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核心动力机制,从基本方程组出发,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气候系统中的多种大气-海洋耦合现象。内容涉及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跨热带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主要异常模态、热带与热带外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通过大量插图和通俗浅显的叙述,辅以经典文献中的关键方程,本书旨在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对大气-海洋耦合动力学研究前沿的了解需求。书籍的编排参考了作者25余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既能够作为教材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大气科学、海洋动力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参考资料。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全球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以气候变化驱动的人地关系演变为切入点,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框架,在重建过去2000年社会经济各子系统代用指标序列的基础上,量化分析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变化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若干重要过程与机制,深入探讨了历史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问题。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本书以“星球健康”为核心理念,系统阐释了人类健康与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与互馈。全书11章,从概念溯源出发,逐层探讨了传染病和慢性病负担、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资源开采与全球贸易足迹、食物系统与营养安全、多圈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及城市化挑战,并展望了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未来。编者综合最新研究与案例,交叉运用公共卫生、生态学、地球科学、经济学与政策分析,揭示环境压力、社会经济驱动力与健康风险的复杂网络,提出以系统思维、跨学科合作和协同治理推动人类与地球共生共荣的行动路径,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提供科学基础与实践指南。书中配以丰富的图表与思考题,既可作理论读本,亦便于教学与研讨。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主要讲述了旋转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共分为7章,介绍了如何将数学、物理学、流体力学和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灵活地运用于研究大气运动特征的基本方法,阐明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性质和机理。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内容简洁明了,强调物理概念,简化数学推导,理论联系实际。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在各章后都充实了一定的思考题和习题,目的是培养读者学以致用的能力。 《气象预报预测系列教材:动力气象学》主要为预报预测业务人员以及大气科学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由伯鑫所著的《CALPUFF模型技术方法与应用(附光盘)》一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 外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 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2015年12月,195个国家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巴黎协定》,在气候公约原则基础上,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框架,提出了更具雄心的温升控制目标,全球到本世纪下半叶要实现净零排放,成为继《京都议定书》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又一新的起点和里程碑。巴黎大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机制、进程留待2016年以后谈判解决。
本书首先综述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背景、降尺度分析方法和应用、利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动力将尺度构建高分辨率气候情景的进程等,然后阐述如何利用区域气候模拟系统PRECIS构建中国区域的高分辨率(水平格点距50km)气候情景。在进行中国区域气候情景分析时,首席应用气候基准(1961-1990)时段的气候观测数据从平均状态和*气候事件两方面验证PRECIS在中国区域的气候模拟能力,然后根据其模拟结果分析在SRESA2/B2/A1B三种情景下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平均状态和*气候事件的变化。本书是系统地总结如何构建中国高分辨率气候情景、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如何变化的学术专著,为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及相关工作提供中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科学基础。
《河谷型城市气候效应:格局、过程、机制与调控》是一部系统介绍河谷型城市气候效应的学术专著,从格局、过程、机制、调控四个维度开展河谷型城市气候效应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气候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河谷型城市的地理环境特征,河谷型城市气候效应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城市尺度、街区尺度、建筑物尺度下的城市非均匀下垫面热场、湿度场、热环境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变过程,河谷型城市典型下垫面的辐射平衡、能量平衡、地-气能量交换过程及城市气候效应的驱动机制,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气候效应的关联机制,河谷型城市气候效应的趋势预测和调控策略。
《藏东南水分循环结构与云降水特征综合考察研究》基于藏东南地区水分循环结构和气候变化特征剖析,阐述了藏东南水汽输送关键区云降水过程综合观测试验设计思路及计划实施的新进展,揭示了藏东南地区水分循环结构及云降水物理特征,并分析了藏东南关键区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过程及其河谷地区地-气水热交换特征,描述了藏东南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冻融状态等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特征,预估了在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藏东南地区气候变化未来趋势。此外,为推进川藏铁路沿线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应用技术发展,给出了数值预报敏感区追踪技术、雷达资料同化及模式参数优化方案等新技术。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IAM)是气候经济学前沿研究领域。IAM 通过整合经济系统和气候系统,实现在同一平台下直接比较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和收益。本书在全面介绍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关键问题、典型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基础上,聚焦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CEEP-BIT)自主设计研发的中国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China’s climate change 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C3IAM),系统描述其方法论和总体框架,逐一剖析各组成模块的基本架构、核心方程以及典型应用示例,并对 C3IAM 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方式和社会经济数据的处理进行专门说明。作为 C3IAM 模型的典型应用,研究提出全球气候变化减缓策略与途径。
本书基于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011年以来的气象站建设、监测数据分析、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工作,结合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个大型水电站的气象预报服务经验,概括和归纳了近10年中国金沙江下游工程从勘测、筹备、施工到运行各个阶段气象要素的影响和工程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在开展水电气象服务中取得的一些经验、成果及对水电气象的思考。 本书可供从事应用气象、气候服务和可行性论证业务、科研和管理的人员参考,对水文气象及相关领域的业务、科研及管理人员,大型水电站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施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羌塘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项目(41765011)和西藏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XZ202001ZY0023N)的主要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基于地面气象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揭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羌塘自然保护区大气圈(日照、气温、降水、气候事件等)、冰冻圈(冰川、积雪、冻土)和陆表生态(地面温度、湖泊、植被、生态气候)等变化的科学事实,并利用全球气候模式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为政府制定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政策提供基础性科技支撑。本书可供气象、农牧、林草、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从事气候和气候变化相关学科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政府部门决策时参阅。
本书从不同角度深入介绍了热带气象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纬向对称和非对称的热带大气平均环流、热带季节内振荡、热致环流、季风、热带辐合带、海陆风环流、热带波动和热带低压、热带气旋、热带云团、热带飑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等不同尺度的热带大气运动过程和天气系统;以及涉及的热带非绝热位涡分布及其作用、边界层过程、辐射强迫过程、干/湿静力稳定度、不同尺度间相互作用等基础理论。全书内容全面、概念清晰、可读性强。可作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海洋、航空、航海等相关专业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对地球大气的结构特征和温、压、湿、风等主要气象要素进行概述和分析,引出高空大气探测的特殊方法,指出其测量参数的性能指标要求。主要讨论基于L波段跟踪雷达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两种探空测风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并阐述不同高度层风的计算和处理方法;在描述探空仪构成的基础上,给出高空大气探测中温、压、湿气象要素的探测方法及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同时,为兼顾高空大气探测专业的应用,本书阐述场磨式高空电场仪、电化学池臭氧探空仪、冷凝式露点温度探空仪等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对下投式探空和民航商用飞机AMDAR等探测技术也进行了讨论;简述地基高空大气探测中的基于主动遥感技术的风廓线雷达、基于被动遥感技术的微波辐射计以及地基和空基GPS气象学的工作原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