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在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与出版者和读者的紧密联系,并在“准(确)、新(颖)、实(用),全(面)”这一编写方针的指导下,《新编药物学(7版)》得以不断地发展提高和修订再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新编药物学(7版)》曾多次荣获全国图书奖,并于2009年被列为“新中国60年影响力的600《新编药物学(7版)》”(《新编药物学(7版)》为其中科技类23种图书之一)。这些殊荣,充分说明了《新编药物学(7版)》60年来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同时也为7版的编写修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版内容的编写修订是根据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精神和国家食品药晶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为紧跟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不断满足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的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药物化学各种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反映药物化学学科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发展水平的著作。全书分成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就有关药物研究开发的理论、方法、技术、战略战术以及相关学科对本学科的推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介绍;对新药研发的法规,药物经济学,药物的知识产权保护,糖类、蛋白质、趋化因子类药物和手性药物均有专章介绍。《高等药物化学》反映了药物化学与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紧密结合。各论部分以各类药物分子设计、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和作用原理为重点,阐述了各类药物近15年的新进展,同时对临床上重要的药物作了总结性的回顾。每章末均附有、最重要的参考读物和文献,以便读者根据这些文献对相关领域作更深入的调研。本书可供从事药物化学教学、科研和生产以及临床药
《中国秘方全书》(精装)共搜集古今名家和民间的秘方3000多条,包括各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以及美容秘诀,强身健康秘诀,食物药性大览等。每个秘方都有配方、制法、用途,以及医理、药理和疗效的说明。其中许多秘方,材料易得,配制简单,疗效显著。
《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草药与民族药标本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该项目荣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收集的药材标本为依据,按照“文-图-标本”三位一体、互为印证的思路,进行文字描述和照片拍摄而成。《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共收载中草药和民族药910种,每一种都论述了其来源、主产地、性状特征、品质和性味功效、附注、鉴定人和编号等。
日人渡边熙氏说:“汉药之秘不告人者,即在药量。”中药的药量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居住的地域、气候和选用的方剂、药物等进行考虑的。由于使用的目的不同,用量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药物,因用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值得我们注意。 中药用量的决定,要从多方面来考虑,要它发挥新的作用或起到特定的疗效时,就必须突破常用剂量,打破顾虑,才能达到目的。如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证”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g始奏明显之效;90~120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
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2005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标准修订和新增收品种标准的工作。2010年版《中国药典》注重质量可控性和药品安全性内容的增加和提高,注重基础性、系统性、规范性研究,尤其在薄弱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准的修订提高方面有所突破创新。 2010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三部出版,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 本册为第三部,内容主要包括凡例、标准正文和附录三部分,其中附录由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及索引等内容构成。
药物新用和联用已成为临床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近十余年的外文献为基础。从中西医结合及中西药比较药理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临床常用中西药物新用联用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本书概述中介绍药物新用的原则和方法,药物新用与新药开发,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中西药物联用及其相互作用,中西药物的配伍与禁忌及合理用药等。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中西药物800余种,全面地介绍了各种药物的药理及功效,新用的方法和疗效,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用药注意事项等等,并附有参考文献,药名对照和病症用药索引,本书为安全合理地开展中西药物新用和联用,提供了不可或缺少的参考资料。 本书内容丰富,叙述全面系统、资料新颖、实用性较强,可以在临床诊疗、医药保健品开发、卫生保健以及家庭用药中发挥良好作用。本书可以作为各级医
《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常用中药指南》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理论为基础,着重介绍药物在心脑血管病中的辨证运用,作者对该味中药使用的临床心得以及部分中医专家运用该药的经验。总之,本书集理论、研究方法、临床应用于一体,力求系统反映目前心脑血管病临床中药的研究水平,以适应心脑血管病医学发展的要求。本书可供心脑血管病科临床医师、住院医师以及实习医师参考使用,亦可供心脑血管病患者及患者家属阅读。
本《辞典》是一部查检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的综合性工具书,共收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诊断、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含骨伤科学基础、筋伤学、正骨学、骨病学)、针炙学、推拿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症学等学科的常用名词术语共5701条。但涉及医史文献的人物、著作、事件不在收词之列。 释文一般先定性后解释,包括拼音、分类、出处、定义、释义。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酌情应用浅近的文言,力求风格统一。一般不引用文献,避免用原文代替释义。所用文字,以通用的规范的简化汉字为准,但个别字因中医学的学科特殊要求,则仍用繁体字。 释义采用叙述体,文内不另标题。一词多义且属不同范畴者,按①、②、③分别叙
本书汇集近15年来全国各期刊杂志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而疗效确切的验方近3000首,在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方剂学的风貌、发展和成果。所治病症广泛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疾病。本书衷中参西,以西医病名为纲,以当代验方为目,次列呼吸、消化、循环等各科系统疾病验方,以便于有针对性地选择查阅。同一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中医辨证学中不同的证,“同病异证”则当“异治”,加之各临床学者经验所得不同,故每一疾病之下选录有多少不等的验方若干首,既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特点,又汇集了各名家临证经验之长。每一验方一般列有处方、来源、功效、主治、用法、加减、现代研究和疗效诸项。其中“现代研究”项,主要选录了方中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的内容,在中医理、法、方
