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六章,并附有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主要内容包括:气体,介绍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溶液与相平衡,介绍溶液与相平衡所遵循的局部规律和普遍规律;电化学基础,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表面现象,介绍发生在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如润湿、曲界面两侧压力差、毛细管现象、吸附等);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介绍这两类重要物质的定义、分类、命名、主要作用以及它们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性质的影响;分散体系与高分子溶液,介绍分散体系分类、典型的分散体系(如溶胶、凝胶、乳状液、泡沫、高分子及其与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等)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
《钙钛矿发光材料与器件》旨在深入理解钙钛矿材料,内容涵盖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性质、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以及薄膜与器件的制备工艺,共十一章。章介绍了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物理性质,第二章介绍了钙钛矿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第三章至第六章介绍了近些年基于钙钛矿材料的单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现状,第七章介绍了金属离子掺杂对于钙钛矿材料性质及其器件性能的影响,第八章介绍了几类非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及其衍生材料,第九章介绍了一些制备白光钙钛矿材料及器件的研究,第十章介绍了钙钛矿发光器件中用到的电荷传输材料种类,第十一章介绍了各类钙钛矿发光器件的工作稳定性。
本书是有机电化学合成领域的一本专著,系统地介绍了这一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本书的内容是绿色电化学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分12 章。首先介绍了有机电化学合成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电合成反应器、电极材料、隔膜材料、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然后重点阐述了有机电氧化、有机电还原、有机电氟化、金属有机电合成、间接电合成和特殊电合成的原理与方法,最后介绍了工业上应用的电解槽、电极材料、隔膜材料以及有机电化学合成的技术和工艺。书中编有不同类型的有机电化学合成实例,每章末均附有参考文献。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进入21世纪后,北京大学对本科化学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开设了基础和中级两个层次的专业课程。本书即是这次教学改革实践的成果。全书以精练、通畅的语言介绍量子力学基础、分子光谱基础和统计热力学基础的内容,注重理论本源及应用,而不追究数学细节。书中不乏编著者独到的心得,让艰深的中级物理化学知识更易于学习掌握。以本书为教材在北大讲授,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 《中级物理化学(第2版)》的1版于2012年被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第2版大大扩充了1版的内容,并新增分子光谱基础的介绍。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对高等学校教师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绪论、物理化学实验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实验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基础物理化学实验、综合及设计实验、附录。结合目前各院校教学设备情况选编了44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关键词、目的、基本原理、药品试剂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思考题等。本书力求能够更好地反映物理化学的*研究成果和培养研究型人才,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技术上进行更新,注重内容的新颖性、综合性和趣味性,以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应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学、药学、食品、环境等专业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实验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教程针对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收集、整理和设计了六十个当前比较成熟的、常用的有关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础实验,每个实验主要包含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报告和要求、问题与讨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本教程可作为高等院校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及物理、化学和其他材料类等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教学用书,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验条件和学科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实验,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共12章。根据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当强化了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内容,简单介绍结构化学、光谱学的相关知识。全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次是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入提高的内容,用星号标出,供教学选用;第三层次是拓宽知识面的内容,用小字印刷,供学生阅读参考。本书每章后还附有英文小结及部分英文习题,供双语教学使用。 本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土壤及植物营养、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农药、植物保护、生理生化、畜牧兽医等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生物、林业、医学、轻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或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结构化学等共12章。根据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适当强化了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的内容,简单介绍结构化学、光谱学的相关知识。全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层次是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入提高的内容,用星号标出,供教学选用;第三层次是拓宽知识面的内容,用小字印刷,供学生阅读参考。本书每章后还附有英文小结及部分英文习题,供双语教学使用。 本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土壤及植物营养、环境资源、食品科学、生命科学、农药、植物保护、生理生化、畜牧兽医等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供生物、林业、医学、轻工等专业的本科生或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参考。
本教材是*“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项目”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全书共10章,涵盖结构化学主要内容: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点阵理论与晶体结构、固体结构、结构分析原理、结构信息的获取与应用等。书后配有光盘,其中含近千张多媒体幻灯片和3D动态模型,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教材取材新颖,相关化学史料贯穿其中,具有一定特色。
本教材是《简明结构化学教程》的第三版,简明介绍了结构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内容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分子的对称性,分子轨道理论,价键理论,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分子的物理性质及次级键,结构分析方法简介,晶体结构。力求做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严谨,反映科学的进展,突出重点,深入浅出,有利于读者的学习和理解。 本教材适合用作高等院校结构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物理化学》(第二版)是按照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多所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11章:气体的性质、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等。本书在强调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物理化学概念间的关联和原理的应用。各章的小结在总结主要内容的同时,凝练出本章节的主要思想与物理化学方法,给出本章节相关公式和概念间的关联。《物理化学》(第二版)可作为工科类各专业以及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化学、化工等专业的人员参考。
