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相精彩多樣,要能看穿繁華表層底下,非得有駁雜閱讀人物、展演、書報所得之獨到眼光。冷眼熱腸知日者李長聲,舉杯推出【閒話】系列第三作,依舊笑語盈盈酒氣酣暢,筆下指點文壇恩仇社會萬象,從總理看漫畫、混浴與捕鯨、演歌與酒館,到寫俳句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並美畢卡索的傳奇陶藝家飲食家魯山人、漫遊東京的永井荷風、討厭太宰治的三島由紀夫……其間夾雜一問:「作家應該跟編輯睡覺嗎?」爽利文風讓人展卷痛快,不覺天空現出魚肚白。
文學已經夠得上票房毒藥了,文學評論更是毒藥中的毒藥。一個社會養不起文學評論的書籍,究竟是誰的錯呢? 幸好,藝術發展局資助了這個系列的出版,各位作者分別代表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背景和不同風格的評論,可以算是香港文學評論初步的檢閱。 一般來說,先有文學作品,後有文學評論,但文學評論不是作品的被動詮釋,而是對文學創作本身的總結、歸納與提升。有經驗的作家,從評論者睿智的分析中,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初涉創作的年輕人,更可通過評論的指引,一窺經典的堂奧。 夏志清教授評張愛玲,對現代中國文學影響深遠,同樣的道理,推動香港文學評論的造一步發展,也必將對香港文學創作起積極的作用。
你可能不知道—— ※理學家朱熹跟J.K.羅琳一樣,也碰過書還沒上市就被盜版的困擾 ※早在宋朝,各家書店為了抵抗同業盜印之風,便祭出了「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的警告標語? ※全彩印刷早出現在隋朝 ※遼國人發明了份書目廣告 ※個推出「嘉言錄」形式的名作家是白居易 ※袖珍本的別名是「夾帶本」,因為可以藏在衣袖裡夾帶進考場 ※西廂記的插圖可是出自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之手; ※本兒童繪本出現在明朝…… 為了記錄事件而誕生,書本則為了記錄文字而誕生;當文化從貴族階級一路走進尋常百姓家,為了追求珍貴知識的普及,人們創造了紙張,發明並不斷改進印刷術,為了閱讀的樂趣,於是講究起封面設計、內文字體、裝幀與版本收藏——這些印書、設計書、蒐書與藏書的痴人,懷著無比的熱情,為中華
◆首刷附贈:明信片一套(限首刷) 他們是個登上國家音樂廳的陣頭! 他們是個出國表演的陣頭! 學法師出身、沒有任何教育背景的許振榮 如何讓這群別人眼中的石頭,成為耀眼奪目的寶石? 熱血的吶喊!強勁的鼓聲! 一切的改變和感動,來自於堅持和勇氣! 【專業推薦】 ◎施振榮(國藝會董事長)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 ◎佟德望(太古商用車大中華區執行董事.台灣哈雷機車董事兼總經理) ◎李永豐(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吳華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藝民俗組組長) ◎陳嘉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藝民俗組科長) ◎林茂賢(九天民俗技藝團藝術指導.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 ◎陳勝福(明華園戲劇總團總團長) ◎蕭青陽(旅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