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5章24节,涵盖了全部电磁波谱、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等各类信息源的探测技术、成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提供了对现代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所用设备与方法的全面而准确的理解。许多新的设备和方法是次论述,并且删除了一些专业和业余天文学家多年不用的内容(除“照相乳胶”外)。本书以“探测-成像-辅助设备”的模式为主线,整合了一批曾有分歧的观测方法,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当代天体物理研究的统一视角。每一种方法的解释都从基本原理出发,并附有插图,力图能对读者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每章都提供了附有答案的习题来增强概念理解。后一章新增了网站、虚拟天文台和在线资源等内容。
《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基于1:100万中国地貌数据、地貌区划数据、气象数据、SRTM3DEM和ASTERGDEM等多源数据,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对青藏高原高寒地貌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预测。首先通过获取青藏高原的山系分布,分析了冰川地貌在青藏高原及各个山系的空间分布格局;然后基于地貌数据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貌区划,研究了冰缘地貌在青藏高原及不同地貌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接着利用各种数值模拟模型,对青藏高原冰缘地貌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退化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后利用响应模型和气候预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本书共分九章,*章绪论,第二章相似性空间分析理论基础,第三章介绍定性空间表达模型,第四章空间场景相似性分析评价模型,第五章基于相似性的空间分析系统,第六章基于空间场景相似性评价的地址规范化,第七章基于Hadoop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第八章数据密集型计算环境下的空间场景相似性计算探索,第九章总结与展望。
本书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G19990436)的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内容是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的研发与集成。全书共分10章。章介绍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章探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阐述了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相关支撑技术;第四章介绍了自主开发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系统HIMS的结构和功能;第五章至第七章介绍了自主开发的三种时空民度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第八章和第九章介绍了国外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黄河流域的应用;第十章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子分布式水文模型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本书重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结合,在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可供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地质工程、地球科学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联合资助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系列报告,针对重要前沿领域的交叉学科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分析学科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指出关键科学问题、发展目标与重要研究方向,提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资助机制与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管理决策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社会公众了解我国学科发展态势的重要读本。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存在于矿物和岩石包裹体中的古流体,通过对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可解释地壳乃至地幔中流体参与下的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它已广泛应用于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壳幔作用、油气勘探以及岩浆和变质演化等地学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取得大量成果基础上,尽量全面地搜集国内外流体包裹体研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择其要点和精华编写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包裹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包裹体的形成和变化、包裹体的相平衡和所属体系、包裹体的分类及各类包裹体的特征。(2)包裹体的研究方法。对目前包裹体工作者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岩相学、测温学、地质压力计以及成分分析等进行介绍,还介绍了利用数学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3)包裹体研究在地质上
2008年我国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液化及其震害现象显著,为建国以来液化涉及范围很广的一次地震,其中很明显的特征是大量的砂砾土液化,为以往靠前外罕见,引发了很多科学上需要解释、工程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本书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后对砂砾土液化开展的一系列研究为基础,系统阐述近年所提出的砂砾土液化基本原理以及砂砾土液化判别新技术。砂砾土液化原理部分包括:砂砾土液化问题研究的意义;汶川地震中砂砾土液化宏观特征以及典型场地震害解析;砂砾土液化的内涵、成因解释、影响因素、阈值理论、生成条件与发生规律;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包括:方法构建原则;动力触探测试技术;剪切波速测试技术;探头转换技术;四种砂砾土液化判别方法;两种砂砾土液化概率预测方法。
宋延杰、陈科贵、王向公主编的《地球物理测井》全面介绍了地球物理测井的各种方法和综合解释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电法测井、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成像测井、工程测井与地层测试、生产动态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常规录井技术、综合录井技术、录井新技术及其应用,纯岩石、泥质砂岩、碳酸盐岩地层评价方法以及测井资料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地球物理测井》是为石油高等院校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等专业的全日制本科设置的地球物理测井课所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这些专业及其他有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在职培训或进修选用的教材。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本书是《可再生能源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揭示的是如何利用地热能这一现实和*竞争力的能源。内容包括地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概况、地热发电技术、地热制冷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地热供暖技术、地热直接利用的其他方面及环境特征分析。本书重点介绍地热直接利用技术特别是地源热泵技术及其在供暧、制冷上的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地热开发的实际工作者和科研、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一般读者增长知识的读物。
