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他一生的活动时多方面的,其思想也是非常庞杂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科学工作和哲学思想的评价有所争论。《爱因斯坦文集》的编纂就是为了进一步开展爱因斯坦研究和讨论提供一手的材料。本书收录了爱因斯坦关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和一般自然科学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内容主要是爱因斯坦自己写的文章、讲稿和通信,也包括别人写的爱因斯坦的谈话记录。此外,还收了几封别人写的有关的通信,作为附件。
本书系钱学森英文原著《Engineering Cybernetics》(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第三版。原书曾荣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一等科学奖金。本版对第二版中的文字、符号等错误进行了补正。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共二十一章。上册十二章,下册九章。 本书保留了原书的基本内容。在叙述方法上,也保持和发扬了原书的特点,由浅入深,既重视物理概念,又注意理论上的严谨性,把一般性概括性的理论和实际工程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讨论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时,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的描述方法并重,互相补充。
本书对欧美科学技术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三者关系的历史演变作了概述。本书用“自然哲学”、“近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概念来表示特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说明每个历史时期都以此前历史时期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相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不存在确定的时间界限,整个过程体现了“连续性”和“变化”的辩证统一。本书没有过多涉及20世纪中叶至今70余年间科学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变化,论述这个可被称为“当代科学技术”的时期还为时尚早。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分为5章36节;第二部分是分散于各章节的370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简介,他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科学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而影响深远的贡献;第三部分是正文所列66张图片和表格。这三个部分互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自然观的内涵及其变革,以及随着这种变革所发生的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大写的科学革命”。具体来说就是:勾勒史前人类神话宗教自然观与自然认识之间的关系;梳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主要内涵及科学思想意蕴;厘清中世纪自然哲学与自然神学、近代早期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阐述近代科学革命的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及其关联;探讨现代科学的新发展、自然观的新变革及其方法论创新所引发的现代科学革命;构想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新的未来科学革命形式。由此就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史为鉴知兴替”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由自然观变革和方法论创新所引导的“大写的科学革命”的概貌。
本书探讨钱学森系统科学的思想来源和形成发展过程,论述钱学森系统科学体系结构,考察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的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中提出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评价钱学森对这门新兴科学的独特贡献,并且放在世界系统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中解读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对中国过去三十年进行回顾和反思,探讨系统科学如何进一步发展。
本书以国家科研机构为对象,从政府与科学的契约关系出发,围绕组织形式、资助模式、人才管理、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科技合作等方面,系统归纳了当前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国家科研机构的运行管理特征,对于新形势下我国优化国家科研机构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书全面回顾了国家科研机构的缘起和演进过程,并结合科技发展态势和全球竞争格局重构需求,研判国家科研机构的未来图景,提出从科层管理转向柔性治理的发展趋势。
《人口变化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理论与实证》以系统的视角审视当前的教育资源配置策略和目标。聚焦于根据教育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需求,这类需求对人口变化较为敏感。综合应用人口预测、*优控制、系统动力学等方法,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整体角度、动态视角,剖析人口变化作为关键要素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教师资源在不同学龄人口变化模式下的*优配置策略,并结合现实案例和政策对不同情境下的结果进行了解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有一定的支撑。
本书紧紧围绕怎样培养研究生这一核心问题,阐释学术论文撰写是构建和训练批判性思维的最强有力工具,而学术论文的发表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所获得的成果,意在达到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其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目的。 全书包括三条主线,分别为思维主线(批判性思维贯穿于一切正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活动中)、行动主线(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不断修改)、成果主线(研究计划?学术论文?项目申请书)。
本书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主题,汇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全书共分为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7个篇章,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深入分析,建言献策,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无
《自然的体系》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但又绝不是一部塞满艰深晦涩的奇特术语的不可思议的天书。它是通俗易懂的、情文并茂的、有血有肉的。它是一个生活在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前夕的进步思想家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对当时的暴政和宗教所表现的强烈的憎恨、对备受压迫和愚弄的不幸的广大人民所流露出的深厚的悲悯心情,使人受到感动;而且人们也几乎透过字面隐隐听到革命的战斗号召,从字里行间嗅到强烈的革命气息。《自然的体系》这部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也许正是另一种原因,使得统治阶级读了感到惊惶失措、寝食不安,进步的人民读了感到欢欣鼓舞、勇气倍增的缘故吧。
