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是近年来在甘肃省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找矿勘查、科研等方面取得的新的成果。内容包括区域地层及沉积环境、火山作用及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大地构造及演化、物化遥勘查技术方法及成果、成矿带及成矿系列的划分和研究、典型矿床成矿特征及模式等,最后根据成矿地质背景、主要金属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找矿标志等,确定了部分矿产的勘查远景区,并进行了的找矿实践。《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是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甘肃省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及研究的参考书,对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成矿规律研究、矿床学研究、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找矿研究与实践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1年,西蒙·加菲尔德出版了一时的《字体故事》。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字体有了自己的看法。ComicSans与Helvetica的争论还未平息,西蒙·加菲尔德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地图之上》(OntheMap)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地图,那将会是什么样子?人们将如何旅行、游历、社交?你甚至无法走出你所在的城镇,人类的生活将困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匣子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是“地图”而非“语言”,让我们摆脱了猿人的桎梏,成为了人类。
Surfer强大的插值功能和绘制图件能力,已经使它成为用来处理X、Y、Z数据的软件,Grapher是绘制二维图形的软件,Strater是专业的、高性能的测井和井孔绘图软件。《Surfer?10地学计算机制图》在介绍Surfer软件所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用大量案例介绍软件的使用操作过程,并简要介绍了Grapher和Strater软件,达到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的统一。《Surfer?10地学计算机制图》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地理、地质、测绘、气象、环保等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形图像处理等专业的教学或实习用书。也可作为高校和研究所相关领域(地理、地质、地球物理、水文、工程、考古、海洋、生物、林业和气候等)科技工作者及工业界数据分析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固体地球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近20年来国际和地球动力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从固体地球系统的观念出发,重点讨论了与地球动力系统有关的固体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地球内部热过程及地幔动力学等动力学过程。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研究生,大学地球科学高年级学生和从事行星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部分组成,共分四篇十四章。篇是概论与基础。章概论是作者关于地震工程学范畴的个人见解。结构动力学是本书的主要基础知识,属地震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另有讲授,又已有不少较好书籍,故本书从略,而只介绍地震学基础和振动知识。第二篇是工程地震,重点是第六章地震动;第四章关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结合我国具体需要写的。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在结构抗震中,现在是从烈度过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动的时候了。第三篇是结构抗震理论,重点和基础是第七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由于已有的抗震专著对此均有详细论述,故本书仅就必要的基础、重要的概念和的进展作详细介绍。本篇力图贯彻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学的基础是实际震害经验、强震观测资料和现场与室内试验结果,因此,本书将结构物实际地
本目录根据《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及有关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历史资料,吸收多年历史地震研究和历史地理研究等成果探索性编制而成,共给出中国境内公元前618年(鲁文公九年)至公元1949年3≤M
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开发的虚拟仿真应用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宏观地震灾害场景、地震救援现场场景、单兵操作废墟场景等不同分辨率的虚拟地震灾害场景,通过人在回路的仿真技术,为受训者提供一个“看现场、做决策”的沉浸式的虚拟训练环境,并可对训练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系统突破了分布式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维人机交互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应用技术》可为外虚拟仿真技术、救援技术等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紧急救援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的使用手册。
《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5年辑):当代方志编纂述论》分为基础篇和专志篇两大部分,分别就当代方志编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不同方志编纂的具体要求作了阐述和说明。基础篇,从方志概念、特性、功能以及编写体例、原则等方面介绍当代方志编纂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专志篇,从方志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资料引述以及编修的实际操作等方面,讲述当代方志编纂的基本要求。《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5年辑):当代方志编纂述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实用相统一,对于有关专业人员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其中仅大型、特大型滑坡就达数百处。与通常重力环境下形成的滑坡相比,强震诱发的大型滑坡在形态特征、动力特性以及成因机理等各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因此,紧紧抓住汶川地震这千年一遇的极震事件,通过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解剖,对探索和揭示强震条件下大型滑坡的动力特征与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选取汶川地震诱发的18个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大于100万m3)、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滑坡作为典型实例,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工程测绘和勘探,以及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各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成因机理进行了较系统地描述、分析和评价,并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动力过程、运动特性及成因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
《花岗岩:地球动力学意义》共分10章,张是全书的引子,笔者删繁就简,将纷繁复杂的花岗岩研究归结为两大主题:一是花岗岩自身性质的研究,二是花岗岩功能的研究。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并不难,难的事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本书部分内容已见诸于杂志,如第2、7、8、9章以及第5章的部分内容,有些是有几篇文章合并而成的,收入本书时对原文作了部分修订,有的增加了较多的内容(如第9章),其余未发表过(、3、4、6、10章)。本书内容广泛,富有新意。
《地球化学》是一部地球化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力图反映近年来本学科取得的新进展,提供外有关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资料和成果。 《地球化学》除绪论外,共分十三章,大致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部分阐述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宇宙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地球各个层圈的结构与组成;晶体化学和热力学基本原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有机地球化学以及水溶液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了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问题。重点讨论了在风化、沉积、成岩、变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元素的分布、迁移、集中和分散的规律,以及元素和同位素对示踪各种地球化学过程的应用。第三部分介绍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问题。每章均附有习题和参考文献,书末列有地球化学名词索引,以便读者自学或进
《地壳中的流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问题》著者基辛总结了多年来地壳流体参与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质过程和这些过程对流体动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广泛的问题,包括:流体在形成地壳的地震波和电性不均一性中的作用、流体系统在大陆固结地壳中的分布和典型特点、流体流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地质介质变形对流体动态的影响等。对流体参与地震震源发展过程,流体对地壳变形特别是地震成因变形的反应给予了特别注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壳地震活跃层变质成因模式的论证,讨论了它们相对于波导层和导电层的位置,总结了水文地球动力学地震前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地壳中的流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问题》共分七章,包含三部分基本内容。部分(、二、三章)介绍了地壳中深部流体(流体系统)的新资料,以及它们与地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