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本书由世界*景观设计师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共同创作,基于皮特?奥多夫和其他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案例,旨在探索种植设计中的一些*趋势 基于混合种植的新兴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大量清晰生动的实景照片,让人感受到植物不加修饰的旺盛生命力,在枯荣间尽显寂然的力量 那就是荒野之美。本书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从而形成了一套理论化的种植设计思想,其中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今发展的大潮流,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展示了许多手绘种植设计图,能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对于植物研究颇深,这种经验对于理解植物多年来的表现非常宝贵。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型景观设计,也适用于家庭庭院植物栽培,植物爱好者对本书也会有兴趣。
《世界的重新创造》是荷兰著名科学史家弗洛里斯 科恩的作品,反映了科恩本人关于科学革命和现代科学兴起的看法。本书打破了学界关于 17世纪科学革命 的流行叙事方式,以宽广的视野对不同文明的自然认识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比较,极具原创性地把科学革命归结为六种截然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革命性转变,即从 亚历山大 到 亚历山大加 或 实在论的-数学的 自然认识、从 雅典 到 雅典加 或 运微粒的哲学 、从自然条件下的观察到 发现的-实验的 系统研究、用微粒扩充数学自然认识、培根氏混合和牛顿的综合,从而解释了现代科学为何能在欧洲持续下去这一问题,观念令人耳目一新,论述极具说服力。本书语言生动流畅,内容引人入胜,一经出版即获由荷兰科学研究组织颁发的2008年科学传播*著作奖 尤里卡图书奖(EurekaBoekenprijs)。
本书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科学发现的逻辑》集中地显现出,波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波珀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
本书是1919年怀特海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上的演讲稿,其主旨是要为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础上的新的自然哲学奠定基础。怀特海在这本书中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蕴含的哲学观念,批判传统实体哲学的二元论,特别是批判传统哲学中错误的自然观。他采用爱因斯坦的张量理论方法,得到了与爱因斯坦相同的结论。同时,他也提出了与爱因斯坦的一些分歧,即他不同意爱因斯坦的非均匀空间理论和关于光信号的基本特征的假设。 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探讨自然和思想的关系,第二章批评关于自然的二分理论,第三章探讨相对论的时间观,第四章探讨广延抽象法理论,第五章研究空间和运动的关系,第六章和第七章研究全等和对象的有关问题,第八章是对前几章的总结,最后一章即第九章提出几个根本的物理概念。
本书辑录了毛泽东1936、1939、1965和197 同斯诺的4次谈话以及毛泽东同海伦 斯诺、詹姆斯 贝 兰、斯坦因、安娜 路易斯 斯 朗等人的多次谈话和有关谈话的背景资料。以上谈话均为毛泽东口述,1936年谈话还经他本人审阅过。这些谈话讲述了毛泽东自己的革命经历,对当时的许多重大政治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作了科学的预见,十分难得, 为重要,公开发表后引起轰动,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影响了几代人, 今仍然是认识、研究这位伟大巨人的重要依据。
本书作者彭加勒是法国伟大的哲人科学家。《科学与方法》是彭加勒的四本科学哲学经典名著之一,其他三本是《科学与假设》、《科学的价值》和《后的沉思》。《科学与方法》除 引言 和 总结论 外,共有四编十四章。编为 科学和科学家 ,第二编 数学推理 , 第三编 新力学 , 第四编 天文科学 。 尽管《科学与方法》一书并未像坊间流行的某些科学方法论教科书那样构造洋洋大观的 体系 ,其中的各章也只是或多或少与科学方法论问题有关,但它无疑要比前者有价值得多,因为它是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大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亲手创造出来的名副其实的科学方法。
彭加勒的《后的沉思》这部遗著收录了彭加勒在后的科学生涯中就数学和科学以及它们的哲学所发表的九篇文章和讲演,其中包含着他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见解。《规律的演变》一文就自然规律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空间和时间》讨论了相对性问题;《空间为什么有三维?》对这个问题作了新颖的解释;《无限的逻辑》讨论了罗素的类型理论;《数学和逻辑 分析了实用主义和康托尔主义对数学在逻辑中的作用的见解,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量子论》是作者临终前不久写的一篇评述性文章,论述了量子论及其应用,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观点; 物质和以太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世纪之交物理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后两篇《伦理和科学》及《道德联盟》论述了伦理和科学的关系,说明了科学在道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这些文章和讲演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李凯尔特是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重要代表,《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近代以降,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大有 占领 一切 科学 领域之势。在此背景之下,一些哲学家为 非自然科学 进行辩护。狄尔泰提出了 精神科学 与 自然科学 的区分与对立,李凯尔特则强调 文化科学 与 自然科学 的区别。在《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书中,李凯尔特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对两类科学进行了划分。在对象方面,自然科学以 自然 为研究对象,而 自然 意指那些自然生长的东西;文化科学则以 文化 为研究对象,而 文化 意指那些与 价值 相关的东西。在方法方面,自然科学采用 一般化的方法 ,文化科学则采用 个别化的方法 。李凯尔特的科学分类法和他的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四个面向”凝练科学问题,提升科研选题质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本书。 全书以科学基金资助创新实践为基础,以“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类科学问题属性为框架,以科研人员发现问题、凝练方向、勇于探索的心路历程为主线,以学术同行的点评和管理人员的观察为视角,汇集科技界各方智慧,形成了凝练科学问题案例共81个,为科研人员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根据基金委对基金申报要求的重要变化,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修改,梗概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光辉历程、申请须知、2019年项目统计分析、2020年指南解读。作者基于根据多年基金申请和评审的经验,以标书歌形式将基金申请的撰写要点、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和技巧,诸如,科学问题属性、题目、关键词、摘要、技术路线、关键问题、创新和特色、科学诚信等内容进行了生动地阐述,并提供了本人自己申请成功、失败和B类上会的3份标书及学生近年中标的标书,通过现身说法帮助读者少走弯路。 本书的特点:图文并茂,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具体详实,紧接地气。 本书适用于未写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刚入道 青椒 和屡投不中的落榜者,对于其他类型基金的申请也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丛书》之一。