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第二版)》是热力学经典著作,包含热力学理论的经典内容,如温度、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单元系的复相平衡、热力学第三定律等,也包含了一些专题研究,如化学热力学、溶液理论、重力场及弹性固体、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等,同时对热力学的方法论也进行了论述。本次纳入书系经典系列重排出版,以更好的面貌与作者同享。
电极过程动力学主要研究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形成的界面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通过电流时这一界面上发生的过程??电极过程。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至六章)为基础篇,主要阐述“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的基本结构和性质、电极过程的基本动力学性质、动力学参数的测定方法、控制步骤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第七至十章)为应用篇,侧重实际电极过程和电极体系的介绍与分析,包括在化学电源、工业电解、金属表面处理及防护等应用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电极过程和电极体系。
《我所理解的流体力学(第2版)》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写的,目的是通过该书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流体力学的原理,使之成为自己真正掌握并可以运用的知识。和现有教材及相关图书相比,该书的一个特色是尽量使用力学基本概念并以通俗的方式表述,更易于为学习者所接受。另一个特色是作者专门绘制了大量既精美又保持了科学性的插图,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并有助于对流动的理解。另外,书中还对众多生活中的流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如:下落中的雨滴是什么形状的?朝天开枪,落下来的子弹会不会打死人?用橡胶管放水时,捏扁出口为什么会使流速增加?等等。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会发现,其实这些都是可以用基本的流体力学知识解释的。 尽管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该书各章节内容仍然基本涵盖了普通高等院校流体力学教学大纲
本书作者S. 温伯格是标准模型创立者之一,他因提出电弱统一理论,与格拉肖、萨拉姆共享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现代粒子物理发展的见证人,对很多物理问题有独特的见解。 书中对重大物理学原理的论述清楚明白深刻独到,数学推导也很清晰。阅读门槛不高但是论述极其深入。本书既没有陷入非常直观的物理论述,以貌似合理的方式巧妙地导出结果,也没有陷入纯粹数学的严格证明。它提供了远比这两者更重要的东西 一个真正的物理学家对自然基础原理的深刻洞察。温伯格本人几乎见证了整个量子场论的发展史并一直参与其中,几乎将他职业生涯中对量子场论的思考放入本书之中。阅读本书的过程能够体会到一位真正的量子场论大师是如何处理物理问题的。 本书内容的发展是新颖和逻辑清晰的,每一步发展都仔细地交待动机和出处,并强调了为什么自
理查德?菲利浦斯?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 1988),著名美国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与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书根据费曼于1961年在美国加州马利布(Malibu)的休斯研究实验室(Hughes Research Laboratories)所作的一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内容涵盖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 全书共11章。从配分函数出发,首先阐述了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随后讲述了密度矩阵和路径积分方法。作为应用,详细讨论了N个粒子组成的经典系统和晶格体系。接着介绍了算符表示形式,并以此为基础,具体讨论了自旋波、极化子问题、金属中的电子气、超导和超流等凝聚态物理学的重要课题。 费曼是一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教师。和费曼的其他讲义一样,本书有着非常鲜明的 费曼风格 ,注重物理思
本书是《力学与理论力学(上册)》,即普通物理力学部分,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丛书”的第一本。本书是作者在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上课时所用讲稿的基础上,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改而成的。其特点是注重归纳法教学、物理直觉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方法的阐述,这对在大学中初学物理的学生是有益和重要的。本书内容精练,物理概念准确清晰,着力用现代观点审视教学内容,并为当代前沿开设了一些窗口和接口。
网格生成技术是计算流体力学( CFD)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CFD走向工程应用的瓶颈技术。本书对CFD阿格生成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内容包括:各种数值计算方法对网格的需求,静动态结构网格、非结构网格和混合网格生成技术,网格自适应技术和优化技术,多重网格计算所需肋多级粗网格生成技术,并行网格生成及网格分区技术,复杂外形的描述与表面网格生成等,附录还简要介绍了几款常用的商业网格生成软件。鉴于作者的研究领域有限,本书重点介绍了非结构、混合网格生成技术;为了本书的完整性,对结构网格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本书的内容主要源于作者的研究工作,少部分内容取材于参考文献和同事的论文或报告。
