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台湾质谱学会集结众学者之力,编撰的一本质谱分析技术的入门教科书。全书包括质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和质谱分析技术应用两部分。第1章对质谱仪进行概述;第2~8章为第一部分,从离子化方法,质量分析器,串联质谱分析,质谱与分离技术的结合,真空、检测与仪器控制系统,质谱数据解析,定量分析等方面阐明质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第9~13章为第二部分,讨论质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环境与地球科学、药物与毒物分析以及医学上的应用。
本书既简明扼要介绍了经典的分析化学内容,又增加了近年来分析化学的新概念、新方法以及新发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分析化学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上)》包括前言、第1章至第11章以及附录A至附录F。内容主要涉及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误差和数据处理、化学平衡、酸碱平衡与滴定、络合平衡与滴定、沉淀平衡与滴定和重量分析;《分析化学(原著第七版)(下)》包括第12章至第26章,主要涉及和电化学相关的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样品前处理、临床化学、动力学分析方法、测量过程中的自动化、环境样品采集与分析和基因组学等。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拆分为6册,终形成13册。 本册共分三篇,有紫外-可见光谱分析法、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法、发光分析法。分别收录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术语及定义、仪器介绍、方法应用、应用实例及数据资料与分析。适用于化学、化工、石油炼制、食品、农业、医药、材料、地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分析工作者参考阅读。
Chemical sensors are integral to the automation of a myriadindustrial processes, as well as everyday moni-toring of suchactivities as public safety, testing and monitoring, medicaltherapeutics, and many more.This massive reference work will coverall major categories of both the materials used for chemicalsenso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his is THE reference work onsensors used for chemical detection and analysis.
本书对荧光分析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阐述了荧光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以及溶液荧光的猝灭;介绍了荧光仪器的组件、荧光光谱的校正和荧光仪器的灵敏度以及市场上常见仪器的性能;介绍了各种荧光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常规的荧光分析法、同步荧光分析法、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时间分辨和相分辨荧光分析法、荧光偏振测定、低温荧光分析法、固体表而荧光分析法、动力学荧光分析法、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单分子荧光检测、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导数荧光分析法等;对近70种元素和脂肪族、芳族、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胺类、甾族、酶、辅酶、药物、毒物以及农药等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法作了简要的评述。
生物分析化学作为分析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学科分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谱、色谱、质谱、电分析化学、电泳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构成了生命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对生命体系自身的各种化学、物理和生物过程的研究,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新的分析测试和表征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发展。 本书概括了十多位作者在生物分析化学相关领域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对生物分析化学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浅出的阐述,并对各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全书分14章,内容包括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分析、生物样品的制备、液相柱色谱技术、电泳技术、生物质谱分析法、微流控分析、免疫分析与印迹技术、生物传感与DNA阵列、核酸扩增和序列分
现代化学史 定价 158.0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开本 16开精 作者 (日)广田襄 页数 508 ISBN编码 9787122320551 20世纪开始,化学吸收了物理学发展的成果,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能够在原子、分子水平理解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也为理 解生命现象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化学史》引自日本,分三篇讲述。1篇近代 化学走向成熟,讲述19世纪化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2篇现代化学的诞生与发展,讲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化学的诞生及其发展;3篇当代 化学,讲述了20世纪后半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了6册,终形成13册。 《无机质谱分析》是其中一个分册,共分四篇包括总论、同位素质谱分析、元素质谱分析、辅助技术。首先概括性介绍无机质谱的发展历史、背景、质谱种类,根据质谱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异同划分,分两篇对每种方法进行介绍,包括方法概述、仪器、基本原理、方法特点,通过具体的实例阐释实验步骤,分析结果计算。 本书适合化学、矿产、地质、核分析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与查阅。
