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20章,由四部分组成:篇为“总论”;第二篇为“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第三篇为“基本病理过程的病理生理学”;第四篇为“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全书内容在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注重体现生命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医学模式转变及疾病谱变化等时代特征,使之“更新、更深、更精”。例如在总论中增加了“循证医学”、“衰老”、“疾病基因组学”和“疾病蛋白质组学”等内容;在基本病理过程中增加了“肿瘤”一章;在器官系统病理生理学中增加了“消化道功能障碍”、“脑功能不全”等章节;在心血管功能障碍一章中增加了“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并特别增加了“细胞与分子病理生理学”的内容。同时还将有关内容作了适当调整和扩展,如将弥散性血管内
本书根据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把医学微生物学分为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在重点介绍各类微生物共性的基础上,再分别介绍不同微生物的特点,这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本书在结构上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次。纵向部分突出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包括第二至第八章。横向部分突出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临床和实际中的应用,包括第九至第十三章。后安排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章。在内容方面,各章后面增加“拓展阅读”部分,试图结合8年制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在掌握课程基本内容的同时,拓展一些视野。配套光盘方面,作者们也做了很大的努力,整个光盘以章为主干展开,同时增加不少拓展性的内容,形式上包括PDF文档、图片、视频和多媒体课件等。
《医学影像学》的再版分为十篇,篇概论主要侧重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及各种检查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加入分子影像学的进展。第十篇介入放射学主要介绍各种检查、治疗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第二篇至第九篇中,每篇仍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重点介绍各种检查技术的优选、正常影像解剖和基本病变等基本概念,各论则简要介绍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选以及影像学征象。第二篇至第九篇的各论中,我们增加了一些疾病。我们强调影像学教材应以图为主,对图片进行了增改,力争做到图文并茂,以便于学生理解。本书在每章的开始有英文重点内容提示,章后有学生思考题和推荐的参考读物,利于学生温故知新。
在编排形式方面,根据本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把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知识安排在篇。对不同学制或不同专业的医学生,基本要求都是相同的,都需要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在掌握了微生物的共性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各个院校或专业,有选择地再分别介绍各类微生物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前后联系,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或自学。为了保持真菌内容的完整性,有利于教学,本书把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以及检测方法等内容均集中安排在第四篇。 在教材内容方面,增加了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生物安全两章以及细胞微生物学内容。加强了基础与临床知识的结合,对近年来新发现和再出现的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病原体作了重点介绍。强调了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和控制,以及加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和防护等
第二轮修订过程中仍坚持“精品战略,质量的原则,从精英教育的特点、医学模式的转变、信息社会的发展、国内外教材的对比等角度出发,在注重‘三基’、‘五性’的基础上,从内容到形式都‘更新’、‘更深’、‘更精’,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富有临床实践和科学创新能力的医学博士服务”的编写宗旨,并根据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在轮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增加了《临床流行病学》、《肿瘤学》、《生物信息学》、《实验动物学》、《医学科学研究导论》和《医学伦理学》;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协调更为完善,比如《生物化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合并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容的选材与框架体系的设计更加注重启发性,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适当给学生留下了思维分析、判断、探索的空间;教材的配套更加
本书篇为总论首先分析了感染病的历史、现状和展望,继而对感染病的病原学基础、宿主应答、病理生理学基础、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第二篇为系统感染,首先对感染病常见临床症候/症候群的诊断和处理进行总体的概述,然后系统地讲述茵血症与脓毒症、发热性感染病及不明原因发热、发疹性感染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呼吸道感染、肝胆胰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心血管系统感染、骨和关节感染。第三篇为病原体和感染病,首先分析病原体分类和感染病的关系,继而对朊粒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原虫感染等所致疾病进行代表性阐述,后总体介绍抗病原体化学疗法。第四篇为重要新发感染病,内容包括新发感染病概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性感冒、霍乱、
21世纪的医学教育在强调素质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为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教育需要,我们进行《生物化学》教材编写时,在突出“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新、深、精”原则的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力求有所创新。本书共29章,包括“绪论”、“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基因信息传递”及“专题篇”。此外,本书在主体内容后面编录了“生物化学发展大事记”和“名词释义”。通过大事记和名词释义简单检索,可使学生对生物化学技发展历史、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生物化学基本概念有初步认识,便于学习,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作为非生物化学专业人员查阅生物化学有关问题的参考资料。汉英及英汉索引是为方便读者查阅而设置的。也有利于学习专业词汇。
