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地图的基本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以及地图学的发展前沿。全书共五篇十章。其中,前三章为第一篇——地图基本知识,包括地图与地图学、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语言;第四和第五章为第二篇——地图类型,包括地图的两大图种,即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内容、设计与制作;第六~八章为第三篇——地图制作,包括制图综合、地图编制、数字地图与电子地图;第九章为第四篇——地图应用,主要介绍地图分析与应用;第十章为第五篇——地图前沿,主要介绍地图学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本书不仅力求模块化介绍地图学的理论和技术,而且针对地图符号设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编制,强调了相关软件的具体操作,使读者既能熟知地图的理论和技术,又能进行具体的地图制作实践。
本书阐述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概念、原理和主要方法,覆盖了光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本书以图像的获取和存储、图像统计和描述、图像显示、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图像分类和遥感信息提取为纲,以“理论-方法-应用”为目,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
本教材是作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与实践、国际合作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全书共分两部分,上篇包括地理信息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地理信息基础、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空间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的可视化与制图、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热点技术与发展趋势;下篇包括遥感科学的现状与发展、遥感科学基础、遥感传感器与遥感平台、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专题遥感、遥感科学研究热点。教材在归纳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收集和整理了前沿的科研文献案例及国土、林业、农业、海洋、交通、经济等领域的实践,尝试将地理信息科学和遥感科学两部分知识与素材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阅读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
这本《GNSS边坡监测与变形分析》主要介绍了作者刘志平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GNSS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高边坡变形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GNSS定位数据处理基础、整周模糊度估计、单历元变形监测方法、非线性变形预测与变形稳定性分析方法,以及所阐述理论方法在高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全书以GNSS变形监测信息提取与高边坡工程变形分析为主线,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体现了原理方法与应用实践并重的特点。本书可供地学领域相关专业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学习“GNSS变形监测信息处理与分析”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系统的总结了作者近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基于摄影测量原理和原理,系统的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和技术体系,同时结合诸多的工程实践丰富了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实践,为数组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和探索。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对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趋势等方面的阐述。第二章对参与进行摄影测量的硬件进行介绍,该章结合摄影测量原理,介绍了自主研发的两套近景测量硬件设备(双目测量摄影测量系统和多目井下摄影测量系统)。 第三章对近景摄影测量的摄影条件、原理、公式推导和误差分析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四章结合不同类型的工程案例,对近景摄影测量在工程的深入应用做了介绍,理论联系实际,以其近景摄影测量能够应用到更多的工程当中。 本书可为摄影测量、测绘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
《数字摄影测量学(第2版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由张祖勋、张剑清编著,本书系统讲述了数字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测图(数字测图)的方法:数字地面模型的理论与应用;数字影像基础;数字影像特征提取与定位;影像匹配基础理论与算法;数字微分纠正;新型航空摄影测量传感器及其数据处理和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等。全书分为两篇十五章,每章附有思考题,有关基础知识则列入附录。《数字摄影测量学(第2版高等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规划教材)》反映了数字摄影测量的新发展与水平,可作为高等院校测绘类专业学习了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基本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影像信息提取专业的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GLONASS、GALILEO、BDS等)的组成、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应用领域,地球坐标系、天球坐标系和卫星轨道坐标系,瞬时坐标系和协议坐标系的概念及其转换方法,各种时间系统及其转换方法,GNSS卫星运动理论基础,卫星在轨位置计算等理论与方法。本书还介绍了GPS、GLONASS和BDS卫星导航电文的结构和卫星信号的特点;GNSS静态定位原理和误差特点,包括单点定位、相对定位、伪距定位和载波相位定位;GNSS的误差来源和处理方法;GNSS实时动态定位和导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后,本书针对GNSS在大地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介绍了GNSS控制网设计方法、外业测量方法和内业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
本教材内容共9篇,每篇针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类功能或一种数据结构;篇中分章,每章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练习,除了通用的查询、显示、分析,还包括数据输入、编辑、维护,使初学者通过循序渐进式的练习掌握GIS基本功能、数据类型,对GIS产生兴趣,进而理解GIS原理。所有练习均采用ESRI公司的软件ArcGIS10.1forDesktop的中文界面,有专门的练习数据相配套,并附带试用版软件。本教材内容涉及空间、属性信息查询,专题地图显示,属性数据管理,地图布局,空间数据的输入、编辑、校正、转换,空间插值,考虑成本的空间距离,缓冲区分析,叠合分析,邻域分析,空间统计,不规则三角网、三维多面体的生成,视线、视域分析,网络分析,地图注记,制图综合,基于元数据的搜索和维护及模型构建器等,涉及GIS各种数据模型、处理功能,并有综合练习帮助学习
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是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地理空间数据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以提升人类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这是一个心智过程,成为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本书全面介绍了概论、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基础理论、计算机可视化环境、图形可视化基本算法、图形映射变换和图形开窗与裁剪,论述了点状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数据可视化和专题地理数据可视化的方法,详细讨论了三维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和地理时空数据动态可视化,最后介绍了图形交互技术与用户界面和地理空间数据可视化设计。
本标准起草规则依据GB/T1.1—2009。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湖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平、谢露蓉、陈卫平、刘云峰、许兰州、张勤、肖学年、蒋大鹏、张坤、张志艺、程勉志。
