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地球》讲述了解决全球气候变迁问题的前端科技技术,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环保方向。 几十年来,科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敲着警钟。随着洪水、风暴和温度等各种气候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减少、利用、再利用 的努力已经不够了,地球现在已经过了安全临界点。在《黑客地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 科斯蒂根带领读者了解了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和其他有远见者为解决与全球变暖相关的问题而开发的地球工程项目的前沿技术。 从悬挂在地球上空的巨大遮阳伞,保护我们免受无情太阳的伤害,到射向云层的激光,唤出急需的雨水。这些未来主义者,远见卓识,想通过改变地球来拯救人类,《黑客地球》为读者提供了他们对未来的新视野。
吕纯波、郭龙珠、郭彦文编著的《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研究和推广的重要意义,寒地水稻控制灌溉分区;论述了寒地水稻控制灌溉条件下的生理机理、需水规律;分析了节水增产抗逆效果;讨论了控制灌溉水分调控机理;提出了适合寒地特点的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及其配套技术措施。全书内容体系注重系统化和模块化、知识性和前沿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寒地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应用》可供从事节水灌溉研究、推广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作者张楠、尚永立、江红、郭海)介绍了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情况,分析了长江上游的水文气象特征,以及长江上游主要大型水利工程对水文特征的影响,通过改进分布式水文模型、生态调度模型构建了长江下游水文循环模型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模型,后从长江上游水库群不同蓄水时间、降雨量变化方案下三峡水库来水量,下泄水量,以及*产卵期、四大家鱼产卵期水文过程变化情况,描述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 《长江上游水利工程对中下游生态水文的影响》可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文模型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学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水文模拟、水资源规划与调度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针对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书结合中国的特点,系统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基础以及热红外信息探测、信息模型、定量反演和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科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应用成果,包括热红外遥感在我国的攀登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G2000077900)中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 全书共9章,其中第1至4章为热红外遥感基础、仪器、模型和信息定量反演的理论和方法;第5至9章为热红外遥感在中国的应用,分别总结了热红外遥感在农田蒸散的定量遥感监测,土壤水分与干旱的遥感监测,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遥感监测,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本书读者对象:从事遥感科技研究、遥感项目规划管理、遥感应用,以及数字城市和数字工程建设的科技和管理人员,高校遥感和GIS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
水文年鉴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水作息资源,是按流域与水系统一编排卷册,并按统一的要求和规格,采用科学的图表形式,逐年汇编刊印的水文资料;全部册卷构成一个整体,统一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以下简称水文年鉴)。为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更加充分、有效发挥水文资料在防灾减灾、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水利部决定自2007年起全面恢复水文年鉴汇编刊印。为满足水文年鉴汇编刊印的需要,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 1—2002)的要求,对水利电部1988年颁布的《水文年鉴印规范》(SD 244—87)进行修订,并更名为《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 《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共5章26节124条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水文年鉴的内容; ——水文年鉴汇编及质量验收要求; ——水文年鉴刊印要求; ——水
本书论述了地学信息图谱的科学内涵、主要类型,并结合实例揭示出如何在大型空间数据库支持下开展地学信息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本书包括地学信息图谱、水文图谱、城镇图谱、景观图谱及彩色图版等内容,是广大地学科学工作人员的研究参考资料。
《流域城市化与洪涝风险》针对当前流域城市化快速发展而使得洪涝灾害风险日趋加大的问题,在对国内外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城市化对流域下垫面土地利用/地表覆盖变化以及河流水系的影响,探讨了流域城市化的水文效应以及洪涝孕灾环境的变化,揭示了长三角地区洪涝灾害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其次开展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洪水模拟与预警分析,探讨了平原区洪涝淹没模拟计算以及流域洪水风险图系统的制作方法;再次,采用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针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下流域洪涝灾害系统的基本特性,结合孕灾环境、致灾因子以及承灾体特征,构建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化对流域洪涝灾害风险的影响,揭示了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元素丰度和分布、地球化学热力学、地球化学动力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放射成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示踪、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和地壳上地幔化学演化等章节。