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等编著的《流域水文学》共9章。绪论、、二章为水文学基本原理部分,主要阐述水文循环基本过程、影响因素等。第四章为产汇流基本知识部分,主要从成因分析角度阐述产流机制、产流模式、产流计算、汇流计算。第五章为设计径流计算部分,主要从水文统计角度,利用水文频率计算确定设计年径流量,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和由降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基本方法,介绍小流域设计洪水方法。第三、六、七、八章为水土保持径流泥沙观测与估算部分,主要介绍通过水土保持径流泥沙观测获取径流泥沙资料的基本方法,借助流域水文模型对水文规律进行模拟,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水文状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预测,分析水土保持措施对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书后附有思考题,以巩固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流域水文学》主要是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国非常重视地质灾害的治理与预防,注意保护地质环境,注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的重视是不够的,还需要全国人民都本着 以人为本 的原则,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提高地质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崩塌/中国地质灾害科普丛书》讲述了崩塌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成因机制、分布特征、主要危害、识别防治、临灾避险等内容,通过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漫画、实例图片,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科普教育。 希望这本崩塌科普读物,不仅能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更能让人们深刻了解崩塌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避灾常识,学会防灾减灾、学会自救互救,大限度地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安定。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对当今中国地震预报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对30多年来防震减灾科学认识和科技水平的一次全面的“实战”检验。严酷的现实再次告诫我们,目前人类对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离实现科学预报地震的目标仍相当遥远。成功的地震预报固然可以大大地减少人员的伤亡,但难以避免大量的财产损失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因此,在现阶段为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在震灾防御、监测预报、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做到统筹兼顾。 神沼克伊教授是日本著名地震学家,也是日本极地地震观测和研究的开拓者。他曾多次造访中国,与我国同行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出自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作为一位地震学者的责任心,面对惨重的灾难,就在汶川地震后不久,神沼克伊
汶川地震后,作者曾多次深入灾区考察和调研,协助当地开展建筑鉴定与加固工作,在工作中获取了宝贵的手资料。本书是作者在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大量图片对建筑震害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为达到使灾后建筑加固工作做到有力、有序、有效地进行,便于保证工程质量、合理控制造价、缩短设计周期和利于技术监管的目的,编制了灾后建筑加固通用图集,并对加固方法与技术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内容丰富、技术实用、文字精练、图文并茂,对汶川地震灾后建筑加固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供建筑抗震设计人员、施工人员、研究人员及建筑加固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地球物理学北戴河教学实习指导书》是在原电法教研室、磁法教研室教师们30多年从事教学实习的基础上,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在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经各位教师的辛勤劳动编著而成,它是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实习体系构建”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验室设备处资助完成的项目。
这本书使你接近了这个境界。《万有理论》是霍金所作的由七次演进组成的系列讲座,他介绍了我们所知的宇宙历史,也许比以往更清晰、更简洁。这些演讲不令闪耀着霍金智慧的光华,而且体现出他特有的机智。谈到花费了他十几年时间的黑洞研究时,他说道:“这似乎有点像在煤窖里寻找黑猫。” 霍金从人类关于宇宙的构想的历史谈起,从亚里士多德之判定地球是圆的,到2000多年后哈勃之发现宇宙在膨胀,包括宇宙起源的理论(如大爆炸)以及黑洞和时空的本质。末尾,他摆出了现代物理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将所有的局部理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万有理论”的问题。他声称,“如果我们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它就会是人类理性的最终胜利”。
在自然科学中,地理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学科,它囊括了我们脚下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表面、覆盖地球的大气层,还有遥远的宇宙。此外还包括地震、火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以及每天的天气等我们身边常见的现象。 这本书就是面向这样的朋友,总结了一些需要了解的地理相关知识。尤其是认为地理很无聊的朋友,请要阅读这本书,它可以向你展示动人的、有活力的地理学散发的魅力。
为了及时总结“资源与灾害探查”湖南省高校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柳建新教授组织团队中部分从事电(磁)法和深部地球物理研究的骨干人员,撰写了《地球物理计算中的迭代解法及应用》《直流激电反演成像理论与方法应用》《大地电磁贝叶斯反演方法与理论》《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有限元正演》《便携式近地表频率域电磁法仪器及其信号检测》《东昆仑成矿带典型矿床电(磁)响应特征及成矿模式识别》《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面隆升机制的地震学问题》和《青藏高原岩石圈力学强度与深部结构特征》8本专著,集中反映团队新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 本书的取材大多出自科研与教学实践,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自包容性,同时也兼顾实际应用中的各类技术问题。 本书可作为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科研和
本书为中国水旱灾害系列专著的全国卷,它以灾害为主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科学、全面地分析了我国水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发生规律、发展趋势,并在总结我国以往防灾减灾经验和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防治水旱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本书分为五篇十七章,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水旱灾害的自然环境,历史水旱灾害及其防治,洪水灾害,洪灾成因,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防洪减灾对策,涝渍灾害,涝渍治理,农业干旱灾害,牧区干旱灾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城市干旱缺水,干旱灾害形成条件,干旱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防旱减灾对策以及防治水旱灾害的基本对策与展望等。 本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与防洪抗旱有关的水利、农业、林业、城建、电力、交通、环境、气象、民政、计划、财政等部门的中高级专业科技工作者、
