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地理学在各个国家获得显著的发展,人们对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之一的地理学的性质和目的等等的有关问题,日益发生了兴趣。《地理学性质的透视》是哈特向继《地理学的性质》之后的又一著作,从经验主义哲学高度总结了区域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是地理爱好者的必*书。
本书是一本对初学者非常实用的指导书,针对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如何做生态学,如何做好的生态学。书中对如何成功组织和从事一项生态学研究,如何选择一个科学问题,如何与他人共事,如何有效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如何做有吸引力的学术报告,如何利用墙报进行交流,如何对待负面结果,以及如何撰写基金申请书和研究项目书等具体问题给出了实用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和建议,并提供了颇有借鉴价值的经验和方法。对生态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指导性参考书。
纵观中国历史,几次大的游牧民族南侵导致的改朝换代的时间恰好与2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图的短暂寒冷期相符合。大自然的气候,创造了人类历史。人类的起源、演化,与气候脱离不了关系。气候周期性变化不仅影响了人类迁徙,也开启了许多民族和地方的征服旅程,人类命运骤变。从小冰川期的大饥荒开始,中世纪温暖期的贪婪征服,人类的繁衍、灭绝、融合,到新世界与其它地区的全球变迁,说明了气候确实能创造历史。《气候创造历史》一书格局宏大,说理清晰,鞭辟入里,多有作者深入观察与研究后的肺腑之言,是了解气候如何创造人类历史的重要著作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是地质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教学需要,于1990年由朱志澄、宋鸿林主编出版了《构造地质学》版。1999年由朱志澄主编出版了《构造地质学》第二版。本书是《构造地质学》第三版,对原书内容作了更新和完善。 编写第三版的指导思想和思路是:保持第二版的基本框架和风格,体现以构造解析为思路的构造地质学现代水平,符合教学规律和要求,并具有中国特色。全书在系统论述构造地质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各类构造的开阔视野和创新思维,以适应新时期对地学人才的构造地质学知识的基本要求。本次修编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实习和野外教学实习内容单独成书《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与本书配套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质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研究生、地质生产和科研人员参阅。
本书是作者在长期从事GIS及空间分析教学、科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特点和社会的需求状况,以ArcGIS为平台,编写的空间分析课程实验教材。书中的实验内容自成体系,精选了空间分析前的数据准备、矢量数据的分析方法、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综合应用等4个方面的20个实验,每个实验都包括实验目的、内容、原理与方法、设备与数据、步骤、说明等方面的介绍,所有的实验都配备了相关的数据。通过这些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实验,能够让读者有效地掌握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应用中的空间问题。它既可作为《GIS空间分析基础教程》的配套实验教材,也可以独立使用。
本书提出了关于人类社会聚落结构的综合性理论。认为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聚落)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该理论成为后来众多地理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参照模型和出发点。
矿床地球化学是采用现代地球化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研究矿床学的专门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各种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矿床地球化学导论》通过应用地球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确定成矿时代,厘定成矿物质源区的性质,研究元素聚集形成矿床的机制和过程,分析矿体与其他相关地质单元之间的演化关系。结合矿床地质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类型矿床的地球化学特点及其地质学特征,从物质演化角度研究矿床的形成过程以及成矿作用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建立矿床勘查的地球化学模型,预测新的矿床,指导找矿勘探实践。矿床是地质演化的阶段性产物,不同类型矿床产出在一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仅限于为找矿勘探服务,而且还为建立矿床产出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必要的限定。通过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可以达到反演形成该矿床的相关地
《数学地质方法及应用》由刘绍平、汤军和许晓宏联合主编,是针对地质勘探与开发人才的培养而设计的,内容以多元统计为主,涵盖了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还包括油气资源定量评价和数学模型等。书中由易到难对多元统计分析和数学模型的理论、方法在油气地质及矿产地质中实际应用等作了较全面的讲解,构成一个地质勘探领域从基础到应用的数学地质方法体系。各章有实例和习题,以帮助读者领会各章知识要点,掌握基本内容。 《数学地质方法及应用》可作为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数学地质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雅利安人的故乡在哪里?北方蛮族的疯狂入侵是为什么?气候变化的周期有多久?玛雅人由数百个城市大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是消亡了还是被融合了?阿勒曼尼亚又为什么被称为“十分之一之地”?许靖华编著的《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是一部人类的大历史,《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作者从气候变迁的角度系统解读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全书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内容则涵盖地质、气候、生物、考古、语言、政治、军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等领域。