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兴、吴荣华、张承虎编著的《高等传热学——导热与对流的数理解析(第2版)》共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导热问题,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非稳态导热问题,用傅立叶变换法求解导热问题,导热微分方程的格林函数,对流换热的守恒方程组,边界层,管道中的流动阻力与换热,紊流流动与换热等。 本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热能动力等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大学物理通用教程·热学(第二版)》包括平衡态与状态方程、分子动理论、热平衡态的统计分布规律、能量均分定理、*衡态中的输运现象、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单元系的复相平衡及相变等内容,共分六章,并配有136道习题。本书以热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典型现象和应用为主体内容,尤其注意定律的推导和分析及概念、现象和规律的讨论,同时注意知识的适度扩展和深化,特别是基本规律在当代科学前沿中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指导。
《热的解析理论》(Theorie Analytique de la Chaleur)是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 Joseph Fourier (1768 1830) 的划时代经典著作,初于1822年用法文出版。本书是根据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878年出版的由Alexander Freeman翻译的英译本重排。
本书系统阐述有关凝固的基本理论,说明凝固过程的物理本质、伴随发生的现象、影响因素和控制原理。 全书分成8章,在说明液体的结构(第1章)和凝固发生的条件(第2章)的基础上,从原子级或微观结构形成的角度,讨论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长大(第3章),第4章和第5章阐述凝固过程的热量、质量和动量传输,第6章讨论凝固过程控制与非晶态、微晶和准晶的形成。随后着重于宏观过程,讨论伴随凝固过程发生的现象与对策(第7章)。从材料的角度看,前7章讨论的实验基础偏重于金属。最后,集中讨论陶瓷材料的凝固问题(第8章)。全书引入170个案例,帮助读者理解凝固理论与工艺原理,了解研究方法。其中一些案例是作者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介绍了有限元方法解决热传导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在各种不同传热问题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有限元在空间和时间坐标上的离散问题.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强大功能,介绍了应用有限元方法解决相变、传热与对流和复杂磁体等传热问题的分析例子.为了提髙计算精度,本书介绍了自适应网格分析技术.另外,本书还提供了两个有限元计算程序,便于读者学习和参考.
本书为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的著述《理论物理》(共七册)的第五册.《理论物理》是作者根据长期所从事的教学实践编写的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大学物理学教材.本册包括热力学、气体运动论及统计力学三部分,用宏观的和微观的观点,研究物理体系宏观系统的性质.本册共分21章:第1~6章为热力学部分;第7~14章为气体运动论部分;第15~21章为统计力学部分.在多数章末还附有习题供读者研讨和学习.《BR》 本书根据中国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的原书翻印出版,作者对原书作了部分更正,李政道教授为本书的出版写了序言,我们对原书中一些印刷错误也作了订正.
本书版是根据1980年审订的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用物质结构教学大纲编写的。考虑到1980年以来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在修订时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即态叠加原理、用途日益广泛的群表示理论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原子簇和有机金属络合物作了深入浅出的入门性介绍并配合以丰富图表。本书共分五章,即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结构、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配位场理论和络合物结构、分子结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和晶体结构。 本书除供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教学使用外,亦可供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和其它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参考使用。
《稀化气体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第2版)》是一部关于稀化气体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专著。早在1925年爱因斯坦便预言,气态粒子在低温下会在各方面处于同样的量子状态。《稀化气体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第2版)》重点论述其基础物理原理。全书共14章,每章末附有问题和参考文献,书末附有基本常数和转换因数的附录。《稀化气体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第2版)》适用于高校物理系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从事新物态及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本书是《普通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在保持传统传热学体系的同时,将导热、对流和辐射部分各自分章讨论,内容包括:绪论、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对流换热的基本方程、对流换热的求解方法、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凝结换热与沸腾换热、热辐射的基本定律、辐射换热计算及传热和换热器。