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以点云为代表性的新型数据源不断涌现,其具有数据海量、高冗余、高密度、不规则分布等特性。从点云中获取准确、可靠的三维信息既是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是各类应用提出的迫切需求,急需解决地物目标认知与提取自动化程度低和知识化服务能力弱的严重缺陷、建立点云智能处理的系统性理论方法、架设点云与应用的桥梁。本书是作者在点云智能处理领域内多年的研究积累,重点围绕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核心理论方法:获取与质量改善、模型与特征描述、配准与融合、分割与分类、三维提取与建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并结合实例介绍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为点云的智能处理与工程化应用提供系统性理论方法指导和科学工具支撑,是国内第一部点云智能处理方面的系统性专著。
多源地理大数据的涌现,为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感知手段。社会感知是指基于大数据挖掘人的时空间行为模式,进而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特征的研究方法,它提供了一条“由人及地”的研究路径。本书介绍了地理大数据和社会感知的基本概念,然后分别从人和地两个角度,梳理了社会感知的相关方法。其中对地感知,又分为场所语义感知、空间交互感知及地理过程感知。同时,本书也介绍了社会感知和遥感集成的相关研究,并选择五个领域介绍了社会感知的应用。
城市信息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整合了城市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旨在运用基于新信息科学的系统性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理解、管理与设计。本书由相关领域40余个世界领先的研究团队合力撰写,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城市信息学的理论、技术与应用,涵盖城市信息学各领域的研究成果、前沿技术与展望。 本书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 城市科学的维度 侧重于城市科学演进中的基础概念与理论;第二部分 城市系统与应用 讨论了城市信息学在理解、分析和管理各类城市系统中的应用;第三部分 城市感知 描述了城市感知的现有手段与最新方法;第四部分 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 聚焦于城市大数据基础设施的最新进展;第五部分 城市计算 涵盖了城市信息学中的计算机科学和城市建模相关议题;第六部分 未来展望 论述了城市信息学的价值及前
2020年,我国建设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服务全球的空间定位、导航与定时(PNT)基础设施,国家PNT技术实力得到有力提升。《中国定位、导航与定时2035发展战略》在分析PNT发展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回顾其技术发展历程,总结学科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国际PNT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阐述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技术体系形成、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规律与启示、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发展方向,重点对不同导航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我国PNT学科技术展望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地理流是不同位置之间地理对象移动或时空关联关系的抽象,承载了不同位置之间的空间交互信息。地理流是形成与改变地理空间分布的原因,同时也受到地理空间分布的控制,因此,研究地理流的性质及其空间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地理过程的变化特征以及地理现象背后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流空间的概念出发,以地理学的视角分别阐述了地理流的定义和内涵、地理流空间概念及其统计特征、地理流的可视化表达、地理流的几何分析、地理流的空间相关性、地理流的空间异质性、地理流的空间模式挖掘、地理流的空间插值、地理流的分形、地理流的交互模拟、多元地理流空间分析等方面的原理和应用。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地理流空间分析原理及方法的专著。地理流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将成为分析社交行为大数据中人群活动、社交关系、交通模式、城市功能等的基
本书详细讨论有关大地电磁测深法勘探的基本理论、资料处理方法和典型应用。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大地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大地电磁测深正演数值模拟和反演成像,静态效应影响及其校正,地形影响及其校正,阻抗张量分解与阻抗张量旋转不变量分析,资料处理的定性方法分析,石油天然气及矿产资源勘探的典型应用。本书的取材大多出自科研与工程实践,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自包容性,同时也兼顾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本书论述从遥感观测数据提取地表特征参量信息的定量遥感理念和算法技术,综合介绍近年来定量遥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第1章通过概述遥感系统构成,综述全书内容、提示各章之间的联系。第2~4章(第一编)介绍遥感辐射和几何信息的定量处理技术和重构高质量、时空连续遥感数据的方法;第5~20章(第二编~第四编)分别针对地表辐射收支参量、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量和水循环参量,重点讲解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波段和雷达遥感观测数据提取近20种地表参量的原理与方法;第21~25章(第五编)介绍高级数据产品的集成估算方法、遥感数据产品生成系统与应用示例。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主要对定量遥感新方法、新数据产品和应用拓展做了更新。
卫星遥感、地基观测、模型模拟、社会感知等是获取地球表层科学数据的主要手段,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存在强烈的互补性。本书围绕多源数据的融合计算展开研究,以多源遥感数据的信息融合为主体内容,并扩展到与地基数据、模型模拟数据和社会感知数据的融合。内容体系上分为同质数据融合、异质数据融合、异类数据融合等几个层次:首先介绍同质光学遥感数据的空-谱融合、时-空融合及时-空-谱融合方法;其次介绍光学、雷达、短波红外、多参量产品等异质数据间的融合方法;然后介绍地基观测、遥感观测、模型模拟与社会感知等异类数据间的融合方法;最后提出广义地学数据时-空-谱一体化融合的理论框架与模型方法。
形变地球大地测量学,是以形变着的地球本体及地固空间为观测和研究对象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也是精准度量地球和监测全球变化的一门计量科学。《形变地球大地测量学》概括总结大地测量学、地球形变力学与自转动力学理论基础,结合自主研发的地球潮汐负荷效应与形变监测计算系统ETideLoad4.5,重点介绍大地测量形变效应理论、算法与地球形变监测方法,进而依据大地测量学原则与计量学精密可测性要求,完善基于力学平衡形状的地固参考系定位定向、形变地球大地测量基准一体化及其实现方法,探讨运用大地测量学及形变动力学原理,约束多源异质数据深度融合,控制多种异构技术协同的一般原则与技术措施。
发展灾害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突破“准确性、时效性、系统性”应用的难点问题,是灾害遥感领域的重大需求。本书在概述不同灾种灾害遥感信息提取原理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灾害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发展脉络,通过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典型应用,阐述灾害遥感信息提取的前沿研究成果,并指出地球大数据时代灾害遥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广阔前景。
