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地构造学》以地质构造演化历史为主要线索,以构造事件为单位,系统地、定量化地阐述了中国大地构造的主要宏观特征,尽力把构造变形、变位的机制分析与历史分析紧密结合起来,把构造活动的稳定时期与活跃时期的演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大力加强了中生代一新生代大地构造的探讨,编制了一系列的各地质时代的大地构造图,尽量客观地反映了近30年来、外学者对于板块构造和中国大地构造学所做的贡献,系统介绍了具有特色的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探讨了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学理论问题,如碰撞带和各类板内变形的特征与形成机制,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与岩石圈厚度变化的机制,地温梯度的变化与地幔羽的存在问题,构造作用对我、外生矿床与油气田形成的影响及找矿前景,最后对于全球板块构造动力学机制提出了假说。 书后附有大量的构造变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与处理》对中国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与处理》涵盖了野外资料采集设计与室内资料处理的方法手段,对海上常规三维地震勘探、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深海地震勘探、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勘探,以及海上VSP资料采集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海洋石油在地震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现状与能力。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固体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问题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21世纪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并将其归结为类主题进行阐述:“起源”——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源,地球的早期历史,生命起源;“内部地球”——地球内部的运行与地表的现状,包括地球的物质特性及其对地球过程的基础作用;“宜居星球”——气候与气候变化,地球—生命相互作用;“灾害与资源”——地震、火山,以及与地球内、地球上的水和其他流体相关的现代环境问题。 本书对科学问题的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以及研究生阅读。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以流域水文循环、产汇流模拟计算为理论基础,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水文预报实践中常用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中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以应用广泛的新安江模型为代表,以及它的一些有特色的改进模型,如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垂向混合模型、ARNO模型和VIC模型等,并从理论和应用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以TOPMODEL模型为代表,并建立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半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最后详细介绍了TOPAKI、MAKESHE、IHDM和ARC/EGMO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可供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Copulas函数及其在水文中的应用吸收了外关于Copulas函数理论和应用的前沿研究进展,系统地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和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结果。全书注重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际,系统研究了Copulas函数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单变量概率分布、多变量概率分布、Copulas函数及其特性、对称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及其应用、非对称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及其应用、Plackett Copulas函数及其应用、meta-elliptic Copulas函数及其应用、Pair-Copulas函数及其应用和一些实用计算算法,书中并附有大量的计算实例。 Copulas函数及其在水文中的应用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农业水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科学、气象科学、经济管理和统计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领域教学、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杨胜天等著的这本《生态水文模型与应用》系统地总结了作者在生态水文理论、方法、模型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11章,前6章为理论篇,系统全面地介绍生态水文学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及生态水文原理和模拟方法,深入细致地阐述了生态水文系统的能量转化和营养物质循环理论,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和生态水文模型参数实验与遥感反演。后5章为应用篇,主要介绍生态水文模型(EcoHAT)在典型研究区的应用,主要包括贵州地区水文循环和植被NPP计算、贵州喀斯特森林酸沉降响应模拟、新疆特克斯河流域遥感驱动水文模拟、海南松涛水库流域面源污染计算及官厅水库库滨带非点源污染控制。《生态水文模型与应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适用于从事生态水文学、环境科学、水文模拟、非点源污染等方面研究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也可
《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介绍了地球的环境、自然灾害和大地构造动力学领域的一些前沿研究方向和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季节性积雪区融雪的同位素演化及其对水文化学研究的意义;地壳与上地幔内粘弹性应力变化在地震触发中的作用;爆发式火山喷发和湖泊喷发的机理和动力学:亚洲新生代大陆构造演化史的初步综合回顾;印度一亚欧板块碰撞是否引起了亚洲大陆下的地幔横向挤出?利用全球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热点和地幔热柱的深部结构及起源;俯冲带成因的全新解释和探讨,尤其对由在岩石圈中存在的横向密度差异产生的浮力效应进行深入讨论;海洋地壳热结构和生成机制的回顾;从地热和液压资料推断年轻海洋地壳具有高渗透率。为适用众多的读者,作者对每个课题的介绍尽量深入浅出,既包含详细的基本原理介绍,又包括该课题的进展
在太空中,宇肮员能用绝大多数人无法体验的全新视角,来观察自己所熟悉的地球。在俯瞰之后,许多人都会改变认知,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人类原来如此渺小,人类世界的各种纷争放在宇宙中都显得无足轻重,地球既美且脆弱,并萌生出想要保护地球生态的强烈意愿。这种转变被称为“总观效应”(OverviewEffect)。 来自纽约的本杰明·格兰特从俯瞰效应中得到灵感,搜集卫星图像资料,创立了一个名为“每日俯瞰”(DailyOverview)的网站,让人可以从空中角度看一看熟悉的城市和未曾见过的自然。 在地平线上,人们不可能接近欣赏到人类建设的美和精细,无法纯粹地体会人类所创造的系统的复杂性,也感受不到我们对自己的星球产生的毁灭性的影响《俯瞰地球(观察世界的全新思维)(精)》聚焦人类活动对地理景观的改变,包括农业、采矿、能源、居住、交通和城市等
利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大气科学、海洋学、地史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资料,本书系统论证了生物的演化引起冰川周期性形成和消融;周期性的冰川形成和消融,造成固体地球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固体地球的膨胀和收缩,导致地球周期性的构造运动,以及地磁场形成和反转、生物大灭绝、矿床形成、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现象周期性地发生;以上作用导致地球的演化。应用以上理论,本书合理解释了岛弧形成、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大陆增生、山脉隆升等多地学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对将来地球的演化趋势及全球变化进行了推论。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地球科学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和地球科学爱好者的参考书。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大地测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崭新的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绝大部分为新方法所取代,经典大地测量理论因赋予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大地测量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为了以有限篇幅包容大地测量的发展,对于已被取代的传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只作概述;对于现在仍有价值的理论,则采取压缩方式,即简明扼要,但无损于内容。《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着重于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介绍,特别是大地测量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