英文病例的书写和英语查房是内科学双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当今医学生和医师对外交流能力的途径之一。针对目前我国七年制和八年制医学生床旁学习和教学的需要,我们组织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系各临床科室主任编写这本临床中英文对照的病例分析,作为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辅助材料及英语查房范例。我们根据内科学各系统疾病设计编写大纲,选择病种编写典型病例。在编写时以症状为题,给予初诊时的临床资料,然后逐步深入,根据所给资料和临床思路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再给予治疗方案,后给予点评,是以临床问题为线索的床旁学习。同时用中英文对照形式书写,使读者在训练临床思维过程的同时,了解英语病例书写方式,熟悉英语专业词汇及用法,如能配以朗读可提高英语会话能力。本书也可作为临床医师及研究生的参考用
本书为第二轮全国高等学校8年制规划教材。本书为临床医学专业层次的规划教材,系统介绍了医学科学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体现了“高、精、尖”的特点。具体内容有: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思维;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医学科学研究设计;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设计;临床试验研究;人群研究设计;医学科学研究中的误差与偏倚;医学科学研究的报告;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医学科学研究者的职业生涯等。
本书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之一,供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眼科学全书分为26章,大多为彩色照片图。全书对眼科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技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包括眼发育、解剖、生理、各种眼病的诊治、眼科用药、防盲治盲、科研等。
本书是关于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的专著,书中包括了:血液和淋巴、人体胚胎发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免疫系统的发生、固有结缔组织、循环系统、人体胚胎学讯论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版教材是以第1版《神经病学》为蓝本,根据上版教材使用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及神经病学领域的*进展,作了一定的增删与修改,本教材在每个章节均增加了近年来神经病学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新技术和新疗法。并将循证医学和规范化治疗的理念贯穿在各论中;重视了相关知识的交叉融合;增加了教材的实用性;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在第1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数十幅插图,本教材彩色模式图、线条图及典型神经影像学和病理学图片共156幅,图文并茂,直观生动;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英语词汇,全书末尾附有英中文和中英文索引;为了更加体现教材用书的特点,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本书同步出版了与书面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及病理学图谱、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等,在多数章节末尾附有主要参考书和参考文献,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
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医学研究的证据,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其目的在于不断地提高临床医疗重要和医学人才的素质并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为患者服务并保障人民的健康。 循证医学与传统临床医学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所应用的临床实践证据,都是采用科学的标准进行了严格的分析与评价,从而被确认为真实的、有临床重要意义的、并适用于临床实践的、当代*的科学证据,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证据亦不断地更新,永居前沿。此外,它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患者在接近临床诊治过程中,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愿望,构建良好的医患和谐相依从的关系,从而循证医学的科学决策得以实现,并可望获得 *的结局。 本教材不仅适用于我国长学制的医学教育,而且对于我国临床医学界,学习与实践循证医学有着
本书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宽思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强调三基,面向临床。在传统的人体寄生虫学基础上增加了分子生物学内容,并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寄生虫及其与宿主的关系,侧重阐述致病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揭示寄生虫病发生、发展、流行规律及防治原理。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将*的进展介绍给学生,且在介绍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与方法的同时,适当引入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 全书包括总论、医学原虫、医学蠕虫、医学节肢动物、寄生虫病原学检查及治疗药物,共5篇25章。为便于学习,在医学原虫学与医学蠕虫学中,按所寄生虫部位进行编排。因考虑到疟原虫的重要性及书的篇幅,将其单列为一章。较重要的参考文献附在章的末尾,其排列基本依节的顺序。
在第2轮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编者广泛采纳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又参照国外同类教材的有益经验,在内容选择、编排体系等方面对原有教材做了较大的改动,删除了免疫遗传和遗传流行病学两个章节,并对余下的14个章节的内容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和调整,在每个章节的后面增加了约200个单词的英文小结,力求做到内容更为丰富、翔实,紧跟学科进展,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并熟悉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