作者深入浅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证了可读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间还就许多历史悬案给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作者最后感慨:“小冰川期为需求而战,气候最适期为贪婪而战,气候创造了历史,但人类的痛苦永远挥之不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实习图册》是与普通地质学教程配套实习的矿物岩石标本图册,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生物系馆藏标本为基础,本着“基础扎实”和实习标本“少”而“精”的原则,编辑、出版可供50-60学时的普通地质学课程参考书。书中矿物、岩石标本精美、基本构造清楚。图版制作质量高,是一本提高学生对矿物、岩石形象化认识的教学参考书,可供高等院校普通地质学课程实习之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实习图册》也具有“收藏、欣赏”的价值,集知识、欣赏价值于一体。
本书包括测井岩石物理研究中涉及的样品的制备技术和有关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的实验测量技术等基本内容。全书在样品制备技术以外,包含密度、粒度分析、碳酸盐含量、孔隙度、渗透率、压汞、饱和度、声速、岩电、核磁共振、相对渗透率共计11项实验测量技术,共计12个单元12课。实验技术课包括了基本定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质量控制(实验注意事项)、不确定度分析、数据分析8个环节的介绍,涵盖了*的实验技术研究成果。
油气地球化学是利用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原理,专门研究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保存及其次生变化的一门科学,它既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好油气地球化学这门课,不仅需要课堂的理论学习.更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实验教学和实习训练。然而,油气地球化学实验需要很多高、精、尖的分析仪器。为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较好地掌握有关分析方法和熟悉仪器知识,帮助理解课堂讲授内容,并具有一定实际分析和解决油气地球化学问题的能力,配合教材主要内容,我们油气地球化学教学小组特编写本实验/实习指导书。 本指导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实验部分,重点介绍油气地球化学中常见测试项目的分析原理、方法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包括岩石有机碳测定、岩石热解生油评价、镜质体反
本书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从中论述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即所谓“观测之外的食物”)以及因果性等问题。 实证主义哲学上世纪前半期在西方曾经历了一段辉煌,20世纪50年代已逐渐走向衰落。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证主义哲学在量子力学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所以直到今天,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仍然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走进石油》科普系列丛书从石油勘探、开发、储运到炼制与化工,涵盖了石油工业上游、下游全过程,而且还包括了石油经济、环境保护。像这样比较全面系统地向社会普及石油知识,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是推动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这套丛书基本上涵盖了石油工业的全过程,包括石油地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油钻井、石油开发、石油开采、石油储存与运输、石油炼制与化工、石油经济及石油环境保护等10 个分册。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讲述石油知识,力求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通俗性的统一。
本教材所针对的对象为城市规划、旅游、园林、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与一般地貌学教材相比,本书增添了有关地质内容和大量的风景地貌实例,减少了全球构造地貌、区域地貌调查与地貌制图等内容。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大气湍流”研究生教学课程的结晶。共分十章,叙述简洁,既介绍传统的统计方法,更着重介绍近代对湍流新认识的科学概念和工具,如混沌、分形和标度律、孤波、子波、螺旋度、异常扩散、Euler示性数等,以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认识物理学中复杂的湍流现象。本书强调大气湍流应是内在*性和有序结构两者的统一;从大气湍流方程组中既可以得到描述内在*性——混沌的方程,也可以得到描述大气三维螺旋结构的方程。读者应侧重了解对大气湍流认识的*概念和科学思想。通过阅读本书,可起到对湍流深入研究的引导作用。 本书可作为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对湍流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本书针对边坡失稳时的表面拉裂、竖向变形和深部变形等共性特点和目前国内边坡失稳量多面广的大规模变形监测普适性需求,以光纤传感技术中较为成熟和解调设备成本较低的光时域反射技术和弱反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为手段,对传感器研制、结构设计与封装、传感器本身结构对光损耗的影响、传感器光损耗与位移传感特性、应变与位移转化方法、传感器测量性能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本实习指导书是普通高等教育 十一五 *规划教材《测量学》(程新文等,2008)的配套教材。测量学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地质工程、资源勘察工程、土木工程等24个专业开设的技术基础课。测量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讲授外,还有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为了巩固和加深对测量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笔者编写了《测量学实习指导书》。 《测量学实习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分为3个部分:*篇为测量学课程实验与实习的一般规定;第二篇为课间实习,按现行《测量学》分层教学大纲(40学时、32学时)要求编写,包括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全站仪坐标测量、GPS测量、CASS数字成图软件认识与使用等内容;第三篇为野外测量综合实习,包括全站仪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