本书围绕科技规划的一般过程及其方法展开论述。按照科技规划的过程,从科技规划的编制、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技规划的评估等方面展示科技规划的整体面貌,其中重点论述了科技规划编制阶段的优先资助领域遴选相关问题。同时,应用案例分析方法,评析先进国家科技规划编制的经验, 并对我国科技规划的编制、实施、评估过程进行管理和政策层面的思考。
系统哲学与科学历经近百年,正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新范式。系统科学的思想正在广泛运用于管理、医学和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拉兹洛尝试创建系统哲学。钱学森晚年致力于创建复杂系统学。本书旨在尝试实现钱学森先生的遗愿,即创建一个能够处理当代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完整学术框架。 本书继承了中国道哲学的系统论思想,并与现代量子物理学概念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一元二面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本体论,形成了一个综合阐述存在与过程、空间与时间、结构与功能、振幅与相位、动与静、形与体的多维多层次思维观,提出未来哲学和科学的三大主题:量子、生命与心灵,预言了未来量子生物学、神经意识科学、系统教育学以及系统伦理学等新学科的诞生,描绘了一幅道德文化复兴的社会发展图景。
本书以科普的形式,详细阐述了计算光学成像的相关知识及实践应用,前瞻性地论述了该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专题讲解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升维、计算介质、成像光谱、计算光学成像的范式、计算光学成像带来的数据革命、广域高分辨率成像的挑战、逆光成像、光学合成孔径、关于分辨率的讨论、海洋光学成像、偏振三维相机、计算成像中的计量问题、元视觉与计算光学成像、下一代成像光谱仪、信噪比等内容。本书围绕知识普及的目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插图,将计算光学成像技术娓娓道来,不仅可以为计算光学和光学成像等领域的初学者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而且能够为广大计算光学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使其短时间内对某个专题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更好地做好研究和应用工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的研制出版始于1997年,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利用CJCR所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情况,以及进行引用效率、引用网络、期刊自引等统计分析。同时,利用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还可以方便地定量评价期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正确评估某种期刊在科学交流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自CJCR问世以来,在开展科研管理和科学评价期刊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选用的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是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中收录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期刊共2165种。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上刊发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Ⅰ》 本书包含国际TRIZ协会一级认证所需要的所有内容,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经典TRIZ和现代TRIZ的对比、功能分析、因果链分析、剪裁、特性传递、功能导向搜索、发明原理、技术矛盾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的解决,物-场模型与标准解系统以及工程系统进化趋势。本书通俗易懂、案例丰富,分析步骤清晰,可帮助初学者正确理解现代TRIZ的基本概念和解决发明问题的一些思考方法与工具,是一本实用的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入门书。 《TRIZ:打开创新之门的金钥匙Ⅱ 》 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
《科技文体与规范: 作者、编辑及出版者手册》(Scientific Style and Format: The CSE Manual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Publishers)是国际科学编辑委员会(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编纂的工具书。该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根据科技写作与编辑出版的发展和需求不断更新内容和资源,从而保证了其系列版本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手册第8版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全面修订,以反映当今科技出版与交流的最佳实践。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32章。第一部分“出版基础”概述了与科技出版物有关的重要内容,包括编辑出版实践和著作权等。第二部分“通用体例规范”涵盖了字符、标点符号、体例与修辞等广泛应用于一般学术出版和科技写作的惯例。第三部分“特殊科技规范”介绍了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药学、地球科学等12个科学领域的体例细节。第四部分“出版技术”详解了参考文献
“大科学”始于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兴于大洋钻探计划和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全球正处在新一轮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前夜,科研范式、科研模式、科研手段发生了深刻性变革。通过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组建以战略科技力量为代表的大型科研机构,开展以高通量、大规模为基础的集中式科研活动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选择。围绕科研组织模式变革趋势,本书通过“大科学”国际探索和“大科学”中国实践两个姊妹篇,系统阐述了“大科学”的治理内容,包括运作规律、载体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大科学”与“小科学”的关系处理,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大科学”的治理框架与对策建议。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政治和组织在“大科学”领域内相互作用和转变的著作。本书通过详细分析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和具体案例,揭示了从冷战时期的军事-产业-科学综合体,到后冷战时期以创新和经济增长为导向的科学政策体系的演变。书中特别关注了中子散射、同步辐射和自由电子激光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推动科学研究的边界,并在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领域产生影响。此外,本书还讨论了“大科学”在组织结构、资金模式和治理机制方面的连续性和变化,以及它如何适应并影响当代知识社会的发展。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组织汇编的系列丛书《系统科学进展》的第3卷,包括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经济学奖的解读、复杂系统本征微观态理论、从大数据到重要信息、人机融合社会中的系统调控、大数据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改变、智能与人机环境系统的关系、赛博时代的数据科学、军事系统的复杂性对抗、人类出行普适规律的形成机理研究等多方面内容,思想比较深刻并具有很好的可读性。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学习系统科学的相关思想和近期发展,了解系统科学的发展方向,提升系统思维素养。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系统科学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