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主要关注过去 46 亿年来地球气候演化的自然过程,了解这些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目前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当洞悉了古老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气候变化 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自然气候强迫的结果。 本书以各种自然现象的时间尺度为线索来组织成篇。 章 概述了 地球现在和过去气候的物理机制。 一章,即第十一章总结了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个人和群体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着眼于过去数十亿年间太阳辐射强度的演化,尽管其增加了 40%,但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却一直调节着气候,将其控制在适宜生命生存的范围内。 第三章聚焦极为缓慢的板块构造过程。在过去数亿年间,大陆漂移控制着太阳能转化为热量的效率,板块构造过程影响着洋流,山脉的形成影响着大气成分的变化,进而都可以影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沃斯特通过对20世纪美国南部大平原尘暴发生原因的探究和揭示,说明了尘暴是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并对现代美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省。他还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情况 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带来甚至 为严重的危机。 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及其反馈效应》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大气环流和海洋热状况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以及热带气旋活动对大尺度环流和气候的反馈效应。**部分阐述了热带太平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不同位相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影响的差异性,第二部分阐明了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对东亚-西北太平洋区域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反馈作用及其动力学和热力学机制。
金传达编著的《细说二十四节气(插图珍藏本)》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含义,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天气气候、农业生产的关系以及二十四节气与干支、八卦、阴阳五行的关系,讲解了由二十四节气延伸出的七十二候、社日、入梅和出梅、一二伏、数九、节气谚语和民俗知识。重点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叙述了各节气天文、气候、农事、谚语,并介绍了这些节气的渊源、传说、民俗风情、诗词、趣闻,以及顺时保健养生常识。书稿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便于人们全方位了解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知识。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7卷,收录1964 1965年的竺可桢日记。 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召见李四光、竺可桢和钱学森,咨询科技,论天说地。半年之后,召开了以亚非拉朋友为主体的 北京科学讨论会 。不久,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突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地位。正是在这两年中,原子弹首爆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天,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结晶在上海落地。共和国历史上的这两个大事件,见证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和能力,也成为泱泱中华屹立于
本书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目前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的大证科目之一。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的领悟与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与船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船上顶岗实习后,完全能够胜任海船高级驾驶员岗位的工作。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因素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撰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全书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信息,可为各级政府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科研与技术交流需要,提升气候变化业务服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等提供基础信息。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0卷,收录1970 1971年的竺可桢日记。 关于 文革 时期竺可桢日记的总体情况,请参见《竺可桢全集》第18卷的 第18卷说明 。 毛泽东试图通过中共 九大 部署 斗批改 而尽快从 大乱 走向 大治 。1970和1971两年中,竺可桢在政治安全方面,除了一度因小女儿在清查 五一六 运动中涉险而劳神不安之外,总的说来是比较平静的。 在 斗批改 的进程中,科学界中有 三科 (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和中科院)合并之举措,成立了中科院党的核心小组和新的院革委会。由大批判开路,一 破 再 破 ,却始终是 立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6卷,收录1961 1963年的竺可桢日记。 这三年,就大势而言,在共和国历史上属于较好发展的时期。为了解决 大跃进 带来的问题,毛泽东在1961年初说要让本年成为一个 调查年 实事求是年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随之,科学界有 十四条 和 七十二条 之制定,有广州会议之召开,明确了科研机构的基本任务是 出成果、出人才 。 这种历史大背景,为年逾七十的竺可桢提供了较为宽阔的施展舞台。 为了响应党所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 ,竺可桢自发地写了一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3卷,收录1953 1954年的竺可桢日记。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迎来了经济建设的高潮。中国科学院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需求、困难和压力。1953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由张稼夫出任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加强院领导班子;派出代表团访问苏联,了解苏联科学院的组织管理经验;随后检查各研究所的工作情况,召开所长会议,筹划未来的发展。1954年3月,中央批准科学院党组的报告并作出批示,由此启动了体制和政策上的重大调整。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不再列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2卷,收录1950 1952年的竺可桢日记。 中国科学院建立之初,百端待举,而当务之急是调整和重组科研机构,重点又在自然科学诸研究所。竺可桢是当时唯一在岗负责自然科学方面的副院长,又身兼院计划局局长,因此成为院领导层中承担院务最重者。他与钱三强(副局长)紧密配合,主持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院内外各学科专家的意见,经数月筹划,终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目标,为中科院后来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竺可桢是开国时的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当选全国科普协会副主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8卷,收录1966 1967年的竺可桢日记。 自1966年起,中国陷入十年 文革 内乱,竺可桢的最后八年是在这乱世中度过和结束的。 文革 中的竺可桢,幸被最高领导层圈入 保护 对象,成为表示知识分子政策尚存开明的标识性人物,因此没有遭遇到同时代大多数老科学家所无法躲避的屈辱和苦难。但即使如此,在政治乱局中他依然是时时有惊,步步有险。他也始终把自己置于 斗批改 对象的位置,有随时受冲击的心理准备。在汹涛恶浪环绕之中,理性的光辉依然照耀着竺可桢的学术研究。这位80岁上下的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21卷,收录1972 1974年的竺可桢日记。1974年日记止于2月6日。 中国这段时间的政治日志,大致是以 批林整风 为开场,中间开过中共 十大 ,而以 批林批孔 之发动为末页。其间周恩来主导的纠左治乱见到成效,批判极左思潮,局部落实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关注科学教育界的基础理论工作,恢复学术刊物的出版,启动开放对外科学交流,等等,竺可桢终于获得了略显宽松的活动空间。 1972年,竺可桢倾力修改学术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年底,该文在新复刊的《考古学报》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