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核心动力机制,从基本方程组出发,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气候系统中的多种大气-海洋耦合现象。内容涉及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跨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异常模态、热带与热带外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通过大量插图和通俗浅显的叙述,辅以经典文献中的关键方程,本书旨在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大气-海洋耦合动力学研究前沿的了解需求。书籍的编排参考了作者25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既能够作为教材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大气科学、海洋动力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参考资料。
这是一套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精美图书知识礼盒。 “这里是中国”系列紧紧围绕“中国”这个主题,由星球研究所历时多年打造。它从地理的视角出发,书写中国的地理变迁,从人文的角度,书写中国人的智慧创造。《这里是中国》从空间的角度,讲述中国广阔地域和自然之美;《这里是中国2》从时间的角度,讲述百年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这里是中国3》从文明的角度,悉数华夏大地上的城池家园、智慧创造与人文精神。 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这套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本书对多种经典矩阵算法进行了新颖、全面且深入的解读。具体而言,第1章从代数、几何、分析和概率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最小二乘法;第2章对主成分分析进行了深入解析,涵盖代数、几何、子空间逼近与概率视角;第3章探讨了一种新兴的非对称数据分析方法——主偏度分析,并深入剖析了其性质和理论内涵;第4章介绍了典型相关分析及其关键性质,并从几何角度对其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第5章聚焦于非负矩阵分解,探讨了其与混合像元分析、奇异值分解、聚类分析及KKT条件的关联;第6章重点介绍局部线性嵌入,并将其与其他典型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进行了系统比较;第7章深入介绍经典的傅里叶变换,并从矩阵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第8章介绍了一种新颖的一阶统计分析方法——连通中心演化,重点阐明其在数据中心识别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第9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地质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的基本框架与原理,重点分析面向文本的地质信息抽取、面向矢栅地质图件的信息抽取、面向表格的地质信息抽取、地质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应用场景等。全书分为8章:第1章侧重描述地质大数据的内涵、海量地质大数据的信息抽取及知识图谱构建、知识图谱的推理及应用场景;第2章描述了地质知识图谱构建中的本体语义层,讲述了基础地质领域本体构建、面向灾害应急的地质灾害链本体与知识图谱构建及应用;第3~6章侧重面向图-文-表数据的地质信息抽取关键技术;第7章侧重多模态多源地质信息融合、关联及知识图谱构建;第8章侧重大规模高质量地质知识图谱应用场景及展望。
中国是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建设的创始国之一,至今获批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已达47个,居各国之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成为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案例。世界地质公园在创建过程中,既符合国际标准,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本书图文并茂,对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文字简介,图片优美,是一本可读性强、读者面广的通俗读物。
本书介绍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三个典型生态系统,论述了全球海草和真红树植物的种类组合与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海草和真红树植物分类系统。本书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物种鉴定中的新定种、修订种、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等信息,特别梳理了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的分布,分析了栖息于其中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旨在使读者对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深渊,又称海斗深渊或超深渊,专指海洋中深度大于6000m的海沟和断裂带区域。受探测技术条件的限制,人类目前对深渊区域的了解十分有限,它代表了海洋科学中最后的前沿领域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深渊科学专业书籍,在介绍深渊基础知识的同时,阐述了深渊背景下奇特的地质、环境和生命现象,以及发生的过程及机制。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工作基础上,并适当参考以往文献数据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中国主要湖区概况,分别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云贵高原,以及蒙新与青藏高原湖区对中国湖泊分布、水量、水质和生物资源的现状 进行了概述;下篇是各个湖区面积大于10km2的主要湖泊水文、生物和水质等调查数据所反映的分区湖泊现状。最后在附录中列出了中国2693个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名录及其基本属性信息。 本书较为系统地展示了我国主要大型淡水湖泊现状,对我国湖泊学研究、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价值。
本书论述了同位素水文学的原理和应用,讨论了从降水到地面和地下各种水体的周位素特征,周位素和核方法在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基础、土壤侵蚀及地震等领域的应用,以及水中同位素的测定方法和采样方法等。 全书26章,大体分为6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1~6章:讨论同位素水文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原于核衰变和原子核反应;稳定同位素质置相关分馏和质置不相关分馏;陆地水中核素的各种成因;从海水到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基本关系、演化和分异。第二部分,水体中同位聚特征和应用,7~17章:降水同位素特征;河、湖中同位素分布和平衡;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测年的多种同位素研究方法及实例;矿区地下水特征和突水的同位素分析;卤水、盐湖水、地热水同位亲特征和分馏及水同位素地温计;水文地质应用方法等。第三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21世纪是海洋自然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开发并重的世纪,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外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的各种理论与方法,论述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评价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海岸带与海岸带资源环境系统、海岸带旅游资源、海岸带湿地资源、海岸带土地资源、海岸带岸线资源、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海岸带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等。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4章,第1章全面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趋势,第2章为海洋地球物理基本理论部分,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物理本质与几何表示,第3章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分析部分,重点介绍数据与计算方法、积分变换与谱分析方法、反演解释方法,第4章为应用部分,详细介绍海底浅层结构探测、海底热流探测、海洋重磁与地震探测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工作方法、资料整理与地质解释。
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大气数据系统和综合技术,书中阐述了大气数据测量的理论基础及飞行器飞行高度、速度、攻角、侧滑角、总温的测量原理;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数据系统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详述了大气数据系统关键技术并分析了集中式、分布式、嵌入式、三轴等国内外典型大气数据系统;重点论述了大气数据惯性基准系统技术,激光遥测、真空速光学测量、大气静温光学测量、大气密度光学测量等光学大气数据系统传感技术及应用,软件设计技术,测试与校验技术。 本书可供航空领域从事大气数据系统研发和预先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学习与参考。
本书以气候变化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变为切入点,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若干重要过程与机制,深入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
川西高原山区地质结构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貌类型丰富、气候分区多样,多种孕灾背景叠加导致该区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复杂、成灾模式多样、灾害分布广泛。2019年和202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启动公益性地调项目“川西山区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和“重点地区特大地质灾害链调查评价”,在多尺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开展了典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川西高原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孕灾条件、发育特征、成灾机理、识别体系、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价等。
本书详细讨论有关大地电磁测深法勘探的基本理论、资料处理方法和典型应用。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地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大地电磁测深正演数值模拟和反演成像,静态效应影响及其校正,地形影响及其校正,阻抗张量分解与阻抗张量旋转不变量分析,资料处理的定性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勘探的典型应用。本书的取材大多出自科研与工程实践,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自包容性,同时也兼顾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卫星遥感、地基观测、模型模拟、社会感知等是获取地球表层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本书围绕多源数据的融合计算展开研究,以多源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为主体内容,并扩展到与地基数据、模型模拟数据和社会感知数据的融合。内容体系上分为同质数据融合、异质数据融合、异类数据融合等几个层次:首先介绍同质光学遥感数据的空-谱融合、时-空融合及时-空-谱融合方法;其次介绍光学、雷达、短波红外、多参量产品等异质数据间的融合方法;然后介绍地基观测、遥感观测、模型模拟与社会感知等异类数据间的融合方法;最后提出广义地学数据时-空-谱一体化融合的理论框架与模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