郭婷、孟涛主编的《物理化学实验》由绪论、实验、仪器与操作技术、附录和实验报告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安全防护、实验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紧密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内容,设置了热力学、平衡化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和胶体化学五大板块共10个实验;“仪器与操作技术”重点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实验技术及常用仪器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附录”提供了一些基本数据以供实验者查找引用;“实验报告”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实验总结。本书重视基本概念,阐述简明严谨,同时贴合实际操作,强化对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部门从事研究与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
《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材系列:物理化学实验(第4版)》是我校化学学院物理化学实验课的传统教材。物理化学实验是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实验基础课。自1981年以来,已经再版三次。1987年曾获全国优秀教材国家*二等奖。修订后的第4版,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的各个分支: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胶体化学,结构化学和表面化学等诸方面。与第3版相比,在“实验部分”内容中,增加了振荡反应、循环伏安法和NH4CL-NH4NO3-H2O二盐水相图等实验,并对部分实验(如丙酮碘化等)的体系、内容、思考题和参考资料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更新。 在“仪器和方法”部分,以较大的篇幅将物理化学实验中的重要仪器和典型的实验方法介绍给读者,并提供实验安全操作、物理化学实验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和常用数据等内容。 《北京大学化学基础实验
本系列教材编写实施“精品战略”,从教材规划到教材编写、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都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层层把关,步步强化,使“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贯彻全过程。每种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大纲、样稿、全稿,都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都经历了编写会、审稿会、定稿会的反复论证,不断完善,重点提高内在质量。尤其是根据中医药教材的特点,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证,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择优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更便于教学,更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全书内容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势、化学平衡、多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初步。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书紧扣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性和交叉性两大特点;教材的编写既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知识,更启发学生去探究、知道今后能做些什么;并在发展现代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作了进一步探索。全书包括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统计热力学初步、化学反应动力学、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不可逆电极过程、界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与高分子溶液,共12章。各章后均有小结、思考题和习题,并配有参考答案。书后有参考书目和附录。
本书从理论和应用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地球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应用于地质问题的学科。本书既介绍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也详尽地总结了地球化学工作者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应用,尤其是高温地球化学方面的理论,如变温动力学和反演理论。其中的反演理论包括了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定年)、热年代学(反演温度一时间历史)和地质速率计(推测冷却速率)。本书的章在基础水平上综述了地球化学动力学的整个研究领域,其后各章分别针对均相反应、物质迁移、多相反应,以及反演问题阐释了理论和应用。 本书的大多数例子取自高温地球化学研究,也有一些例子取自天文学和环境科学。本书还提供了附录、章末习题以及丰富的参考文献。读者好具备简单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和热力学(本科物理化学课程水平)的基本知识。本书是所有对地球
本教材是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为气体,第2章为热力学定律及应用,第3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应用,第4章为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第5章为相律与相图,第6章为化学平衡,第7章为电化学,第8章为化学动力学,第9章为界面现象,第10章为胶体。每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习题和目标检测题,并在介绍主要理论知识后补充了少量的阅读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的化学教育、化工、制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专业学生的物理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矿企业、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分三部分共八章,内容主要包括单中心催化剂的概念及产生背景,单中心催化剂与酶催化剂的相似性,单中心催化剂与负载型均相催化剂的区别;微孔开放结构作为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工业重要反应过程,如烷基化反应、酰化反应、硝化反应、醇脱水反应、MTO反应、烯烃选择性氧化及环氧化、烷烃末端基团选择性氧化及氨氧化等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微孔SSHCs在大宗化学品合成、医药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生物质转化及尼龙合成的绿色化工开发中的应用;介孔开放结构作为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再生资源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等过程中的应用,负载型介孔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应用;手性纳米多孔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在非对称加氢、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后讨论了多核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的本质、性质及其在加氢、氨氧化反应中的机理
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全书包括:热力学定律及应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与溶液、化学平衡、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理论、电池的电动势与极化现象、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复杂反应及特殊反应动力学、液体的表面现象、固体的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高分子溶液与凝胶共13章。本书叙述简明扼要,概念清楚,兼收讲授与自学的特点,适用性较强。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轻工、粮油食品、生物、材料、环境、农学、石油和纺织等专业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