正如本书副标题提到的,本书作者 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1925年至1940年这段量子力学成熟期的诸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故事的主角不乏玻尔、泡利、海森伯、狄拉克、费曼等物理学大家。当时,物理学界正面临原子核用经典牛顿力学无法描述的困局,量子力学的发展及其与相对论的结合,对理论物理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作者以自旋这一重要物理概念为中心,用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风格,严谨周密、简洁优美的解说,向读者介绍了泡利自旋理论、狄拉克方程、汤川粒子(介子)和同位旋等话题。当然,还记叙了作者朝永振一郎及同窗汤川秀树早期研究的经历,这对儿日本理论物理学界闪亮的双子星,在探求、思辨和坚守中一步步接近物理世界的真相。本书内容与朝永先生早先所著的《量子力学I, II》
本书是数学天元基金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推出的《俄罗斯数学教材选译》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以*美的现代数学形式讨论经典力学问题,是适合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教材,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并由Springer收入GTM丛书,以英文广泛发行。本书已修订为第四版,主要内容包括牛顿力学、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三大部分,通过经典力学的数学工具,考察了动力学的所有基本问题。特别是16个附录,使原书的主题更为鲜明: 辛几何与辛拓扑,它们反映了几十年来数学科学在一个方面的发展。这些附录都属于专题介绍性质,是作者和他的学生们在有关方面近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 本书可供综合性大学的数学力学系大学生、高等院校的力学和应用数学专业大学生、力学教师和研究生使用参考。
连续介质力学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统一的观点来研究连续介质在外部作用下变形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流体力学、弹性力学、黏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众多力学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理解与有限变形有关的近代力学文献、从事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已成为力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作者自1986年以来为北京大学力学系研究生开设了 连续介质力学 课程,《连续介质力学基础(第2版)》的*版是在该课程讲稿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后写成的,于2003年出版。第二版中又增加、补充了作者近年来的部分科研成果。例如,介绍了构造可压缩橡胶类材料热-弹性本构关系的一般方法以及作者提出的表/界面能理论和热一弹塑性本构理论,完善了作者关于黏弹性本构关系的内变量理论等。此外,第二版还适当增加了一些例题和习题
本书为 现代工程力学之父 斯蒂芬 普罗科菲耶维奇 铁摩辛柯撰写的经典著作History of Strength of Materials的中译本。全书浓缩18 20世纪材料力学发展之大成,具有重要的文献与史料价值。著作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为章节,内容涵盖材料力学发展300年间的大事件、大人物,涉及欧洲的早期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书中插图精美、语言流畅,呈现出诸多深奥的经典理论公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并还原出它们的提出场景、演化脉络和应用方式;这些不仅令人茅塞顿开,更有助于我们掌握材料力学学科的整个文脉。
本书介绍了 近场动力学 的 基础理论以及与 经典 局部理论 之间 的 联系;此外,也 介绍了基于近场动力学方法的各向同性材料和复合材 料 层合板 的 建模方法 , 以及 材料 损伤的 表征 方 式 。 书中详细介绍 了 用于近场 动力学 分析 的数值计算方法 和 具体实施步骤,并且 为 读者提供了 丰富 的 基准 算例以及 众多求解 静力学 、 动力学问题的 应用算例。 这些算例 有助于 读者 更 直观 地 理解 近场 动力学理论和 分析 方法 。同时,本书也侧重于介绍与 近场动力学方法 相关 的耦合分析 方法 , 包括 近场动力学和有限元方法的耦合,以及近场动力学热 - 力耦合 的 分析方法 。本书可 为研究近场动力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提供 理论 基础 和实际应用的帮助 。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由刘瑞堂,刘锦云著,全书主要介绍金属材料在各种载荷与环境条件下的力学性能,重点阐述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宏观规律和微观本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评定方法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十三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以力学超材料所展现出来的超常规的新奇力学性能为主线,以不同设计原理和结构研发为辅线,论述力学超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根据力学超材料所调控的模量不同进行分类,结合作者团队对负泊松比和负热膨胀材料的研究,建构了超强低密度,可调节刚度,负压缩性,反胀、拉胀和零剪切模量超常力学特性,构筑了这些奇异力学性能的人工材料及其几何结构,并给出其制备及应用方法,发展了固体人工微结构的一个新方向。 可供机械类、力学和材料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人员阅读。