《分析测试技术系列标准汇编: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标准汇编》收录了截至2012年底发布的与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相关的标准102项,其中国家标准49项,行业标准53项。其所收录的范围包括了通则及规程、食品、饲料、化工、化妆品、纺织品、环境生化及其他共7个领域。
本书是《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的3A 分册,按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类型编排,全书共分五篇,*篇为光谱分析概论;第二篇为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包括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电弧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微波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辉光放电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以及火焰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第三篇为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及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第四篇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包括蒸气发生无色散原子荧光分析技术;第五篇为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包括波长色散X 射线荧光光谱、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及微区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全书每门分析技术均按分析特性、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应用实例及参考文献编撰,便于查阅。本书给出
中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物质定性分析技术,常用于物质官能团剖析,实现未知样品的结构和组成分析。近几年,随着化学计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大大拓展了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领域,使其逐步从以定性分析为主,迈向复杂体系定量分析领域,也推动了红外光谱技术在润滑油领域的应用,解决了润滑油在生产、研制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检测和监控难题。 本书系统介绍了润滑油基础知识、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润滑油红外光谱特征以及中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润滑油质量检测、种类和牌号判别、油液质量衰变监控、生产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可以为光谱分析人员、石油化工技术人员、油液检测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是一部全面展示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经典专业工具书,由我国分析化学界众多权威专家倾力打造。手册共有10个分册13册,涵盖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化学计量学等方面的内容,对各种分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数据、发展历史、仪器构成、谱图解析、方法与应用做了系统介绍,实例丰富、数据翔实,是广大分析工作者的科研好帮手,众多分析化验室、化学实验室的工具书。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保持了本手册一贯的权威性和典型性,体现预见性和前瞻性,突出新颖性和实用性。在编排方式上突出手册的可查阅性,各分册均编排主题词索引,与目录相互补充,对于数据表格、图谱比较多的分册,增加表索引和谱图索引,部分分册增设了符号与缩略语对照、化合物中英文名称索引、分子量和分子式索引。读者可通过多种
第二版《分析化学手册》在版的基础上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删和补充。全套手册由10个分册构成;基础知识与安全知识、化学分析、电分析化学、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热分析、质谱和化学计量学。在第二版《分析化学手册》中注意贯彻了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制关于量和单位的基本原则,在取材上突出实用性,注重基础知识、基础数据与*发展并容,在内容上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编排上强调系统性和查阅方便。本分册由六篇(24章)构成,所收录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有光谱分析的基础理论、原理及术语、定义,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射线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红外与拉曼光谱、分子荧光与磷光及化学发光光谱的基础理论、分析仪器与试剂,以及这些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数据资料。本书是分析化
本书是邓勃教授多年在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汇编,全书内容分为六篇,篇为光谱定量分析,包括用多种实验优化设计测定元素总量和形态,以及仪器定量分析中常见问题的探讨;第二篇为石墨炉原子化机理研究,内容包括石墨炉内的温度及其分布测量,周期表内各族代表性元素原子化机理研究;第三篇为试验设计与优化方法,内容包括分析测试中常用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如均匀设计、正交试验设计、模糊正交设计、单纯形优化设计、人工神经网络、因子分析、卡尔曼滤波等,分析测试结果综合评价涉及组合函数、信息容量和模糊综合评价;第四篇为元素化学形态计算机模拟计算,内容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法、陡下降法与遗传算法;第五篇为环境背景值研究与环境评价,内容包括北京土壤元素背景值处理原则和方法、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元素环境背景值数据统