《BR》创新必须讲究创新的方法,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是国内第一本以解决工程技术类问题为重点,同时兼顾了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的综合性TRIZ教材。本书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案例丰富,其中有不少内容(如76个标准解物场图示)和来自韩国三星公司的创新案例等都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本书是关于探索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内涵、科学研究的选题、科学研究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四部分内容。在阐明科学研究中系统哲学思维、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论述了工程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内涵、科学问题、关键学术问题、工程项目中的科学问题及案例分析等内容;阐述了基础科学研究中的组合概念法、特征结构法、非线性问题、科学假说、反问题等研究方法;论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的因果关系与统计规律以及实验研究的科学本质;探讨了“机理”类、“模型”类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涵,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各个部分的基本要求、逻辑关系,并提出了书写建议。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题目的拟定、摘要的格式、
本书主要运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和系统观,从普遍存在的种类纷繁的系统中,抽象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与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和工程系统紧密相关的知识系统——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系统,进而研究其整合生成、客观实在性、多种价值等,从而形成知识系统理论。
《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包含了波普尔在归纳、分界和验证等点上的*的、高度扩充了的改进,此外还论述了他的趋向性概率理论。自从《科学发现的逻辑》首版以来,人们对波普尔的观点作出了许多批判和异议,本书也对这些批判和异议作出了审慎的思考和回应 卷和第二卷的论证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共同关注人类的自由、创造性和理性。 卷在考虑辩护和理性时,反驳了关于批判的限度——随之还有理性的限度——的主观主义和怀疑论的主张。如果这个限度存在,那么严肃的论证就是无用的,它的出现也是虚幻的。 第二卷在论述决定论时,支持在对未来人类知识的增长的预测上我们的理性是有限度的这个主张。如果这个限度不存在,那么严肃的论证就是无用的,它的出现也是虚幻的。 因此,波普尔论证说,就批判而言人类的理智是无限的,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新时代。在实现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探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和变化的中国科技、掌握其发展的内在机制。《BR》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以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与重大科技成就专题的形式,全面梳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总结70多年来重大科技成就的形成历史与重大意义,展现国际环境下科技、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互动关系,反映国家科学技术体制与战略布局的演进,探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从Google到Zoogle, 关于自然、科技与人类 三体 博弈的超现实畅想和未来进化史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社群 未来事务管理局 、北京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陈晓东、北师大教授、科幻作家吴岩 倾情推荐 伴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的出现,一场改变世界的互联网革命正在发生。然而,科学记者、生物学家克里斯缇安 施瓦格尔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更大剧变的前兆:一场将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未来进化革命即将到来,将给人类带来不可思议的生机。*伟大的科技变化不是在硬盘上发生的,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在我们的社会,在人类与地球万物的共生中,以及在我们的自然和气候里发生的。 施瓦格尔认为,科技将借此手段将人类的意识编织进地球系统周而复始的生命循环当中去。科技将作为一个通道,让生机勃勃的物质力量
本书是国内管理学领域第一本系统介绍元分析方法的专著,涉及元分析选题、文献检索与编码、发表偏差、双变量和多变量关系、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等基本内容,并系统介绍了曲线关系元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元分析、被中介的调节和被调节的中介效应元分析、基于多水平模型的元分析及横断历史元分析等前沿内容。为便于读者全面掌握元分析方法,本书既有通俗的理论介绍,也有生动的软件操作演示。本书注重元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案例,手把手地带领读者快速重现元分析的整个过程。
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管理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根据园区内公众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保护现状, 结合公园自然教育现状, 编制适合中小学生的自然教育读本。计划幼儿园一本, 小学1-3 年级一本, 小学4-6 年级一本, 初中一本, 高中一本, 共5 本。同步制作电子图书, 方便阅读。 读本使用中小学生读得懂的语言、辅以科学手绘、配以相关的立体图书, 将三江源园区中与公众息息相关的生态知识传递给他们, 使他们系统了解三江源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 传统的生态智慧等内容, 以提高中小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中子散射技术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动态的重要手段。本书从基本物理原理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子散射的相关理论。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详解了中子散射方法在诸多体系中的应用,包括固体、液体、软物质、高分子、界面与薄膜,以及磁性材料。同时还介绍相关谱仪的原理,如衍射谱仪、小角散射谱仪、三轴谱仪、飞行时间谱仪、自旋回波谱仪、反射谱仪等。通过本书,读者可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子散射的理论和应用,并快速进入相关科研的前沿。
本书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科学素养与培育”的配套教材。全书分三篇?科学素养知识篇、科学素养技能篇和科学素养培育篇,根据科学素养的层次和分类方式,紧密结合现实培育需求,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科学素养的基本概念、模块结构及层次分类,论述了大众型科学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和专业型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具体要求和培育途径,体现了“体系创新,篇章独立,注重方法,面向应用”的特色。
对杰出科学家创造力特性的研究,既需要理论探索也需要实证分析。为了探讨杰出科学家的科学贡献的创造力特质,本书从杰出科学家的论文生产力、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角度,对其论文数、引文数和重大科学发现的年龄属性、科学合作、人才流动及科研周期等特性进行了分析。本书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杰出科学家创造力特性,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