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地图学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图与地图学的基本特征及定义、基本内容、学科体系及 地图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内容表示方法与制图综合、现代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地图分析与应用等。作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组成部分,本书强调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内容具有可读性、客观性和便于自学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地图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地图和地图学的基本特性及定义、基本内容、分类、功能、学科体系,地球椭球体基本要素和基本公式,地图的投影基本理论,常见的几种投影的理论与应用,地图语言,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内容的表示方法,地图综合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地图设计,地图成图的方法,地图的分幅与编号,地形图应用,地图不确定性和地图质量评价等。作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组成部分,本书强调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内容具有可读性、客观性和便于自学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测绘、地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地质、资源勘察工程、林业、城市规划、环境、建筑、旅游管理
本书在系统归纳无人机测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无人机任务规划、目标定位与跟踪、测绘成图、应急快速成图、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三维重建和空中全景监测等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在系统归纳无人机测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无人机任务规划、目标定位与跟踪、测绘成图、应急快速成图、基于无人机影像的三维重建和空中全景监测等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书适合遥感、测绘、环境监测、军事等相关领域的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结合IDL编程语言系统介绍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全书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光学成像遥感传感器,遥感图像读写,遥感图像几何校正,遥感图像辐射校正,遥感图像增强,遥感图像变换与融合,遥感图像分类。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侧重算法原理和IDL编程实现,各章均配有实例和思考题,力求突出重点、面向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可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唐文静编著的这本《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 》从多源空间数据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出发,就 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的预处理、几何位置融合 、要素分类编码融合以及融合过程的不确定性分析等 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海陆地理空间矢量数据的融合 为例,讨论了不同来源的1:500000海图、陆图矢量 数据融合的坐标系统一、投影方式统一、几何位置融 合、属性编码融合等问题,通过多源矢量空间数据不 确定性联合模型来评定海陆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的 质量。 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概 念、发展及与其他技术的区别;第2章介绍多源空间 数据融合的研究内容、处理过程及进行融合之前需要 做的预处理;第3章和第4章介绍多源空间数据融合中 的几何位置融合;第5章介绍要素编码融合;第6章对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结果质量进行评
空间对地观测系统和技术是获取空间对地信息、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和空间信息科学等学科发展的支柱。本书简要回顾了对地观测系统(Earth Observing System)的发展历程,介绍了NASA的E0S计划和地球科学事业战略计划(Earth Systein Enterprise strategy),然后对作为这些计划核心的国际新一代对地观测系统所发射的卫星及其所搭载的传感器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和总结。 本书可供从事地学遥感、全球变化研究和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以及与遥感相关的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的师生参考。
《国外测绘法规政策选编》约28万字,收录了31篇文献,源自有关国家的政府出版物或政府网站,涵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测绘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内容包括基础测绘、地图编制、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测绘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测绘成果质量、测量标志、测绘遥感、不动产测绘、海洋测绘等方面。
《空间信息与传感器网络》总结了空间信息与传感器网络相关技术的交叉知识,从理论基础出发,系统阐述了传感器网络与传感网的概念、空间信息与传感器网络之间的关系、传感器网络环境下的定位与跟踪机制与技术、三维空间中的传感器节点动态监测等研究内容。书中给出了多个应用领域中的应用实例,紧跟技术发展动态,介绍了近年来物联网、智慧城市对本书中相关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的迫切需求。本书既是一本应用技术专著,可供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测绘、数字工程应用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还可以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海洋测量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海洋测量学的现代理论与方法。《海洋测量学》共13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海洋基础知识、海洋测绘的发展史和基本内容:第2章介绍测量学基础理论;第3章和第4章介绍海洋定位和水深量测两种基本测量的方法及其仪器使用;第5章和第6章介绍海底地形测量与海图绘制;第7章介绍海籍调查与测量;第8章和第9章介绍港口与航道工程和海洋工程测量;第10章~第12章介绍海洋管理中的海岛、海岸线和勘界测量;第13章介绍卫星测高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要强化紧迫意识,抓好起点,抓实支点,抓牢落脚点。北斗芯片和导航终端的高端制造是起点,必须抓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由这个起点决定;而企业集群的强大和产业规模的提升是发展的核心支点,务实抓实是不可或缺的;落脚点恰恰是产业化发展和社会化服务,抓牢这一点才能使导航与位置服务真正彰显出其泛在性的辐射作用,引领其快速、跨越地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抓住重点,抓深难点,抓强创新点。战略需求和行业应用是重点,要牢牢抓住,不可懈怠;政策保障和区域布局是难点,必须抓深抓透,国家层位的政策保障作用极其重要,越早推动越有成效,而区域布局更是重申之重,必须及时规划统筹,避免各地盲目重复建设和投入,及早形成产业发展的*格局;独特领域应用和室内外一体化导航定位是当前非常需要创新和突
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自2002年起每年组织编写一本反映上一年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的文献资料性大型工具书——学科发展蓝皮书。中国测绘学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始终参与了这项工作并承担有关测绘内容的组织编写,以体现测绘学科在整个科学丛林中的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本会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对组织编写学科发展蓝皮书的统一要求,并结合我国测绘学科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从2003年起按年度连续编印了《中国测绘学科发展蓝皮书》,在测绘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予以公开出版发行。 自2006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定将《学科发展蓝皮书》的编制工作,拓展为“学科发展进展研究与发布活动”,并定期(隔年)编辑发布由各学科报告集成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测绘学
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评价一个GIS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有效的空间分析模型,为GIS提供更多更强大的功能,已成为当前GIS研究和应用中十分重要的任务。《BR》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空间分析基本理论、模型和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基础上撰写完成的。书中对空间分析建模和原理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空间分析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空间叠置分析模型、缓冲区分析模型、统计分析模型、网络分析模型、数字高程模型建模及其精度分析模型、三维地形分析模型、小波分析应用模型等。在模型论述中,特别着重建模的思想、原理的阐述,方法的推导,同时充分应用了数学的思想和观点去建立空间分析的模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