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科研人员围绕“四个面向”凝练科学问题,提升科研选题质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本书。 全书以科学基金资助创新实践为基础,以“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类科学问题属性为框架,以科研人员发现问题、凝练方向、勇于探索的心路历程为主线,以学术同行的点评和管理人员的观察为视角,汇集科技界各方智慧,形成了凝练科学问题案例共81个,为科研人员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本书是关于探索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包括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内涵、科学研究的选题、科学研究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四部分内容。在阐明科学研究中系统哲学思维、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论述了工程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内涵、科学问题、关键学术问题、工程项目中的科学问题及案例分析等内容;阐述了基础科学研究中的组合概念法、特征结构法、非线性问题、科学假说、反问题等研究方法;论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中的因果关系与统计规律以及实验研究的科学本质;探讨了“机理”类、“模型”类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内涵,分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各个部分的基本要求、逻辑关系,并提出了书写建议。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题目的拟定、摘要的格式、
本书由世界*景观设计师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共同创作,基于皮特?奥多夫和其他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案例,旨在探索种植设计中的一些*趋势 基于混合种植的新兴自然主义种植设计。大量清晰生动的实景照片,让人感受到植物不加修饰的旺盛生命力,在枯荣间尽显寂然的力量 那就是荒野之美。本书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从而形成了一套理论化的种植设计思想,其中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非常契合当今发展的大潮流,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具备很高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展示了许多手绘种植设计图,能更加一目了然的了解作者的设计意图。皮特?奥多夫和诺埃尔?金斯伯里对于植物研究颇深,这种经验对于理解植物多年来的表现非常宝贵。因此本书不仅适用于大型景观设计,也适用于家庭庭院植物栽培,植物爱好者对本书也会有兴趣。
本书包含MATRIZ(国际TRIZ协会)二级认证大纲中所要求的所有内容,其中基于过程的功能分析、基于过程的剪裁、特性传递、物场模型和标准解、ARIZ(发明问题解决算法)、工程系统S曲线进化趋势是MATRIZ二级认证所要求的内容,初始缺点的识别、基于TRIZ的专利战略是作者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经过了大量项目的实践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本书摒弃了复杂的专业案例,而代之以通俗易懂的丰富案例,以帮助读者理解现代TRIZ理论。
根据基金委对基金申报要求的重要变化,本书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修改,梗概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光辉历程、申请须知、2019年项目统计分析、2020年指南解读。作者基于根据多年基金申请和评审的经验,以标书歌形式将基金申请的撰写要点、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和技巧,诸如,科学问题属性、题目、关键词、摘要、技术路线、关键问题、创新和特色、科学诚信等内容进行了生动地阐述,并提供了本人自己申请成功、失败和B类上会的3份标书及学生近年中标的标书,通过现身说法帮助读者少走弯路。 本书的特点:图文并茂,语言精炼,形象生动,具体详实,紧接地气。 本书适用于未写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刚入道 青椒 和屡投不中的落榜者,对于其他类型基金的申请也有参考价值。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群山沙漠间,一场科学与思维的革命正在酝酿之中。这场科学运动的神经中枢是一个名为圣塔菲研究所的智库。聚集在这里的研究人员形形色色,既有梳着马尾辫的研究生,也不乏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默里·盖尔曼和菲利普·安德森,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斯·阿罗。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探寻一种底层的统一性,一个能揭示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普遍复杂性的通用理论框架。他们相信,从过去20 年在神经网络、生态学、人工智能和混沌理论等领域的智识发酵中,他们已经掌握了创建新框架的数学工具。他们相信,对这些思想的应用使他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并有可能对经济、商业甚至政治行为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相信,圣塔菲研究所正在打造第壹个严谨的、替代线性还原论思维的方法。 这本
本书是根据熵理论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思想,从哲学视角研究大数据和信息熵的专著。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大数据和信息熵的哲学本质,探究了信息和信息熵的哲学思想源泉,阐明了大数据从产生到知识本体化、再到信息熵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研究信息熵本质奠定了哲学基础。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效用体现在对于社会不同主体对象产生的作用,通过对信息熵效用的原则和影响信息熵效用的因素研究,验证了信息熵揭示的客观发展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的发展规律,是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的理论基础,是对价值量化等理论研究创新的有益尝试。