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4章,第1章全面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趋势,第2章为海洋地球物理基本理论部分,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物理本质与几何表示,第3章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分析部分,重点介绍数据与计算方法、积分变换与谱分析方法、反演解释方法,第4章为应用部分,详细介绍海底浅层结构探测、海底热流探测、海洋重磁与地震探测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工作方法、资料整理与地质解释。
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1955年钱学森回国,1986年提出了地理科学,把地理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美学艺术交叉与并列,1996年又将建筑科学从地理科学中分离出去,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11个门类。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钱学森从系统学的角度,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典型实例。研究钱学森的科学思想,可以认识到将客观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不同的科学与技术,具有结构的整体科学技术系统,产生"新质"(涌现),其总体功能有"1+1》2"的作用。如果从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门类切入,深入到底,能够发现与其它门类都有交织的联系,是整体科学技术体系中的一个亚系统(Subsystem),或者称为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具有特定的"位置"。从局部上溯研究科学技术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再来研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关工程方面的实际应用。全书分为十三章,各章包括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通过大量实例讲述如何将所学传热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应用之中,帮助读者掌握各种热量传递现象的规律,从而为设计满足一定生产工艺要求的换热设备及热过程实现温度场的控制,提高现有换热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水平打下理论基础。本书在理论阐述上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针对重要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分析学科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指出关键科学问题、发展目标与重要研究方向,提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