《古今中药超大剂量应用集萃》是对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系总论总论部分,主要从概念、古今剂量折算、历史沿革等六个方面系统地探讨有关中药超大剂量应用的一些理论问题。下篇是各论部分,共介绍190种常用中药的超大剂量应用情况,其中对66种中药作重点介绍,还着重介绍其古今与超大剂量应用和研究相关的内容。
《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中草药与民族药标本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该项目荣获200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收集的药材标本为依据,按照“文-图-标本”三位一体、互为印证的思路,进行文字描述和照片拍摄而成。《中草药与民族药药材图谱》共收载中草药和民族药910种,每一种都论述了其来源、主产地、性状特征、品质和性味功效、附注、鉴定人和编号等。
中医防治疾病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选方和加减化裁。有关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然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更仆难数的有效验方;如果方剂组成的药味较多,欲研究其配伍规律及临证主治等有关问题,颇有无从措手之叹,考历代名医临证处方,都十分注意精选药味,以发挥其的治疗效应。 对广大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来说,借助于《中医病证小方辞典》不但可以研讨中医小方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主治范畴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据中医病证选方用药,以有益于临证拓展思路。这就是本书一反通常方剂辞典按照笔画多少次编次的惯例而采取以病证分类编纂的缘由。
本套《中草药识别与应用》共分三册,每册图书均收录较为常用、易于采收、功效确切的中草药140余种,按药用部位分为八章。 全书采用一文多图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简练的文字阐述中草药的名称、别名、来源、生境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常用验方。配图精美,包括原植物图片和药材(饮片)图片。原植物图片注重展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叶、花、果及与其他同属植物的区别。药材图片均配有比例尺,以利于读者识别其大小。 通过此书,读者能感受到中草药的神奇与,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的识别与灵活应用中草药。
《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详细记录了李可老中医治疗的20例肿瘤病,包括每一诊病人的情况以及病人服药后的反应,而且在每一诊之后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记录力求详尽、完整、真实,便于读者学习。 李可老中医,山西灵石县人。1930年生,逆境中自学中医,1983年创办灵石县中医院。经常超常破格用药,擅长用大毒之药治疗急危重症,创制破格救心汤等药方28首。《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详细记录了李可先生治疗的20例肿瘤病,并且均附有李可先生当时的原方,其目的是给大家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便于大家理解和体会。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毒性中药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之一,应用得当,对于一些疑难重症,具有独特疗效。若对毒性中药缺乏科学的认识,使用不当,则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毒性中药学》系统介绍毒性中药概念、历史沿革等,并对54种常用毒性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文献溯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及毒理、减毒方法、临床应用、中毒救治等进行全面介绍。
《中医专病专效方(第2版)》版由于一病一方,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深受广大读者厚爱而多次重印,本次再版,对原稿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增补了许多新内容。书中内容涉及各类疾病,仍保持每病一方,每方下设加减化裁和外治法两栏,均保留了版的特色,而内容又更加丰富,更加切合临床实际。? 《中医专病专效方(第2版)》是临床中医师及普通百姓家庭保健的良师益友。
《风湿病临床药理学》从风湿病学的角度,对常用的治疗药物从基础到临床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介绍了治疗风湿病的药物,从药物作用、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等方面均作了精辟的描述。全书共分为八章,既介绍了细胞毒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磺胺药等治疗风湿病的常用药物,同时又介绍了新型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在风湿病治疗中的新进展。另外,还对进行了简要的描述。《风湿病临床药理学》还附有典型病例介绍,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得《风湿病临床药理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实用性强,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风湿病临床药理学》可供风湿科、老年科、骨科、妇产科医师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正在改变全世界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学监护实践(原著第3版)》将帮助你理解这项服务。本书解释了如何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愿景,即如何将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与正在演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融为一体。 无论你是学生、执业药师、护士、医生,还是医疗卫生行政人员,本书将为你提供循序渐进实施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必要策略,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执业环境中开展和支持这项服务。
抗炎免疫药理学是药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亦是药理学、免疫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在我国已形成特色,其研究内容涉及影响炎症和免疫功能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炎症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型抗炎免疫药物作用靶点,以及建立新的体内外药物筛选模型和方法等。二十余年来,抗炎免疫药理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大,经历了起步到发展壮大的成长过程,现在已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一大批人才茁壮成长,同时也涌现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该书从多个侧面系统的介绍了抗炎免疫药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抗炎免疫药理学概述、炎症和免疫反应的病理机制、非甾体抗经和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和调节剂、中药化学成分的抗炎免疫药理作用、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细胞因子及其调节剂等,并且对各系统的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