本书阐述了常规资料数字处理流程、数字滤波、反褶积、动校正与静校正、速度分析、水平叠加原理、地震反射资料的偏移处理等涉及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基本方法,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发展趋势也做了简单介绍。 本书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村镇建筑工程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二:《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与工程防治技术研发》的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以村镇区域为对象,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示,揭示了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的类型、识别方法、防治措施、预测预报手段以及村镇选址建设的基本规则。 本书可作为山区村镇政府、居民和相关技术人员普及地质灾害知识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灾害管理、村镇规划等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21世纪,地球系统科学将以全球性、统一性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时空尺度,研究地球的整体行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构建,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有效地防止和控制可能突发的灾害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害,更有利于人类与地球的和谐发展。 全书共13章。第1章至第4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和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地球系统科学的特征与趋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第5章至第10章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第11章至第12章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学科分支和地球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第13章对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数字地球做了概要介绍。 本书主要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文、理、工、商、政、法、农、医各专业(包括地球科学类)的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以满足社会各方面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本书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系列研究课题之一,其主旨是对河流健康生命及其价值和权利进行系统分析,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河流伦理”体系。内容包括河流伦理的基本内涵、河流的价值、将道德共同体扩大到河流的必要性、河流的生存与健康权利、建构河流伦理应确立的原则,以及人对河流的责任与义务等,并对河流政策中的价值观与伦理观、河流评价机制中的伦理尺度以及河流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意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可作为理论工作者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水务工作者的一般读物,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的基本目的是使读者了解数字化地震台站维护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数据采集基本原理,掌握相关设备的原理、使用、维护、操作等技能,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基本内容包括:数字化基础知识、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通信传输、地震台站集成技术等。
本书选择了易为人们理解的指标体系,采用了数字地图和高分辨遥感数据等先进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从而使该方法很容易为决策者所理解和接受。联合国环境署和联合国人民规划署(前联合国人居中)将以洞庭湖研究案例为基础,对上述方法加以完善,并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加以运用。这本书提出的方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类似情形的国家、特别是亚洲的国家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本教材是在陶世龙、万天丰等编著的《地球科学概论》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基本框架仍保留了原教材的体系,是按照地球是一个系统、是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各圈层在不断地演化与相互作用的观点,结合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概略地介绍了关于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强调了人类应该谋求与地球和谐、协调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地球科学的新进展,在修订过程中,对*版的部分章节进行了调整、增删和修订;另外,将经过多年实践和修订的实习指导书也一并附在教材之后。 本书既可供普通高等学校各专业(包括地球科学类)作为基础课教材使用,也可满足社会各方面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面积64.3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约占总面积的71%。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区中,黄土沟壑区面积约25.74万km2(其中丘陵沟壑区面积21.18万km2,高塬沟壑区面积3.56万km2),约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57%。 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00年,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达到了18.03万km2,其中修建基本农田9700万亩,造林13315万亩,人工种草4035万亩,修建骨干工程1390座,修建淤地坝11.2万座。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下垫面条件的变化,改变了该区域水循环机理,从而改变了区域产流特性。 本书以治黄重点项目“黄土高原典型支流小理河流域产流特性变化研究”为基础,初步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1950年以来产流变化的特性。 本书可作为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黄土高原治土治水工作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重点从三维空间数据与可视建模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共9章。第1章介绍了三维空间数据与可视化建模研究发展现状;第2章主要从2D空间、地表3D空间和地下3D空间三个方面讨论了三维空间数据的获取方法;第3章至第7章从数字地形建模与更新,3D地理空间建模,3D地质空间建模,地上下真3D空间集成建模,以及3D空间建模有关算法等方面介绍了*的研究成果;第8章介绍了空间数据质量模型;第9章介绍了作者研究小组开发的实验系统与应用实例,以及国内外主要的3D建模工具与典型系统。 本书既可作为GIS、计算机、科学可视化、三维建模等专业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的公共教材,也可作为我国从事三维数据获取与可视建模研究人员的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