时,结合临床需要,增加了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精神科危机干预等章节,使学生全面掌握目前精神病学主流之所在。
本教材由绪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脊柱区、上肢和下肢八章组成。各章均包括概述、局部层次结构、器官的位置、毗邻、血液供应、淋巴回流、神经支配,以及断层影像解剖学和解剖操作等内容。全书约70万字,360余幅插图。 本教材专用名词之后附有英文名词,图注均采用中、英文双语标注,书末附有中、英文名词索引,为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高外语水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本教材附有配套光盘。光盘内容包括各章、节学习的基本要求,各种类型的复习、应试试题及参考答案,密切联系临床知识的病例及病例分析。该光盘对于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本书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之一,供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眼科学全书分为26章,大多为彩色照片图。全书对眼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包括眼发育、解剖、生理、各种眼病的诊治、眼科用药、防盲治盲、科研等。
本书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思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强调三基,面向临床。在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基础上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内容,并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的关系,侧重阐述致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揭示寄生虫病发生、发展、流行规律及防治原理。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将*的进展介绍给学生,且在介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方法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 全书包括总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及治疗药物,共5篇25章。为便于学习,在医学原虫学与医学蠕虫学中,按所寄生虫部位进行编排。因考虑到疟原虫的重要性及书的篇幅,将其单列为一章。较重要的参考文献附在章的末尾,其排列基本依节的顺序。
本版教材是以第1版《神经病学》为蓝本,根据上版教材使用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及神经病学领域的*进展,作了一定的增删与修改,本教材在每个章节均增加了近年来神经病学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新技术和新疗法。并将循证医学和规范化治疗的理念贯穿在各论中;重视了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在第1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数十幅插图,本教材彩色模式图、线条图及典型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图片共156幅,图文并茂,直观生动;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全书末尾附有英中文和中英文索引;为了更加体现教材用书的特点,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书同步出版了与书面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及病理学图谱、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等,在多数章节末尾附有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
本书为第二轮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规划教材。本书为临床医学专业层次的规划教材,系统介绍了医学科学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体现了“高、精、尖”的特点。具体内容有: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医学科学研究设计;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设计;临床试验研究;人群研究设计;医学科学研究中的误差与偏倚;医学科学研究的报告;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医学科学研究者的职业生涯等。
为适应新世纪医学教材全球性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长学制医学教育的成功模式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国家从2004年起在全国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医学院实施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新模式,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的专门人材。其培养目标定位于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式是“八年一贯、本博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 本教材编写组由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一线的老、中、青博士生指导教师组成,教材的编写在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致力做到“更新、更深、更精”,努力实现“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教材以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介绍新成果、反映新进展
本书共20章,由四部分组成:篇为“总论”;第二篇为“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第三篇为“基本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学”;第四篇为“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全书内容在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医学模式转变及疾病谱变化等时代特征,使之“更新、更深、更精”。例如在总论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衰老”、“疾病基因组学”和“疾病蛋白质组学”等内容;在基本病理过程中增加了“肿瘤”一章;在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中增加了“消化道功能障碍”、“脑功能不全”等章节;在心血管功能障碍一章中增加了“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并特别增加了“细胞与分子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同时还将有关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扩展,如将弥散性血管内
本书是《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两本书的合并修订本。 合并修订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全书包括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遗传信息的复制与传递、基因表达调控、DNA操作、基因与疾病。在修订过程中,编者们在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针对长学制医学生、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需要,特意增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技术/策略介绍,以期加强实用性。
在总体设计上,坚持在凝练“三基”,拓展“TF性”的基础上,使其在内容上达到“新”、“更深”、“更精”的目标;在学科构架上,按照“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的要求,适当提高了临床伦理、科研伦理、生命伦理等的比重;在编写方法上,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案例教学方法(CBL),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国情特色,结合实际,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坚持正确道路,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医学伦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编写形式上,突出了教学目的、案例应用、本章小结、关键词汇、复习思考题等板块的系统集成创新,力求增加可读性、指导性和启发性等,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部分突出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包括第二至第八章。横向部分突出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和实际中的应用,包括第九至第十三章。后安排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章。在内容方面,各章后面增加“拓展阅读”部分,试图结合8年制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在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拓展一些视野。配套光盘方面,作者们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整个光盘以章为主干展开,同时增加不少拓展性的内容,形式上包括PDF文档、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课件等。
在第2轮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者广泛采纳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又参照国外同类教材的有益经验,在内容选择、编排体系等方面对原有教材做了较大的改动,删除了免疫遗传和遗传流行病学两个章节,并对余下的14个章节的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调整,在每个章节的后面增加了约200个单词的英文小结,力求做到内容更为丰富、翔实,紧跟学科进展,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并熟悉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