本书阐述了常规资料数字处理流程、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与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原理、地震反射资料的偏移处理等涉及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介绍。 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从历史土地利用变化的资料来源、国内外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探讨了有关历史土地利用研究的理论问题,简要回顾了历史时期中国土地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介绍了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耕地、林地、草地、城市建设用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重建了过去300年以来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和转换比例,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和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型方法推算了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研究了近300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书可供从事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人员、教师和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中专学生使用,也可供有关管理人员参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学习地球科学的入门教材,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地球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到地球科学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地学、天文地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科学的含义,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外部与内部圈层特征、地质年代的基本知识,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形成、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认识等。与本书配套的《地球科学概论实习讲义》内容包括课堂实习指导、思考题和野外路线指南等。 本书可供与地球科学有关的地质院校、石油院校、农林院校及有关的师范院校本、专科生使用和参考,也可供其它从事地球科学工作和希望了解、学习地球科学的人员参考。
本书详细介绍了流域水文循环关键要素大气水、降水与蒸发的计算、预报、估算的技术与方法,并分别给出了大气水分析计算实例、定量降雨估算、预报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实例、蒸发估算方法及其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实例等;探讨了陆面过程模型和大尺度水文模型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根据中国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改进了陆面过程模型,探索了大尺度水文模型在中国应用的参数区域规律;将定量降雨预报与陆面水文过程相结合,开发了基于陆气耦合的定量降雨与实时洪水预报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淮河流域洪水预报实践中,其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均有提高,特别是预见期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72小时以上。 本书可供水利工程、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专业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考。
本标准代替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和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本标准与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改变了标准的名称。 b)改变了标准的结构,在标准的技术要素中参考了ISO 19131:2007《地理信息数字产品规范》的结构。该改变不影响参考引用GB/T 17278-1998《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与 GB/T 18315-2001《数字地形图系列及基本要求》标准的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但相关标准的更新版本应引用本标准。 c)基本覆盖了GB/T 17278-1998和GB/T 18315-2001两项标准的内容,取消了按比例尺分类。 d)增加了附录A、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30)归口。
吕纯波、郭龙珠、郭彦文编著的《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重要意义,寒地水稻控制灌溉分区;论述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条件下的生理机理、需水规律;分析了节水增产抗逆效果;讨论了控制灌溉水分调控机理;提出了适合寒地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及其配套技术措施。全书内容体系注重系统化和模块化、知识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可供从事节水灌溉研究、推广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介绍与工程建设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地质灾害知识,旨在使读者了解常见的地质灾害形成机理、调查和评价过程、对应的防治措施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预算编制,以便在工程活动中利用这些知识,保证工程活动的安全进行以及工程建筑物的正常运营。本书共分为6个项目,内容包括:崩塌的调查与防治、滑坡的调查与防治、泥石流的调查与防治、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调查与防治、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灾治理工程预算编制。
本书在介绍郑州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郑州地热资源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对郑州地热资源的储量与流体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详细研究了超深层地热钻探技术与成井工艺;结合实践分析了地热钻井事故产生的原因,并介绍了技术处理措施;对地热金属井管腐蚀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防腐改进措施;在分析郑州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开发与保护建议。 本书可供地质勘查行业、相关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以及地质工程类本科生、研究生参考使用。
本书为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本书共分13章,内容涉及:水文学研究内容和方法,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河流与流域,降水,土壤水与下渗,蒸散发,径流,流域产流,坡面、土壤与河道水流,流域汇流,河流泥沙,沼泽、冰川与融雪径流,湖泊、水库与河品水文。第1章简要介绍水文学原理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第2~7章阐述了水文要素及其描述方法;第8~10章分析了流域产、汇流过程,包括地表、土壤中和地下过程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是本教材的核心内容;第11章简要分析了河流泥沙的形成及其影响;第12章和第13章阐述了沼泽、冰川、湖泊、水库以及河口的水文现象和特征。 本书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核心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城市给排水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师生阅读,并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