八年制《妇产科学》第二版的编写是以版为基础,在努力改进其不足的同时,密切结合国内外妇产科学的发展,系统地进行了归纳,整合与凝练。 将基础知识更新、人文理念引入、诊治规范修订、循证医学实践作为修订的重点。在体例和结构上也进行了改动,每节后面增加了“小结”,以简洁的语言,重点突出地概括了该节的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复习。在修订中仍然坚持“层设计、精英教育、适合国情”的基本思想,以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为主导;强调三高(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三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同时,注重八年制医学教材与五年制和研究生教材的区别,突出深层次思维的启发和教材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卫生部规划八年制教材。凝炼“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体现“三高”、“三严”,在启发创新上下更大的功夫。在教材内容框架体系上体现为:用清晰的逻辑,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教材的“三基”,在相应内容处以插入框的形式插入科学史,或科学家与科学结论,或现有内容与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或该领域一些目前学科尚未解决的科研或临床问题,给学生留下分析、判断、探索的空间,以及开拓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题和讨论题,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了配合实验诊断学新教材的出笼,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教研室及部分第2版实验诊断学教材编委(尚红、张丽霞、郭晓临等),共同编写了《实验诊断学病案与实习指导》作为主教材《实验诊断学》的配套教材,供高等医药院校5年制、7年制及8年制学生实验诊断学实习课使用。 本教材包括四个部分:部分为课堂内容,有10个不同内容的病案讨论分析和25个与病案相关的、常用实验项目的操作、示教与见习;第二部分为练习内容,可用于课堂及课后练习及学生自学,包括24个典型病案实验诊断分析和165道练习题(含选择题、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并附有答案;第三部分为常用临床检验仪器简介(含10种自动化分析仪),可作为实验课学习参考;第四部分为相关图像或图示(共198幅)。
本书中包括了:医学研究统计设计概述、两样本均数比较的假设检验、基于秩次的假设检验方法、临床测量误差与诊断试验评价、多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等内容。
我国医学教育学制改革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与论证,*在去年正式决定试办八年制,并将其定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目标。为了适应长学制高层次医学专业的办学方向,适应21世纪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遵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要求,我们编写的《临床诊断学》问世了。这是八年制32种规划教材之一,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临床基础课,是联系基础与临床学科学习的桥梁和纽带。 本书内容包括六篇,本书特点如书名所示,注重临床(或床旁)教学与实践,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临床技能与能力的提高。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适应跨世纪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和医学模式转变,全书贯穿以人为本,医德规范,强调医师的职业素质要求,重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和接触病人的技巧。 2、深化了各
临床医学八年制教育是我国发展长学制、高层次医学教育的一项新的模式,是培养适应不同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在临床医学七年制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全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核医学》教材的编写正是依据*的有关精神,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临床医师为目的,以“精品战略、质量”为宗旨,在国家*和卫生部的支持下,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领导下,为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编写的系列规划教材之一。 本教材除了注重核医学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核医学在各系统的临床应用外,还注意介绍核医学近年的*进展和研究的前沿领域,突出学科的特色和学科发展方向,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分子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是国内外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尽管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PE
徐志凯编*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是全国 高等学校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微生物 学》(第3版)的配套教材,由全国24所重点高等院校 的38位教师参加编写。 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多所院校编写的医 学微生物学实验教材,并结合编者自己多年的教学经 验,既保留了大多数传统、经典的实验内容,又根据 微生物学的新进展,增加了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全书 分为三篇,包括了细菌学、病毒学及其他病原微生物 的53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介绍具体,具有良好的可 操作性。书后的附录列出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常用试 剂配制和培养基制备的方法、微生物菌种的常用保藏 方法及实验动物管理的相关内容,便于广大师生查阅 参考。
本版教材共有二十一章,根据四个部分进行编排,即疾病概论(绪论、章)、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第二章至第五章)、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第六章至第十五章)和系统病理生理学(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一章)。在这种内容的编排上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充实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的内容是病理生理学的近代拓展和科学补充,有利于启迪学生在疾病发生机制领域的探索兴趣。 本版教材适用于各高等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7年制和8年制学生,可作为研究生、医师培训和进修处的参考教材。也可供5年制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