《卫星遥感水利监测模型及其应用》共分6章。第1章介绍水利监测与卫星遥感技术结合的必要性、常用水利监测方法及卫星遥感水利监测研究进展。第2章论述卫星遥感大数据并行处理技术,旨在提高海量遥感数据和各监测模型的处理效率。第3章论述水体遥感监测方法,适用于对洪涝、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监测中的水体进行提取。第4章论述旱情遥感监测方法,重点分析干旱时空特征,论述基于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空间的旱情监测方法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旱情监测方法。第5章论述卫星遥感水利监测应用系统设计技术。第6章阐述旱情、水体、冰凌等遥感监测的典型应用案例。
QGIS作为广泛使用的开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集成了地理信息领域许多的思想和技术。本书通过丰富的软件使用示例,由浅入深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这些思想和技术的途径。本书主要内容涉及QGS的基本使用、GDAL工具、 GRASS GIS模块、 SAGA GIS模块、 Orfeo工具箱、 LizMap在线地图发布和 GeoHealth健康应用插件等。读者也可在本书提供的网站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 本书可作为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的教材,也适合于需要使用qgiS软件开发空间和非空间应用的读者。
遥感在流域综合管理和流域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流域下垫面结构刻画、水循环参数获取、流域水文生态模型和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数据产品正在成为公共产品或服务产品,在流域综合管理和流域科学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好遥感数据产品成为当务之急。全书共八章,第一章阐述流域遥感定义、研究内容、科学范畴及方法;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介绍流域下垫面遥感、流域水循环遥感、流域水资源可消耗量遥感、流域耗水管理、流域生态遥感、流域灾害遥感以及流域水利工程遥感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数据产品。
本书共分14章,第1~2章介绍星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第3~11章详细介绍了星上遥感数据处理的理论、数学模型、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基于FPGA星上数据处理的实现方法,并用实例验证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包括星上影像特征点检测与匹配、星上地面控制点识别、星上卫星相对和绝对姿态解算、星上几何校正、星上几何定标、星上影像地理配准、星上无控制点影像定位、无控制点星上正射纠正等;第12~14章介绍星上遥感处理应用,包括星上云检测、星上舰船检测、星上洪水变化检测。
本书为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年会论文集,连续多年出版。本书为近一年国内关于卫星导航方面的新研究成果,是卫星导航领域尤其是北斗芯片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总结,内容涉及技术发展、位置服务、北斗产业化、CORS建设与高精度应用、移动互联、导航运营商、智能车联、金融投资、行业应用等,介绍了大量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观念、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系统等。 本书作为卫星导航年会资料的一部分,测绘人员可以作为资料书,同时适合各行与导航有关的研究人员参阅。
本书是作者团队在十多年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书中首先系统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情况,提出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时空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提炼了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技术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政务、民务和商务三大方面介绍基于时空大数据平台开展智慧应用的内容;最后以潍坊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案例为主线,详细阐述时空大数据、时空信息云平台、支撑环境、示范应用、长效机制等建设内容的技术途径和相关成果。
具有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遥感应用领域中的前沿技术,在城市基础设施结构健康监测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城市基础设施InSAR监测方法与应用》聚焦基础设施安全InSAR监测应用,首先概述雷达干涉形变测量基本理论,然后介绍适应于不同建成环境监测的时序InSAR方法,通过典型案例展示了其在桥梁、地铁、机场、建筑等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中的表现,*后给出了面向工程化应用InSAR系统的研发思路及方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InSAR监测方法与应用》内容,旨在提高雷达遥感技术在城市监测中的精细化水平,推动InSAR在基础设施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维方面的应用。
本文集是李德仁院士60年来从事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结晶,反映了本学科从模拟法,经解析法,走向全数字化,并发展为地球空间信息学服务 智慧地球 时代的历史进程。本文集提出GNSS、RS、GIS的集成理论、方法及其应用。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推进,本书也提出了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的概念和理论,是李德仁院士和团队的共同研究成果,对本学科当前教学、科研和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以银川、常德、海口、常熟、东营、哈尔滨等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为研究区域,以城市湿地为研究对象,以遥感监测、模拟预测、综合评估等技术手段,开展过去与现状城市湿地遥感监测提取、未来城市湿地空间变化模拟预测、过去与未来城市湿地功能和可持续综合评估,为城市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湿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服务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国际湿地城市发展历程、城市湿地研究背景和可持续性评估现状;城市湿地的遥感提取、变化检测和逐年分类;城市湿地的多情景构建、需求预测与空间模拟;城市湿地的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碳储量和洪水调蓄等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城市湿地的可持续现状评估、未来多情景发展可持续性评估;城市湿地的后评估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和远景目标阶段变化模式对比分析;城市湿地的保护修复举措与对策
轨迹大数据具有采集成本低、更新快、蕴含信息丰富等特点,是人们探索人类活动规律、挖掘空间物理结构的一种新手段。《轨迹大数据挖掘与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以轨迹大数据挖掘为背景,以城市各级道路网信息获取与更新为目标,全面系统地介绍基于轨迹数据的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理论与方法,包括时空轨迹数据获取、轨迹数据高精度滤选、城市各级道路交叉口识别与几何连通信息获取、路网变化检测理论与方法、各级路网自动更新策略。《轨迹大数据挖掘与高时空精度道路众包测图》遵从数据获取、数据降噪、知识发现的逻辑主线,每一章叙述从具体问题入手,由浅入深,阐明思路,便于读者掌握轨迹大数据挖掘方法的实质,学习面向高时空精度路网信息的轨迹提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