同时,书中配有大量且典型的例题、习题,帮助读者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传热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书分基础传热学、分析传热学和传热学专题三篇,共13章。基础传热学篇由第1~第6章组成,主要介绍了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应用;如何利用能量守恒的方法分析复杂的传热问题;工业上重要的传热设备——换热器的热设计等。分析传热学篇由第7~第12章组成,主要介绍导热问题的数学描写、分析求解与数值求解导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对流传热问题的数学描写、部分典型对流传热问题的分析解、相变传热;辐射传热中角系数的计算、多表面间辐射传热的计算及气体辐射等。第13章为传热学专题篇,对部分有关传热的研究方法及应用专题做了简单介绍。
本书分上下册,包括普通物理的"热学"部分和四大力学的"热力学 统计物理"的主要内容,以利于缩短教学学时,避免重复。上册包括温度、热力学三定律及热力学函数的应用,相变及非平衡热力学。同时把气体运动论作为统计物理的初步介绍。下册包括量子统计、玻尔兹曼统计、费米统计和玻色统计,然后给出经典统计;系统理论对物理类学生深入学习而用,并介绍非平衡态的玻尔兹曼输运方程、涨落理论和布朗运动。
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是指通过接收和处理目标在毫米波频段的热辐射信号来实现目标探测的方式。 《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技术》共分7章,主要内容有: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技术概念简述,微波辐射测量的技术原理,微波辐射测量的工程基础知识,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基础理论,毫米波辐射探测处理方法与系统设计,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新技术应用展望等。 《毫米波辐射无源探测技术》适于从事电子对抗、雷达、遥感、电子工程与毫米波应用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学习和参考。
本书是在*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成果修订而成的。本书*版是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研究生课程建设教材。全书共12章。主要介绍导热的理论基础、导热问题的精确分析解、导热问题的近似分析解、对流换热的基本方程、层流对流换热、湍流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热辐射的理论基础、表面间的辐射换热和介质热辐射等基本内容,以及对流换热强化技术、高温燃气与涡轮叶片的换热、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典型强化冷却方式和红外抑制器技术4个专题。全书采用国际单位制,各章都附有思考题和习题。
颗粒物质由大量离散的固体颗粒组成,近百年来,在工业和工程领域得到深入研究,提出了大量唯象模型和理论。但是,颗粒固体的强非线性特性和应力应变局部化,跨越固体和流体的类固-液转变行为,颗粒流体的流变性质,颗粒气体的类气-液相变等复杂性质的物理机制还远未得到合理解释。颗粒物质是以接触力为主要作用的多体系统,针对其多尺度结构特征,分析各自尺度的物理机制,建立尺度间的关联,是深入研究颗粒体系复杂物理与力学性质的必然之路。以此为出发点,孙其诚、厚美瑛和金峰等编写的本书汇总了不同尺度上颗粒物质物理与力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本书可供物理、力学、水利和地质灾害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热量传递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在许多学科和工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书作为《工程传热学》一书的后续教材,分为两大部分,共八章。其中基础篇包括导热、对流换热、辐射传热、传热与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应用篇包括强化传热技术、工程换热器、生物传热和多孔介质传热。基础篇是《工程传热学》书中传热基本原理的加深和拓展,应用篇则选择在能源、动力、冶金、化工、建材、航天、农林、医药等领域中有重要应用的四个部分矛盾以详细介绍,其中包括涵了本书作者在这些方面多年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作为能源动力及其相关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供能源动力及其相关专业大学生选作参考书。由于本书涉及面广、资料新颖、工程实用性强,对相关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现代物质结构研究方法(第2版)》分光谱分析技术、能谱分析技术、显微分析技术3个章节,从研究物质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表面结构出发,系统地总结了物质结构研究的主要技术和方法,着重从原理、仪器构造、检测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方面为深入学习各分析技术提供一条路径。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第二版)》共分11章,前5章为热力学,后6章为统计物理学。各章内容包括: 1.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2.均匀系的平衡性质;3.相变的热力学理论;4.多元系的复相平衡与化学平衡、热力学第三定律;5.非平衡态热力学(线性理论)简介;6.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7.近独立子系组成的系统;8.统计系综理论;9.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统计理论简介;10.非平衡态统计理论;11.涨落理论。 本书附有习题和部分参考答案。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类各专业“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