理论力学是物理学以及与物理学有密切关联的各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以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为代表的分析力学不仅为一些复杂力学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优美的方案,同时也为基础物理学的其他课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有益的借鉴。本书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分析力学基本理论框架,并讨论了经典力学中的一系列重要应用。全书分为六章:分析力学导论、力学体系的作用量与运动方程、中心力场中粒子的运动、小振动、刚体的运动、哈密顿力学,并在每章后配有习题供读者练习。本书的特色之处是采用与狭义相对论兼容的*小作用量原理为出发点来构建整个分析力学的理论框架,并且在讨论过程中特别注重所涉及的问题与物理学其他分支之间的联系。 本书是物理学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的同学和教师参考。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贯通中西的综合性量子力学专著,根据作者20多年来在德国和中国开设量子力学讲座和相关研究成果提炼而成。全书共17章,划分为六个层次:背景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问题的新解法,重要专题讨论,扩展到其他学科,联系到**进展和前沿课题。全书注重自身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完整性与实用性。将中国传统教材与国外先进教学内容相结合;将量子力学的纵向演化与知识现状相结合;将基本理论问题与相应的新解法相结合;将概念性表述与专题讨论相结合;将应用实践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将基础性知识与**进展和前沿课题相结合。既为教学所用,又适应科研需要。附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综合性例题,便于不同层次读者从中学习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量子力学Ⅰ为前8章,量子力学Ⅱ为第9~第17章。
本书是一本分析力学的简明教材。全书共分10章,第1~3章阐述了分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容包括分析静力学与动力学普遍方程等; 第4、5章属完整系统动力学,内容包括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和哈密尔顿正则方程; 第6、7章为力学的两种变分原理,内容包括积分型原理(即哈密尔顿原理)和微分型原理(即高斯原理)两部分; 第8~10章为非完整系统动力学问题初步,内容包括*类拉格朗日方程、阿沛尔方程以及凯恩方程。全书重点强调分析力学的基础理论,注重分析力学的基本方法,并阐述数学公式所蕴含的物理意义。书中共配有200多个例题和200多道习题,并附有部分习题答案,因此有较好的教学适应性。建议授课学时为48~64学时。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工程力学本科及机械类或相近专业研究生的分析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有关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
一个好的理论或模型应该是理解和认识现实世界的一把钥匙,而临界状态土力学就是这样一把认识土的性质和行为的钥匙。临界状态土力学将土体的变形与强度问题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成为土力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现代土力学中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的一部分内容,国外已经出版了很多临界状态土力学教材,并将其作为土力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国内目前却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中文教材。 本书将详细介绍临界状态土力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土的一般力学性质和体积变形特性、土的体积变形和剪切变形的关系、剑桥模型及三维主应力空间和平面应变状态下剑桥模型的拓展。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如何用统一的理论框架去描述和预测土的变形和破坏行为,如何得到土体基本的关系即土的本构关系。读者通过学习加深对土
《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第3版)》第1~7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量子力学几率诠释的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问题的研究、波粒二相性进展以及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波函数的几何相、拓扑相、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界限与宏观水平量子力学等。第8~10章论述了腔量子电动力学、量子霍尔效应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的进展。第10~13章着重介绍了杨振宁-巴克斯特系统与量子力学的密切关系。 本书可供物理学工作者阅读、参考,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基础理论学习过渡到专题科学研究起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