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46亿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地质进程,伴随着地球内部构造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生命从无到有并不断演化。这些生命形式适应并改造着生态环境,逐步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多样性。每一次地质事件都对地球当前的面貌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分为6 章18 个小节,这18个小节分别对应于18个主要的地质时期,每个小节都对一个地质时期重要的地质和生物演化事件进行了翔实的介绍。本书还在最后对现代地球及生物圈的演化方向进行了总结。 本书的每一章都由该领域的资深学者执笔,使得这部巨著能够清晰和全面地展现我们地球的非凡历史。
一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 ,以及在人工驯养 、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为地质学的基本内容。
本书由世界三大自然博物馆之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倾全馆之力,与诸多法国科学家共同打造,以图像形式梳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致敬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史》作者乔治 布丰。 博物学是从命名现有事物开始的,这本书让我们在约200件万里挑一的珍贵藏品中 看见 自然生命,理解万物是如何演化的。全书分为8个篇章,横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从地球岩石到地外陨石,涵盖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艺术品级别的影像质量,搭配策展级别的编排,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在广阔的宇宙中,搭建人类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识宫殿。 近400年博物收藏,沉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洞察,堪称影像版《自然史》。
本书是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章,详细阐述了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应用,包括 第1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发展历程,第2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时空基准,第3章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4章卫星重力探测与地球重力场,第5章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第6章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第7章精密与特种工程测量,第8章海洋测绘与海道测量,第9章智能化地图制图与地图传播,第10章 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可视化,第11章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第12章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这是一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精美图书知识礼盒。 “这里是中国”系列紧紧围绕“中国”这个主题,由星球研究所历时多年打造。它从地理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的地理变迁,从人文的角度,书写中国人的智慧创造。《这里是中国》从空间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自然之美;《这里是中国2》从时间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是中国3》从文明的角度,悉数华夏大地上的城池家园、智慧创造与人文精神。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套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本书改编自特刊书《从太阳到生命:地球生命起源编年史》,由二十多位国际专家合著,国内权威学者团队合译,是目前国内外天体生物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以追溯地球生命的起源为主线,将各学科领域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从天体生物学视角重新审视了早期生命的起源这一古老的话题,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使得地球孕育出生命的14个重大事件:太阳诞生、地球形成、晚期重轰击、最早生命形式的出现 阅读本书,读者将依次化身为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重构从45.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之初至5.4亿年前的寒武纪大爆发这段时期的地球起源和地球生命诞生的故事。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大气-海洋耦合动力学:从厄尔尼诺到气候变化》聚焦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核心动力机制,从基本方程组出发,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气候系统中的多种大气-海洋耦合现象。内容涉及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跨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异常模态、热带与热带外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通过大量插图和通俗浅显的叙述,辅以**文献中的关键方程,《大气-海洋耦合动力学:从厄尔尼诺到气候变化》旨在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大气-海洋耦合动力学研究前沿的了解需求。书籍的编排参考了作者25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既能够作为教材单*使用,也可以作为大气科学、海洋动力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参考资料。
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的创始国之一,至今获批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已达47个,居各国之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案例。世界地质公园在创建过程中,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本书图文并茂,对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文字简介,图片优美,是一本可读性强、读者面广的通俗读物。
本书对多种经典矩阵算法进行了新颖、全面且深入的解读。具体而言,第1章从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最小二乘法;第2章对主成分分析进行了深入解析,涵盖代数、几何、子空间逼近与概率视角;第3章探讨了一种新兴的非对称数据分析方法——主偏度分析,并深入剖析了其性质和理论内涵;第4章介绍了典型相关分析及其关键性质,并从几何角度对其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第5章聚焦于非负矩阵分解,探讨了其与混合像元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及KKT条件的关联;第6章重点介绍局部线性嵌入,并将其与其他典型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第7章深入介绍经典的傅里叶变换,并从矩阵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第8章介绍了一种新颖的一阶统计分析方法——连通中心演化,重点阐明其在数据中心识别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第9
本书将概率论和统计推断融合在一起,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在物理学、数学经济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阐述了贝叶斯理论的丰富应用,弥补了其他概率论和统计学教材的不足,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讲解抽样理论、假设检验、参数估计等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级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如在物理测量、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本书还附有大量习题,内容全面,体例完整,本书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适合涉及数据分析的各领域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工作基础上,并适当参考以往文献数据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中国主要湖区概况,分别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云贵高原,以及蒙新与青藏高原湖区对中国湖泊分布、水量、水质和生物资源的现状 进行了概述;下篇是各个湖区面积大于10km2的主要湖泊水文、生物和水质等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分区湖泊现状。最后在附录中列出了中国2693个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名录及其基本属性信息。 本书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我国主要大型淡水湖泊现状,对我国湖泊学研究、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价值。
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具有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遥感应用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城市基础设施InSAR监测方法与应用》聚焦基础设施安全InSAR监测应用,首先概述雷达干涉形变测量基本理论,然后介绍适应于不同建成环境监测的时序InSAR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其在桥梁、地铁、机场、建筑等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中的表现,*后给出了面向工程化应用InSAR系统的研发思路及方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InSAR监测方法与应用》内容,旨在提高雷达遥感技术在城市监测中的精细化水平,推动InSAR在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维方面的应用。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监测理念和技术手段。本专著是作者团队二十年来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包括十章。在介绍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特点和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系统地展现了研究团队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性能、光纤传感器与传感光缆、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光纤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光纤大变形监测技术与现场布设、土工模型试验光纤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等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书中还附有符号表、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和索引等。
本书论述了同位素水文学的原理和应用,讨论了从降水到地面和地下各种水体的周位素特征,周位素和核方法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基础、土壤侵蚀及地震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水中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采样方法等。 全书26章,大体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1~6章:讨论同位素水文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原于核衰变和原子核反应;稳定同位素质置相关分馏和质置不相关分馏;陆地水中核素的各种成因;从海水到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基本关系、演化和分异。第二部分,水体中同位聚特征和应用,7~17章:降水同位素特征;河、湖中同位素分布和平衡;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测年的多种同位素研究方法及实例;矿区地下水特征和突水的同位素分析;卤水、盐湖水、地热水同位亲特征和分馏及水同位素地温计;水文地质应用方法等。第三
本书对地震观测和数据处理所设计的基本算法的原理使用公式及应用进行具体说明,并应用于MALTAB等软件编写的应用程序。在地震观测方面包括地震响应计算,数字滤波设计和响应计算地震观测系统检测信号处理,地振动噪声功率谱计算,单台检测能力估算,台网测定能力估算以及台网定位能力估算等;在数据处理方面包括记录波形数校正、地震仪仿真、数字滤波谱分析、事件监测与真相自动拾取、各类地震定位方法求解震源机制解牌阵数据处理等。通过本书,读者能将能够对地震监测观测和数据处理中的通用算法有较全面的了解,并采用书中提供的程序加深理解,进而开发新的处理程序,有助于提高我国地震观测与数据处理水平。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深渊,又称海斗深渊或超深渊,专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m的海沟和断裂带区域。受探测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目前对深渊区域的了解十分有限,它代表了海洋科学中最后的前沿领域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深渊科学专业书籍,在介绍深渊基础知识的同时,阐述了深渊背景下奇特的地质、环境和生命现象,以及发生的过程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