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针对重要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分析学科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指出关键科学问题、发展目标与重要研究方向,提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读本。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2008年我国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液化及其震害现象显著,为建国以来液化涉及范围很广的一次地震,其中很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砂砾土液化,为以往靠前外罕见,引发了很多科学上需要解释、工程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书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后对砂砾土液化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所提出的砂砾土液化基本原理以及砂砾土液化判别新技术。砂砾土液化原理部分包括:砂砾土液化问题研究的意义;汶川地震中砂砾土液化宏观特征以及典型场地震害解析;砂砾土液化的内涵、成因解释、影响因素、阈值理论、生成条件与发生规律;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包括:方法构建原则;动力触探测试技术;剪切波速测试技术;探头转换技术;四种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两种砂砾土液化概率预测方法。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是《可再生能源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揭示的是如何利用地热能这一现实和*竞争力的能源。内容包括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制冷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地热直接利用的其他方面及环境特征分析。本书重点介绍地热直接利用技术特别是地源热泵技术及其在供暧、制冷上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地热开发的实际工作者和科研、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一般读者增长知识的读物。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从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的资料来源、国内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有关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问题,简要回顾了历史时期中国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介绍了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耕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重建了过去300年以来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和转换比例,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方法推算了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研究了近3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中专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管理人员参
本书详细介绍了流域水文循环关键要素大气水、降水与蒸发的计算、预报、估算的技术与方法,并分别给出了大气水分析计算实例、定量降雨估算、预报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实例、蒸发估算方法及其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实例等;探讨了陆面过程模型和大尺度水文模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根据中国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改进了陆面过程模型,探索了大尺度水文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参数区域规律;将定量降雨预报与陆面水文过程相结合,开发了基于陆气耦合的定量降雨与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淮河流域洪水预报实践中,其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均有提高,特别是预见期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2小时以上。 本书可供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专业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和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与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改变了标准的名称。 b)改变了标准的结构,在标准的技术要素中参考了ISO 19131:2007《地理信息数字产品规范》的结构。该改变不影响参考引用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与 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及基本要求》标准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但相关标准的更新版本应引用本标准。 c)基本覆盖了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两项标准的内容,取消了按比例尺分类。 d)增加了附录A、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归口。
吕纯波、郭龙珠、郭彦文编著的《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重要意义,寒地水稻控制灌溉分区;论述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条件下的生理机理、需水规律;分析了节水增产抗逆效果;讨论了控制灌溉水分调控机理;提出了适合寒地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及其配套技术措施。全书内容体系注重系统化和模块化、知识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可供从事节水灌溉研究、推广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为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本书共分13章,内容涉及:水文学研究内容和方法,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河流与流域,降水,土壤水与下渗,蒸散发,径流,流域产流,坡面、土壤与河道水流,流域汇流,河流泥沙,沼泽、冰川与融雪径流,湖泊、水库与河品水文。第1章简要介绍水文学原理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第2~7章阐述了水文要素及其描述方法;第8~10章分析了流域产、汇流过程,包括地表、土壤中和地下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第11章简要分析了河流泥沙的形成及其影响;第12章和第13章阐述了沼泽、冰川、湖泊、水库以及河口的水文现象和特征。 本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城市给排水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师生阅读,并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
本书对此次流动观测及其取得的强震动记录作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提供了流动强震动观测记录的目录、图形及谱特性等信息。希望《中国强震记录汇报(第14集·第1卷)·汶川8.0级地震余震流动台站观测未校正加速度记录》公布的汶川地震余震的流动强震动观测记录资料,能为地震工程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同时,希望流动强震动观测获得的近断层观测记录所含有的丰富的震源特征信息,有利于强震震源机制的研究,以推进近场地震学的发展。
本《火山作用的成烃与成藏效应》就是在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下,围绕火山作用的成烃、成藏机理科学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实验与模拟手段,积极探索火山作用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的效应,建立火山作用成烃与成藏半定量-定量评价模型;重点解剖我国东、西部地区火山活动的热和流体等对火山岩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约束作用,建立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模式,分析火山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发展火山岩油气成藏地质理论,明确我国火山岩领域勘探方向。
地球物理从物理学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不过80余年,主要与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面对资源探测、矿产勘查、环境保护和灾害预测的社会需要,地球物理的相应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经过商品化和定型化后迅速变成常规,创新题目永在前头。改革开放30年来,地球物理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基础理论、特别是仪器设备的研制上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即使在常规技术的应用和提高上也多有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深思问题的所在,探讨赶超和创新的方向。 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报告是一个集体成果的结晶。调研工作从2008年年初开始,年底完稿,首席科学家刘光鼎院士一直给予了跟踪指导。综合报告是提纲式的概述,更多的内容和材料都包含在随后的1
《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内容是关于地震与火山的孕育机制和预报方法的探讨,属于理论探讨的范畴。书中假设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深处的巨大裂缝与变形岩石体的弹性回跳的组合,列举了关于地层深处存在巨大裂缝假设的各种依据,探讨了地震与火山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地震与火山喷发的能量具有相同的来源的结论,仔细描述了地震与火山的孕育生成机制。在用地震孕育生成的原理解释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巨大裂缝假设进行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预测的方法。
《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针对南海深水区复杂地质目标地震勘探面临的科学问题,较全面地开展了地震采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于浅水区而言,深水区的地质环境 更为复杂,具有水体较深、海底地形突变及其下伏构造复杂等特点,地震勘探采集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南海深水区地震采集技术研究与实践》从地震震源子波模拟、靶区三维地质建模、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照明分析等入手,经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际模型试算,创新深水环境震源组合、激发技术,优选深水区地震采集参数,优化采集观测系统设计,提出了深水区新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并在典型靶区进行了野外地震采集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地震勘探效果。
《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与技术》针对地下复杂条件传统地震勘探技术遇到的难题,利用散射波携带信息丰富的优势,开展了基于更为广泛的散射波理论的地震精细探测技术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地震散射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地震散射波基本理论,并建立了点散射地震地质模型,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时距特征,总结了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方法,基于地震散射波正演模拟的结果,深入分析了地震散射波波场特征;详细介绍了点散射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和等效偏移距地震散射波成像方法原理与技术,并对比和分析了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进与散射波波成像处理技术;后通过一些典型勘探实例,对地震散射波成像技术进行应用与分析。
GB/T1741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及一般规定; 第2部分:铂量和铑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极谱法; 第3部分:钯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4部分:铱量的测定 硫脲富集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5部分:钌量和锇量的测定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 第6部分:铂量、钯量和金量的测定 火试金富集一发射光谱法; 第7部分:铂族元素的测定 镍锍试金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本部分为GB/T 17418的第5部分。 本部分代替GB/T 17418.5-1998《地球化学样品中贵金属分析方法 蒸馏分离一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钌量和锇量》。 本部分与GB/T 17418.5-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警告; 明确了以质量分数表示测定范围; 仪器中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