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为更好地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化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满足国内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交流需要,更好地开展气候变化科学传播、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信息。
《气候与生命》作者贝尔格(1876-1950)是苏联的自然地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1940-1950年间担任苏联地理学会会长,他对土壤学、气候学、湖泊学和地理学史都有研究。 《气候与生命》是他的一本代表作,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历史时代和地质年代的气候变迁与黄土形成方面的观点,成一家之言。书中内容包括不久前的气候变暖; 历史时代的气候变化问题; 里海水位与北极航行条件, 论干燥的冰后期; 干燥冰后期以来的地貌变迁, 陆生生物的间断的、北方东西两种分布; 论北半球海洋动物区系的北方东西同种分布; 生物的两极同原分布与冰期等。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本书利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实景图片以及手绘防御指示图片、图表和漫画等,详细介绍了台风、暴雨与洪涝、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与霜冻、雾、霾、道路结冰等常见气象灾害的定义、发生条件、分布特征、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等。全书正文共十四章,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以附录形式附上,便于领导干部查阅。本书的出版希望能增强领导干部对气象灾害的了解和认知,让领导干部能在灾害来临时做到精准决策、沉着应对,有效减少伤亡和损失。
全球正在兴起加速低碳转型的热潮。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仍在持续,这场突发的疫情更深层次地触发了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思考。疫情下,各国一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稳就业、保生产的抗击疫情工作当中,尽量将疫情对生产和生活的冲击与破坏降到;另一方面也都努力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部署经济的绿色复苏,以更加积极的行动和雄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2015 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控制温升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并努力低于1.5℃的长期减排目标,并形成了 自下而上 的国家自主贡献(NDC) 目标和每5 年一次的全球集体盘点,以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框架,引领全球向低碳转型。《巴黎协定》要求各缔约方要在前一版NDC 目标基础上提交力度更强的NDC 更新目标,发挥NDC 目标的 棘轮 机制以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本书基于卫星最新观测到的全球CO2非均匀分布的事实,结合碳排放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参数化全球主要国家未来碳税、碳关税、碳交易等政策减排方案,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气候变化经济学理论方法、模型与技术体系,模拟碳排放和减碳对产业部门内部/部门之间、区域内部/区域之间的经济影响,揭示全球CO2非均匀动态分布、地表升温和社会经济系统动态耦合的互馈机制,为气候变化自然机理模拟提供经济学佐证,为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经济系统及其适应模拟模型集成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模型支撑,也为甄别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经济系统的传导机制与路径提供技术支持。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项目“气候变化对我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项目编号2010CB428400) 成果系列专著的综合篇。《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陆地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影响及适应对策》围绕陆地水文和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对策关键科学问题,选择对中国水资源安全有重要意义的东部季风区陆地水文时空分布和变化、南北方典型的水资源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分别从检测与预估、响应与归因、影响与后果、适应与对策4个层面开展了水循环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对策研究工作,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安全影响与适应对策的科研与应用成果。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2版)》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9年公布的《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大气科学新词和缩略词等(尤其是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对2097年第一版进行了订正与增补,使该书词汇扩展到3万余条。书中收集的词汇涉及大气科学各分支学科以及相关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学科领域。 《英汉汉英大气科学词汇(第2版)》可供大气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编译人员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本书以多角度偏振遥感技术探测大气气溶胶为出发点,从气溶胶多角度偏振遥感探测的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多角度偏振遥感探测气溶胶的关键问题,分析了不同地表偏振模型对反演气溶胶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角度偏振遥感反演气溶胶参数模型,特别是介绍了我国多角度偏振载荷(DPC)的*研究成果。本书对于相关领域学者研究大气气溶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气溶胶偏振遥感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球形和非球形气溶胶散射特性、偏振特性分析及实例?典型地表偏振模型、地表偏振贡献对气溶胶遥感反演影响的分析及实例?天基、机载、地基多角度偏振气溶胶参数反演方法、实例及应用?水云和卷云的多角度辐射特性、云参数反演方法与实例
.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不仅对全球和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交通、建筑设施、人民健康和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危害。了解沙尘暴形成与发展变化的机制是国土沙漠化治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准确地进行沙尘暴的预报和预警是我国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的需求。 沙尘气溶胶从干旱、半干旱区释放到大气之中,经传输和沉降形成了人们看到的沙尘暴过程。全球大气沙尘气溶胶约占大气颗粒物总量的一半以上,其源区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撒哈拉沙漠和包括中国北方沙漠在内的亚洲沙漠和沙地,以及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沙漠。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已经表明,主要起源于中国和蒙古国沙漠的亚洲沙尘是全球大气的重要组分,每年约向大气中注入800 Tg的沙尘粒子。国际上的许多研究也证明,亚洲沙尘控制着北半球中纬度大气、黄土、深海沉积物中
本书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寿波教授近半个世纪来,刻苦探索与辛勤劳动的结晶。该选集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极其丰富。对果树和茶树气象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微观项目,也有宏观课题。 黄寿波教授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亚热带果树气象气候及果业生产问题,重点在于经济作物柑橘。在下列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①从光能利用观点研究计算了柑橘的光合生产潜力与限制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柑橘果树光能利用率的途径;分析柑橘品质与生态因子及气候条件关系,提出改善品质的措施建议;②主持了浙江省多种柑橘类的气候生态与冻害区划,并在全省推广。提出了三级(县、省、全国),四类(冻害、气候、生态、生产)区划的目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及命名,对浙江省进行了四类区划实践,参与完成了全国主要果树的区划;③研究了板栗、杨梅、枇杷、石榴、香
本书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河口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项目以及国家相关课题基金为基础,以气候变化脆弱性为理论框架体系,重点关注河口城市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并以河口城市上海为例,分别从市域和典型区域两个层面开展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案例评价。全书共儿章,分别为:背景和意义,全球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全球典型河口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理论、方法与案例,气候变化脆弱性指标体系评述,上海气候变化的背景与事实,上海快速城市化进程对局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上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上海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价及信息系统构建,上海典型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分析与应对,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城市发展策略等。 本书旨在探索河口城市气候变化脆弱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希望通过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是近40年来长江流域长期水文气象预报(水文气候预测)业务工作和科研成就的系统总结。它是在长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的基础上,由水文与气象相结合和短、中、长期预报相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和应用技术。多年来,在长江流域防汛抗旱、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水库预报调度和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的中心内容有二:其一是阐述水文气候预测的基础理论,主要有气候系统理论、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的尺度和东亚季风等理论问题;其二是水文气候预测的应用技术,它包括长江流域水文气候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影响流域旱涝气候的物理因子分析和预报应用以及水文气候预测的主要方法等应用技术。同时还对国内外长期预报发展简况和长江流域水文气象预报的实践与认识进行了分析和总
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科学问题,在气候变化日趋严重的大背景下,开展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旱监测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对探明区域干旱成因机制及指导政府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遥感、气象等多种手段监测干旱的机制基础,改进了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并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宁夏为例,开展区域干旱时空演化特征实践研究。 《宁夏大学生态学丛书: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下两篇,共13章,基础理论篇主要包括干旱监测的机制、模型、方法与应用基础,实践应用篇主要包括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不同类型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空间变化特征和演化驱动机制。 《宁夏
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科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路径的变迁和学术生涯的沉浮,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记述了约300位地学家,分别见于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和海洋学等分册。其中,大气科学和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社社长、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在气象学与气象事业、地理学与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科研管理和诸多科学文化领域皆有杰出贡献。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