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模型辨识与确定,基于位错模式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基于粘弹体的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反演方法以及地球物理大地测量联合反演地壳应变应力场方法。体现了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特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及专业的科技人员参考。
科学家 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天才?不苟言笑?不是在认真地做研究就是在严谨地做实验? 这些对科学家的想象或许都没错,但除此之外呢?每一位科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故事。快乐的童年,悲惨的童年;顺遂的求学,坎坷的求学;受同侪推崇,与同行结仇 他们怎么成长、怎么恋爱、怎么发现那些改变人类世界的知识、怎么实践他们生命中的热情、怎么面对研究之路的毁誉和孤寂 本书将呈现每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他们独特的样貌,并以他们为榫卯,连接起人类不断探索的故事。
《我的套百科全书:海洋生命》告诉我们在地球的表面,约有71%的表面积被海水所覆盖。在这广阔无际的海洋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命:千奇百怪的鱼、千姿百态的海兽、五彩斑斓的海贝、长寿的海龟、爱筑礁的珊瑚、五颜六色的海星、像植物的海葵,以及海面上自由飞翔的海鸟等等,真是数不胜数。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秘密,让我们一起走近海洋,探索海洋生命的奥秘吧。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学北戴河教学实习指导书》是在原电法教研室、磁法教研室教师们30多年从事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经各位教师的辛勤劳动编著而成,它是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实习体系构建”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资助完成的项目。
本书是在总结我国40年来北上热带气旋预报业务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整理而写成的。是一本有关北上热带气旋特点和预报问题的专著。 全书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北上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北上热带气旋路径及特大暴雨与北上热带气旋的关系,北上热带气旋暴雨的气旋属性和影响方式及其预报方法,北上热带气旋资料库的建立和应用。书中还对北上热带气旋分析和预报状况作了评述。 本书可供从事热带气旋预报的气象工作者、有关科研人员和院校师生参考。
《海陆的起源》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开创地球学史上新纪元的经典论著。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今日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大陆在古生代时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破裂成了数个板块,从而导致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的出现,逐渐形成当今世界的大洲、岛屿和海洋的分布格局。
本书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二:《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技术研发》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以村镇区域为对象,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示,揭示了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的类型、识别方法、防治措施、预测预报手段以及村镇选址建设的基本规则。 本书可作为山区村镇政府、居民和相关技术人员普及地质灾害知识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灾害管理、村镇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非线性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在地学诸学科(地理、地质、气象、环境、生态等)研究中的应用。内容涉及稳定性理论、分岔理论、突变理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有关的应用绝大部分都是作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有关*科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全面,论述透彻,方法严谨,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易于掌握和应用,适合地学类各科学科、各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以及从事非线性理论应用的科技工作者。也可作为地学类各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的教学、科研参考书和工具书。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总书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这充分显示了党和政府全以赴抗震救灾的坚定决心,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也深深地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
地方性氟中毒是目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为严重的地方性疾病之一,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生、流行特点均与地层和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密切相关。徐立荣编著的这本《地层-地下水系统中的氟》对地层一地下水系统中氟的分布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中的氟与健康,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地下水中氟的影响因素,地层中氟的分布,煤中氟的含量及分布,地层中氟的赋存状态。对地层中氟的环境效应等问题,本书尤有深刻认识和新的见解,可为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参考。 《地层-地下水系统中的氟》可供地学、医学、环境与生态学等学科的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也可供各级水利部门、地方病防治工作人员参考。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共享问题已摆到突出位置,共享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GIS发展的"瓶颈".本书把地理信息共享作为主题,将地理信息管理政策、空间概念、形成系统、数据模型等几个重要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书中既有理论问题的阐述,又有实践经验和体会的介绍,对推动我国地理信息共享具推动和指导作用。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发改办工业E2006]1093号)的安排制订的。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水电站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煜明、曹年红、江海深、姚峰、黄春雷、孙增义、王义忠。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l00761)。
《地震预报的力学问题》建立了震区地块整体运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和计算地震导致的地面运动,借以确认构造地震的弹性回跳现象。同时,本书给出估计震区地块动能的方法,奠定了预报震级的理论基础。分别利用纳维—库仑强度理论和自锁理论,形成挑选发震断层的两种方法,可以作为划定地震危险区的科学依据。根据地震的断层成因学说,建立闭锁破裂和断层粘滑震源模式;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得到地震前断层位错分布特点和闭锁段周围主应力迹线的特点,可以作为预报震中位置的方法。又用浅源构造地震的充要力学条件,把各种地震前兆现象分为全息前兆和非全息前兆,借以探讨临震预报遇到的困难。 对于地震专家和相关专业学生,以及对地震预报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凡是具有大学本科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知识,就能从本书获得地震预
《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制定。制定过程中参考了美国NFPA、ASTM制订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标准,参考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等文件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标准体系表。 促成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体系表编制的主要原因是: a)DB/T1—2008《地震行业标准体系表》中的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分体系表中给出的是一个宏观的框架,需要进一步细化; b)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技术发展的需求; c)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发展规划需要该体系表提供现有、应有和预计发展的标准; d)地震应急救援专业标准的立项审批需要通过该体系表来指导协调,避免交叉重复。
“地球科学概论”是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五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4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公选课,并撰写了小论文,现在此基础上编选几十篇结集正式出版。显然这是中国科大学生文理兼容的精品,它将古文诗词中的地球环境事件“酣畅地”摘选出来,从文中的睿智和文采、理论与思考中,也许我们可以读懂一代中国科大学生科学文化与精神思维的风貌。它从一定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拓了新一代大学生地球与环境的视野,同时也是大、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范本。 《古文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事件》可作为大、中学生读物,也可供对地球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公众读者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的《五光十色(含氧盐矿物家族)》就是其中一本。
于玲编著的《水文预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是按照国家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及高职高专教学特点编写完成的。全书介绍了水文预报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及误差分析等内容,主要包括河道洪水预报,流域产流,流域汇流,流域水文模型,实时洪水预报以及土壤墒情预报、枯季径流、干旱分析、水库水文预报,水文预报结果评定和计算机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等内容。 《水文预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为高职高专院校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水文、水利水电、航运及水环境等领域的教学、科研、设计与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地理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对地理学各领域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回顾总结并力图科学地评价中国地理科学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研究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动态和趋势,进行国际比较,明确国家战略需求,展望研究趋势和研究方向;提出未来几年学科发展的目标和前景,提出学科发展的对策意见和建议。初稿形成后,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召开了学科发展讨论会,对课题组提交的学科发展专题研究报告和学科发展综合报告进行了研讨,并组织了学科发展征文。 本报告包括一个综合报告和四个专题报告。四个专题报告的分工,涉及对地理学学科结构的认识,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