本书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结果于一体。融入了作者十余年的科研积累和经验。详细介绍了适合扫描探针显微术的许多专利性质的方法和关键技术等内容。从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原理、操作使用及相关功能应用,到主要配件扫描器的校正;从样品制备、参数的选择、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到相关材料的新结构、新性能的认知、最终结果的确定以及实验技巧等,均做了详细介绍。 本书适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同时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拆分了其中3个分册成6册,终形成13册。 本分册内容更加精练、充实。篇基础知识,采用了新的原子量表,全面更新了相关分子摩尔质量等数据;采用了新且有效的标准;同时,增加了与分析化学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信息源及相应的查询方法。第二篇准备工作及试剂,削减了电光天平的内容,增加了样品采集方法和样品预处理方法。第三篇安全知识,是此次变动的部分,丰富了化学危险品的内容,新增了欧盟REACH法规中的高关注度物质、易制爆和制毒化学品、致癌化学品、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允许浓度,以及危险化学品的标签要素,放射性辐射防护等内容。第四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按优良实验室新的认证考核标准提出了实验室的标准化管理的问题。第五篇分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拆分为了6册,终形成13册。 本分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部分是有关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各种分离模式的原理、仪器及参数、使用方法等;包括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理论、液相色谱固定相与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多维色谱及联用技术、定性及定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器、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平面色谱及电泳以及样品预处理技术;第二部分为谱图集,共分5章,精选了不同行业内744 张代表性不同化合物的谱图。 与第二版相比,本分册在方法部分增加了近10年来发展迅速的多维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微流控芯片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原有的方法也做了大规模的更新;谱图集按化合物类别进行编
《薄层色谱速查手册》从薄层色谱发展史,薄层色谱原理,薄层扫描法,薄层荧光衍生化技术,薄层原位化学反应,薄层色谱中药指纹图谱,薄层色谱实验中的常见问题等几方面就薄层色谱技术在实际应用方面进行阐述。共列举并回答了近500个常见问题,从原理到方法,为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学生和其他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参考。本书针对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给予解答。本书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薄层色谱的发展史,然后重点介绍了薄层色谱的原理,并围绕理论和实践应用进行展开,通过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读者深入了解薄层技术,更好地利用薄层色谱,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本书是气相色谱-质谱(GC-MS)工作者的不可或缺的参考用书。第2版保留了其简洁易读的特点,并增加了新涌现出来的科学和技术,例如,色谱重叠峰的拆分及质谱图库在未知物鉴定中的应用,**发展的GC进样系统和样品导入技术,快速GC及GC检测器和质谱仪的组合,质谱图解析等。许多用于GC-MS数据解析的简明参考资料贯穿于书中,便于读者从中提取信息。本书正文为英文原版,另附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光辉研究员所作中文导读一篇。《BR》 本书作者是GC-MS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著名学者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GC-MS联用仪器、技术与方法 新版还增加了快速气相色谱技术、色谱检测器与质谱联合检测、不同类化合物的质谱图的解析方法等 是一本GC-MS方面比较经典的参考用书。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6册,终形成13册。 本分册为《热分析与量热学》,在上一版《热分析》的基础上新增补了量热学的内容。全书由两篇组成,篇为热分析与量热分析基础,全面阐述了热分析和量热学方法,包括发展历史、基本定义、术语以及有关物质的转变、反应和特性参数,热分析仪器及方法应用的原理、实验与数据处理,量热分析仪器、测量方式、对各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热的测定;第二篇为热分析、量热分析曲线与数据集,汇总了聚合物、食品、药物、矿物、含能材料等物质的具有代表性的热分析曲线和数据,以及量热分析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实例。
发表科学论文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承的重要途径。在过去40年的研究历程中,作者从事过从物理学、电子显微学到材料学,再到能源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历经了从理论到实验,从科学到技术的交叉研究历程。通过梳理该论文摘要集所收录的代表作,作者希望能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能够呈现出作者过去40年来的研究历程和思维方式的演变和突变过程;二是给出如何创立一个新领域的系统性布局和发展一个交叉学科的创新性思维;三是还原在2006年以前的二十多年间,为找到一个属于作者自己的崭新领域而苦苦寻求及知识积累的漫长过程;四是体现在研究方向上,在遵循“一棵树”的主导理念下,如何实现“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目标;#后是反映科研工作追求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的理念。收录的论文基于以下五个标准:提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