本书力求系统、定量、简明的介绍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不过多描述各种地质作用地球化学现象,力求围绕学科中基本、有发展前景的分支学科展开。本书在1994年第1版基础上,根据十余年来学科发展状况和21世纪学科动态对内容作了较大的更新和增删。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质学等地球科学专业和临近的地理、环境、土壤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亦可供有关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为了从惨痛的地震灾害中较为系统地了解地震破坏的规律和总结经验教训,世界各国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普遍重视和加强了对破坏性地震震害的考察和总结。以抗震救灾工作中所积累的震害资料为基础,同济大学科技处组织学校多学科的震害考察工作,由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等,派遣师生分批赴地震灾区进行了灾害实地考察。本书是同济大学师生在抗震救灾工作和震害考察中所积累的部分震害资料的初步总结,以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和亲自拍摄的照片,从不同侧面反映震害的严重性,并从各自的专业出发提出自己的思考。
《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究及应用》全面阐述了目前流域开发背景下,复杂流域水循环及水质模拟、水利工程影响评价及调度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多闸坝调控河流水文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体系、量化方法和应用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部分是系统提出了闸坝水文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体系;第二部分是以淮河流域为例,详细研究了闸坝群调控对流域径流演变、水质过程及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以北京市温榆河流域为例,探讨了闸坝群水量水质联合优化调度方法和应用。《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究及应用》提出的闸坝调控河流水文环境效应量化方法及应用,对正确认识流域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河流污染治理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持和参考。 《多闸坝流域水文环境效应研
EasyDHM(Easy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雷晓辉等人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包括水循环过程模拟核心模型、参数自动识别模型,以及相关的模型数据前处理、结果分析工具等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系统平台,具有功能完整、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嵌入方便等特点,可以满足资源评价、洪水预报和流域水资源调配等实际水管理业务的需要。 全书由13章构成,共分为五部分。部分包括第l~2章,对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基于EasyDHM模型的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体系。第二部分包括第3~7章,介绍了EasyDHM模型的理论方法及相关的几个关键技术,包括基于DEM的水文分析、子流域划分、气象数据时空展布、参数识别和实时洪水预报等。第三部分包括第8~11章,介绍了EasyDHM模型在汉江流域、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固体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问题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21世纪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并将其归结为四大类主题进行阐述:“起源”——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源,地球的早期历史,生命起源;“内部地球”——地球内部的运行与地表的现状,包括地球的物质特性及其对地球过程的基础作用;“宜居星球”——气候与气候变化,地球—生命相互作用;“灾害与资源”——地震、火山,以及与地球内、地球上的水和其他流体相关的现代环境问题。 本书对科学问题的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以及研究生阅读。
《地震形成机理及预测方法探索》内容是关于地震与火山的孕育机制和预报方法的探讨,属于理论探讨的范畴。书中假设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深处的巨大裂缝与变形岩石体的弹性回跳的组合,列举了关于地层深处存在巨大裂缝假设的各种依据,探讨了地震与火山的内在关系,得到了地震与火山喷发的能量具有相同的来源的结论,仔细描述了地震与火山的孕育生成机制。在用地震孕育生成的原理解释地震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同时,总结出基于巨大裂缝假设进行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发生时间预测的方法。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地震后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本书综合反映了地震后一年内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内容包括汶川8.0级主震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地表破裂带和发震构造、地壳形变和重力场变化、区域地震活动背景、余震序列特征、地震前兆以及成因机理等方面。 本书可供地震学、地震构造、地壳形变和地震预测等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了黑色岩层风化过程热力学分析成果;利用“平衡态热力学理论”,对黑色岩层矿物的稳定性以及黑色岩层风化后所产生的酸性介质条件下岩石中各矿物的稳定性和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生成产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地下水运动特征与岩石化学风化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水一岩相互作用的界面过程;同时,还分析了黑色岩层风化程度与其相应物理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本书始终围绕黑色岩层的风化过程中水一岩相互作用的化学过程展开热力学分析,并用热力学分析结果指导工程实践。 本书可供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