因此,大数据时代信息熵的哲学研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展、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社会文明的提高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书从标准化基础理论以及在标准化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化原理、标准化形式、标准化法律法规、我国标准化管理以及标准编写的基本准则和标准化原理在、二、三产业的应用;本书以标准化综合应用为立足点,兼顾标准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并收集和整理了的标准化工作的改革成果、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变化、标准化在行业的应用,为标准化工作者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标准化技术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作为标准化工作培训以及参加重庆市标准化专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运用现代系统概念、系统理论和系统观,从普遍存在的种类纷繁的系统中,抽象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与科学系统、技术系统和工程系统紧密相关的知识系统——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系统,进而研究其整合生成、客观实在性、多种价值等,从而形成知识系统理论。
提升科学推理能力的主要途径在于改进思维方法,作为 科学逻辑 丛书之一,本书从科学推理的实用角度来编写,不仅详细介绍了科学思维的逻辑原理,而且结合丰富的科学案例来阐明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论述科学的推理方法,从而启发科学思维并提升读者的科学推理技能。科学推理的逻辑重点是归纳逻辑。本书共分为九章,内容包括科学概论、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统计推理、因果分析、因果推理、因果探究、实践推理、科学假说,附录附有科学推理测试,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逻辑学、推理与批判性思维、科学逻辑与科学思维方法等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用书,也适合对此感兴趣的各类读者阅读。
本书首次公开了钱学森从1986~1994年在全国系统学讨论班部分讲话内容,给出了钱学森对系统科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等的论述,反映了他在系统科学研究方面不断深入的过程。
本书着力于系统、翔实地论述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方面的诚信规范和可能的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初入科研之门常遇到的如课堂讨论、考试、请教与交流等;涉及研究人员在科学技术领域直接的研究活动,如制订计划、查阅文献、开展实验,以及撰写、发表、转化研究成果;还涉及配合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其他学术活动,如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人才培养、评议咨询等;此外,还论及更加宽泛的层面,包括科学精神、科技伦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标志着一个新的科技发展阶段正在开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迫切需要准确认识世界科技强国格局新变化,把握世界科技强国历史演进一般规律和科技强国内涵特征,梳理和分析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历史教训。本书对标世界主要国家科技强国建设的路径与发展模式,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科技强国建设过程中的长板和不足,研究提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模式和发展路径。
无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非常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记录了中国科学事业前进道路上中国科学院发生过的动人故事。书中记录的不是大事要情,而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小事凡情。有些人和事虽不起眼,也许只是无数次科学实验中的一次,也许只是无数次野外科考当中的几步路程,也许只是浩瀚科学海洋中的浪花一朵,但却是在中国科学院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确曾发生过的。这些小事凡情很多尘封在老一代科学家的日记本乃至记忆深处。在建党百年之际,这些曾经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用朴素的语言将这些尘封的真实故事讲述出来。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中国科学家的可爱,感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忠诚和奋发图强。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励更多的读者传承科学家精神,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建功立业。
作者通过引用西方和中国哲学作品,论证了多种正确道德的存在以及涵盖与西方和中国相关的价值都包含在真实合理的多种道德之中;随后讨论了限制真实道德范围的约束条件、儒家有关情感和反思促进人的道德能动性的深刻见解;接着讨论了接受多元相对论可能产生的道德承诺的问题,提出道德传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需要彼此相互学习,借用道家开放包容和积极调适的思想论证了其他生活方式的价值不是需要避免的威胁,而是丰富人生的机会。本书将有助于促进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话。
本书追溯了科学仪器与工业机械的先进技术在19世纪初的发展与法国新兴观念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机械科学例证中的经典机器,19世纪后的机器不再冰冷,被赋予了与有机物相同的生命品质。换句话说,他们的组织结构复杂、对环境敏感、反应迅速,并且能够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它们被认为是渐进式创新的产物,与前达尔文理论家所描述的进化过程非常相似。特雷希认为,这个时期的机器是独一无二的,能够作为技术手段和富有想象力的模型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个人和集体的需要作出反应。
《翁文波 预测论基础 研究与实践》是一部比较系统、全面解读、研究和实践翁文波院士《预测论基础》的专著。 全书以科学方法论为引导,概述了传统预测理论、系统辨识与信息预测理论的关系与区别,论述了《预测论基础》的理论内涵,提出了《预测论基础》的方法论是功能模拟。同时以油田系统的预测实践以及汶川地震预报为例,阐述了信息预测理论、方法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不失为研究翁文波预测理论的有参考价值的文献。 预测是一门横断科学,《翁文波 预测论基础 研究与实践》不做特定专业的限定。可供石油行业科研人员、从事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