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本标准代替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和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与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改变了标准的名称。 b)改变了标准的结构,在标准的技术要素中参考了ISO 19131:2007《地理信息数字产品规范》的结构。该改变不影响参考引用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与 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及基本要求》标准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但相关标准的更新版本应引用本标准。 c)基本覆盖了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两项标准的内容,取消了按比例尺分类。 d)增加了附录A、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归口。
本标准代替GB/T 18317—2001《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GB/T 18317—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b)改变了原有标准中的部分结构,同时为避免原标准主题类中的“地理基础”与本标准中“专题地图内容信息”的基础设施等子类冲突,将“地理基础”主题类中的基础地理信息一级子类的分类与代码直接引用GB/T 1392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在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表中不再体现。 c)丰富了专题信息内容,增加了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专题信息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水利设施等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水中痕量铜、锌、镉、铅的测定——流动注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在国内外分析技术调研基础上,根据水利行业的特点和水利系统水环境监测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编制的。现将有关具体问题说明如下: 本标准在技术上遵循的规范为: ——SL01-97《水利水电技术标准编写规定》; ——GB1.4-88《标准化工作导则 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编写规定》; 本标准包括的主要内容: ——如何利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把采样、富集、洗脱等过程连在一起,组成在线预富集分析系统; ——如何消除干扰; ——如何选择试剂、实验用水和配置各类溶液; ——如何绘制标准曲线; ——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操作条件作了详细规定; ——对水样的预处理作了详细规定。
GB/T1741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铂量和铑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极谱法; 第3部分:钯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4部分:铱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钌量和锇量的测定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6部分:铂量、钯量和金量的测定 火试金富集一发射光谱法; 第7部分:铂族元素的测定 镍锍试金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本部分为GB/T 17418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7418.5-199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钌量和锇量》。 本部分与GB/T 17418.5-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警告; 明确了以质量分数表示测定范围; 仪器中增
本标准非等效采用ISO3454《明渠水流测量——测深和悬吊设备》中有关部分条款。 本标准规定了江河、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中,以测船、水文缆道或桥测等方式,提放水文仪器到预定测定测量水流速度、水深、含沙量等水文参数所使用的各种水文绞车的结构型式、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水文测验用的水文绞车。
礁滩相储层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尽管我国碳酸盐岩礁滩储层的分布广、层位多、资源量大,有着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但遇到的难题仍然不少。发展高精度的针对礁滩储层的地震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对于指导井位的部署和资源量的评价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国家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礁滩储层地震识别》以礁滩储层地震预测理论和方法为重点,系统地介绍礁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机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方法、礁滩储层流体识别方法、多源信息(地质、测井、钻井、地震等)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并以川东北XX区和珠江口盆地YY区为例介绍了礁滩储层地震预测和综合预测的工作流程与应用效果。
本书重点分析地球物理勘探软件平台的技术原理、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并评述相关的石油勘探开发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内容涉及地球物理操作系统、工作空间和并行处理环境;地球物理勘探可视化、交互应用框架和协同工作环境;地震数据模型、数据银行和数据仓库;以及石油勘探开发软件集成平台等方面.本书的附录A包含有对面向对象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比较新颖的综述,从概念、模型到设计模式、应用框架,较全面地介绍了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技术。附录B介绍了并行计算机与并行计算技术。本书包含了作者主持的一系列地震勘探软件工程的实践经验,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应用软件工程化、集成化、标准化研究的成果,以及国际有关技术*进展的介绍。是石油勘探开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和系统分析员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该书对于有关专业技术人
《结构地震差动输入——理论、模型和方法》第1章为基本计算方法简要概述;第2章?第4~6章?第8章和第9章系统阐述多点地震动本身?时域和*计算方法,剖析了多点地震动的计算理论根源,比对了多种计算模型和方法;第3章和第7章侧重于多点地震动高效*计算模型?具体实现方法以及大跨结构中存在非经典阻尼情况下的多点地震计算问题?
本规范是对SD244-87《水文年鉴整编刊印规范》的修订,共分七章五个附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水文资料整编内容和方法; ——数据格式标准; ——整编成果的审查与汇编; ——资料成果存储。 对SD244-87进行修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本上删去了刊印内容和方法; ——将审查、复审分章编写; ——补充采用计算机替代人工整编的技术内容; ——考虑了与水文数据库的衔接; ——增添“数据结构与文件名”; ——增加“存储”; ——水工建筑物流量整编增加了“回归分析法”; ——潮流量推求中增加了“全潮要素相关法”; ——修改补充了整编表式、观测物和整编符号。 有关河流推移质泥沙的整编内容,由于水利部1993 年颁布的SL43-92《河流推移质泥沙和床沙测验规范》中已经包含,因此本规范不再重
王春泽、乔光建等编著的《河北水文基础知识与应用》首先对河北省地理地貌、地质环境、水文气象、河流湿地、水库闸涵、洼淀滞洪区、泥沙侵蚀特征、岩溶区蓄水构造、盆地蓄水构造等特征和水文参数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水文工作实践,对水文监测、防洪计算、洪水预报、墒情预测预报、水资源评价、土壤水评价、平原除涝、防洪评价、水资源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河道采砂论证、水平衡测试、排污口设置论证等工作中的重点和要点进行分析。后介绍了河北省水文系统获奖科技成果。《河北水文基础知识与应用》是水文丁作实践的总结,以知识点的形式介绍水文工作中的经常遇到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供从事水文分析计算、水利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水利科研、水资源管理等人员的参考用书。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详细论述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规律及演化模式,此为水资源所的系列成果之一。
在防震减灾活动中,除了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必要技能之外,公众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方针战略和政策措施的理解也非常重要。本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一方面介绍了一些与地震有关的科学问题,一方面嵌入了许多已经颁布的地震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重要条文内容,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大家,期望能对非专业人士深化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有所助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总书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全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也深深地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
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天体演化运动的规律与生命运动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作用关系,并且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揭示了生命运动的自然意义。作者综合运用现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原理,探讨、分析和论述了地球的演化运动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