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本书在详细阐述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原理和测量过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它在大气气溶胶形貌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尤其对基于能量色散X射线谱仪的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的定量化过程,在测量特殊天气状况(沙尘、灰霾)和不同地域(如城市、地铁站、地下商场、南北极、亚洲海岛等)大气颗粒物成分,以及它们与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等联用情况下的优势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图文并茂,对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物分析和源解析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 气候的影响、 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引起气候变化的 CO2排放是全球性公共品,与其他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不一样,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具有交叉边界、多层次和多部门性、益损差异性、长期挑战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当前气候治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这就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研究》聚焦当前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从科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和论述。**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排放配额问题;第二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资金问题;第三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政策措施;第四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政治问题;*终第五篇聚焦中国气候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研究》的内容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了解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本标准代替GB/T 19201--20034热带气旋等级》。修订时参考了蒲福风力等级表。 本标准与GB/T 19201--2003相比增加了强台风、超强台风2个等级。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传海、高拴柱、许映龙、卢山、张守峰、刘震坤、顾华、张玲、姚学祥、薛建军。 本标准于2003年6月首次发布。
本书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实景图片以及手绘防御指示图片、图表和漫画等,详细介绍了台风、暴雨与洪涝、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与霜冻、雾、霾、道路结冰等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发生条件、分布特征、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等。全书正文共十四章,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以附录形式附上,便于领导干部查阅。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增强领导干部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和认知,让领导干部能在灾害来临时做到精准决策、沉着应对,有效减少伤亡和损失。
为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队伍的技术水平和从业能力,正确掌握行业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及各行业建设项目的环评技术,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编写了这套环境影响评价系列丛书,谭民强主编的《农林水利类环境影响评价》是该套书中的一册,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参考。 《农林水利类环境影响评价》共有两篇,介绍了农林牧渔业、水利水电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政策与标准,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主要环境要素评价、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实用方法及环境影响评价应关注的问题,并结合书中的内容提供了相关的案例。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GPS气象学的形成以及国内外GPS气象学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及*发展。内容包括GPS原理及GPS测量的误差源,地基GPS遥感大气水汽的理论与方法,GPS监测水汽中的加权平均温度计算、GPS水汽反演的精度评定、GPS水汽产品序列的插补等基本问题,并以日本关东平原、我国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为例,详细介绍了几个地基GPS观测网遥感水汽的试验、应用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具体展示了地基GPS数据解算及水汽反演的业务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实例。作为国内本论述地基GPS气象学的学术专著,本书总结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近15年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动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推进我国地基GPS气象学的理论研究及业务应用。 本书可作为大气科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科书或大学高年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参考书,也可供气象、测量(测绘)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 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 定量和痕量分析。《BR》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关于沙尘暴监测研究进展概述,我国受沙尘暴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库研建,沙尘暴遥感监测技术研究,沙尘暴预测预报,沙尘暴监测网络系统和业务运行系统,应用与分析等。本书充分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内容丰富,图、表、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的出版不仅为沙尘监测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进一步丰富、完善和提高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本书适于与沙尘暴相关的管理人员,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以及关注沙尘暴监测的人群参考使用。
本书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全面介绍多哈会议以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效与面临的挑战,紧紧围绕低碳城镇化这一国内热点问题展开论述,并配以大量的城市案例分析,力图为读者全景式地展示有关走低碳城镇化道路、打造低碳韧性城市的*进展和发展方向,是一本集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外交与谈判、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以及气候变化经济学分析于一体的综台性读物。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仅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设施、人民健康和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了解沙尘暴形成与发展变化的机制是国土沙漠化治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准确地进行沙尘暴的预报和预警是我国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 沙尘气溶胶从干旱、半干旱区释放到大气之中,经传输和沉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沙尘暴过程。全球大气沙尘气溶胶约占大气颗粒物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源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和包括中国北方沙漠在内的亚洲沙漠和沙地,以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沙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和蒙古国沙漠的亚洲沙尘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组分,每年约向大气中注入800 Tg的沙尘粒子。国际上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亚洲沙尘控制着北半球中纬度大气、黄土、深海沉积物中
????本书涵盖短期、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中大气变量物理分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大气变量物理分解完善和扩展了先前人们对大气定常波,如大气活动中心、季风气候槽、大气涛动的认识;揭示了用大气传播型低频振荡信号预测*端气候事件的思路;提出了中期一延伸期*端气象事件预报的扰动天气图方法。本书中有一个新突破,即五天至月的*端天气和异常气候是可以试验性预报的;一个新概念,认识气候及其变化是天气预报的基础;一个新原理,大气变量可以物理分解成日循环、年循环的气候分量和天气扰动分量;一个新方法.瞬变和低频扰动天气图是预报*端天气事件的有用工具。本书可供从事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人员阅读.也可供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人员参考。
《暴雨径流管理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以SWMM为例》系统介绍了暴雨径流管理模型SWMM的原理、发展历程和操作方法。以北京香山地区、亦庄地区和东升园小区为对象,详细阐述了SWMM模型构建、参数率定、水文分析计算等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暴雨径流管理模型理论及其应用——以SWMM为例》参阅并翻译了SWMM的用户手册,并加入了案例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价值和较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