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气象、天气和气候三篇,内容包括大气结构、辐射、大气运动、大气降水、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气候形成因子、气候分类与区划、气候变化以及5个实习。本书结合国内外现代大气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采用了较多的图表、公式和权威数据来详细阐明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方法,略去了繁琐的公式推导,突出基本定理、基本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描述了当前最引人注目的天气、气候现象。
本书以气象数据处理等相关问题的分析过程为引导,以Python作为实现工具,介绍了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及绘图相关的基本编程技术。全书详细介绍了程序设计概述、Python的发展历程和前景、Python的安装步骤、变量和数据类型、顺序结构的设计、选择结构的设计、循环结构的设计、函数与数组、文件、绘图基础等。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著者 吕克利、徐银梓、谈哲敏。 《动力气象学(大气科学专业系列教材)》是作者 在动力气象学多年教学基础上编写的,同时包含了作 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全书共分十三章,前八章是动力 气象学的基础部分,适合于气象院校本科生教学,后 五章反映了动力气象学较为近代的部分研究内容,可 作为本科生的教学补充材料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材料 。本书也可供气象科技工作者阅读。
本书围绕气候变化主题,分为“我们应该作出改变吗”“我们能否改变”“我们会改变吗”三大部分,用轻松的笔调谈论如“我们要凉凉吗”“我们都能活在水下吗”“这鬼天气到底咋回事”“世界何日完结”“汽车真的糟透了吗”“我还能去度假吗”“我应该吃素吗”等话题,旨在启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作者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气候危机、生存和日常生活等问题,并从个人角度探讨了为了解决气候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 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 ,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完成的。 本书根据天气学和动力学原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国天气过程和天气系 统为主要对象,将天气动力学基本原理、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中国天气过 程三方面的内容地进行结合。内容全面,物理概念清晰,深入浅出,循 序渐进。本书经中国气象局高等学校气象类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审查,确认为 大学本科通用教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海洋 、水文、航空等部门教学、科研和业务人员的参考书。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本书作者尝试沿着历史轴线,阐述8万年间气候变化跟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剧烈变化的气候中,人类为了生存战斗至今,很多以往看似无关紧要的历史转折点,在了解了当时的气候状况之后变得无比关键。作者通过古气候学的研究发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赫梯文明的衰落、埃及古王国的萧条,以及东方世界从殷商到周朝的 替,都与当时出现了异常的气候相关。在这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文明通史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气候、文明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文明在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脆弱与坚韧。
沃斯特通过对20世纪美国南部大平原尘暴发生原因的探究和揭示,说明了尘暴是现代文化不可避免的产物,并对现代美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省。他还特别注意探讨这些情况 是否依然存在,以及它们是否有可能再次带来甚至 为严重的危机。 在这本书首版25年后,沃斯特又将尘暴与现行的政治、经济和生态问题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了大平原的现状以及一场“新尘暴”的威胁。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高空观测作为气候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监测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气球探空系统是气象行业高空大气参数基本探测手段,用于高空大气背景情况的基本描述,是当前全球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基础和基准手段,是截至目前高空大气为的观测手段。全书由 气球技术 定位技术 传感器技术 探空综合比对和验证试验 测量误差分析 数据质量控制 高空气象探测产品 未来发展 等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气球探测技术的各个方面结了国内外气球探测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发展尤其是我国气球探测发行了展望。本书可供广大气象观测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和有关科研、业务人员参考。
本书围绕江苏沿海地区,运用长时段视角与学科交叉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揭示10世纪以来江苏海岸百年尺度上气候变化适应实践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主要通过梳理历史海堤、海岸开发及历史潮灾的相互关系,并比较不同岸段对海岸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揭示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背景下江苏海岸历史适应格局的差异化过程及发展机制。本书有助于揭示江苏海岸历史适应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深化对中国沿海低地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变的理解,为探索沿海可持续适应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适应格局提供了区域研究案例。
唐 伊德是一位美国技术哲学家。他继承并反思 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开辟的先验现象学方法,开 创了后现象学的反思路径,这一路径在世界范围内得 到了赞誉。后现象学已然成为应用现象学领域中的黑 马。杨庆峰编的这本《翱翔的信天翁--唐 伊德技术 现象学研究》以美国式的比喻 信天翁 为起点,来 展开他的研究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的内 在逻辑,并从图像体验、物的意向性等角度反思其理 论的内在缺陷,试图从技术体验角度克服上述缺陷。
.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气候变化改变了传统水文循环过程,引起了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的重新调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使得水资源管理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水库作为实现水资源时空调蓄的重要工程措施,是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有力工具。然而,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基于水文序列一致性假定的传统水库调度规则往往表现不佳,因此,气候变化影响下水库适应性调度已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一项科技问题。 本书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地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水库适应性调度研究方法,系统地解答了 何时进行水库适应性调度 与 如何开展水库适应性调度 两大难题,以保障水资源在未来不确定的气候变化环境下能够安全高效利用。全书共5个章节,分别是绪论、气候变化影响下水库调度规则的失效预警分析方法、耦合多
本书较系统地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内外韧性城市的发展概念、理论方法、经验启发等。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自由空间光(FSO)通信系统具有微波通信和光纤通信的优点,但受大气环境(如恶劣天气、湍流等)的影响较为严重。本书结合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介绍了FSO通信系统的性能及改善方法,分析了云雾天气对斜程FSO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光束发散角、孔径平均效应对FSO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对部分相干光通信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并给出系统设计方法;详细分析了混合FSO/RF通信系统的性能。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各种复杂大气和环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本书可以作为电子信息、光电信息、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及通信工程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大气科学》回顾了国内外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发展历程,特别是中国科学家对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所做的贡献;深入、全面地论述了大气科学及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科学价值;系统分析了当前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特点、动向和趋势,提炼出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及相应的措施;阐述了有利于我国大气科学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提出了保障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
本书在科学总结典型城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提炼了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并对未来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叠加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的演变和可能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阐述。以此为基础,从应对城市气象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角度介绍了城市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体系,包括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査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等。进一步从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性措施的角度,介绍了靠前外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城市气象灾害巨灾保险等应对方案,并提供了多个城市的气象灾害应对案例。 本书立足上海,借鉴参考靠前外其他大城市的优选做法,数据翔实可靠,结论具体明确,具有较好参考应用价值,可为、企业和公众对城市气象灾害演变和可能的影响提供参考。本书是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及相关技术人员了
人工影响天气是人类在了解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开发相应的技术,进而介入自然发展与演变的有力例证之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介入是 有限的 ,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尽管如此,介入的效果如何?可以依据此类方法继续介入吗?如何改进已有的介入方法?这些依然是人们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因此,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是人们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加高效地服务于此项工作,《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主要从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趋势、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研究进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统计评估方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物理评估方法、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模式评估方法、人工消雹效果评估、人工增加降水效果评估,以及人工消雾效果评估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工作。
%26nbsp;%26nbsp;本书是在原《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经总结十余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读者意见并吸收了近年来近期新研究成果和考虑到业务发展方向,对原书进行了充实和提高而
本研究首先探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现场实测和大量案例的数值模拟,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地下空间覆土深度和地下空间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进而为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以改善城市微气候提供建议和指导。本研究明确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系统量化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完善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影响城市环境的理论研究,对于地下空间学科的理论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