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对气候变化充满恐惧的时代。孩子们排着队上街抗议,成年人则在反思生养后代是否合乎道德。环保活动家警告我们,地球正在面临 屠杀、死亡和饥饿 ,媒体则反复告诫读者,对于人类的未来 要担忧,要非常担忧 。 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不像过去数十年间媒体、政客和气候活动家所极力告知我们的那样,是世界末日般的威胁。在人为煽动的巨大恐慌中,人们背离了科学的立场,在错误的应对之路上盲目前行。普通人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世界各国领导人则承诺实施耗资巨大的减排政策,但这些政策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还挤占了从温饱、医疗到教育等其他方面的紧迫投资,压缩了后发国家以廉价化石能源实现经济繁荣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公。 我们当然需要解决全球变暖,但气候变化并非事关人类未来的唯一
2024年2月7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竺可桢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竺可桢为我国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情怀和毕生倡导的 求是 精神,特汇编本纪念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年来各领域学者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发表的部分论文与评述,一方面向社会公众介绍《竺可桢全集》这套凝聚了竺可桢毕生心血的著述,探讨其作为珍贵历史资料所特有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从诸多角度展现对竺可桢学术思想、文化理念和科学贡献的回顾和研究,借以启迪后学并表达深切的怀念之情。
本书包含大气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结晶。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土、下两册.上册包括前七章,后六章为下册.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基本的运动规律;第六章应用摄动法建立了描写大气尺度运动的准地转运动方程组;第七章和第八章较全面地介绍大气波动及其传播理论;第九章介绍非线性波动理论;第十章介绍大气能量学;第十一章介绍稳定度理论;第十二章介绍地转适应理论;第十三章介绍近发展较快的低纬大气动力学. 本书阐述由浅入深、严谨系统;编排精细新颖,应用新的方法叙述大气动力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准地转、有效位能等;并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发展,如非线性波、波的传播理论等。为了便于教学,每章末并附有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考虑近十多年的研究进展,本书第二版中第九章、第十章、第
人类会根据天气来实现自己的设想,天气可以不加理睬,能够助攻,也会反噬。本书的作者劳伦 瑞德尼斯,以极富创意的图文写作和铜版照相凹版蚀刻技术,采样了与天气有关的探险故事、社会新闻、历史事件、民俗传说和科技应用,混编出几千年来人类与天气之间的张力纠葛。从靠近北极的岛屿到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从欧洲小冰河期的猎巫到越战时扭转局势的 造雨计划 ;从试图人为改变气候的地球工程到《老农历书》的天气预测公式 本书以无法归类的创造力,带我们在万花筒般的视野中,观察天气于恒常和异常之间的瞬息万变 至今,它们仍然以不确定性、可能性和复杂性,吸引和困惑着每一个人。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共分五篇,即:大气概论;大气物理基础,包括大气辐射、大气热力学、大气动力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云和降水物理学基础与大气电学;大气光学、GPS气象和大气声学,《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中的大气动力学部分相对比较精练,是从全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考虑而设这一章的。大气光学和大气声学部分在目前国内同类教科书中比较有特色,不但介绍了大气光、声的现象,还比较深入地讨论了大气光学和声散射的基本理论,便于读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GPS气象是近年来发展的比较新的领域。 《大气物理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点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大气科学系本科生编写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以及从事大气科学和大气
本书总结了作者在CALPUFF应用、模型开发、环评项目复核等多年经验,结合国内案例需求,论述了CALPUFF模型的基础数据预处理、气象场模拟、大气污染扩散模拟、数据后处理、绘图、动画制作等内容,探讨了CALPUFF在我国的标准化应用研究,介绍了CALPUFF在火电行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CALPUFF模型的基本操作讲解非常细致。CALPUFF主要模块的功能、命令介绍,均配有大量的案例操作。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大气物理等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环评行业人员的模型培训教材,还可供科研院所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
数字PCR以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微机电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单分子水平的核酸精确定量检测。数字PCR作为第三代PCR技术,是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与现代微机电、微纳制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典范。数字PCR的核心是将核酸样品平行划分为大规模单分子水平的微反应单元,然后对众多微反应单元内的靶序列进行扩增和光学检测,实现绝对定量和痕量分析。 本书重点介绍了数字PCR的原理和技术特征、仪器系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典型应用及最新科研进展。拓展介绍了一些实验细节、微流控工程知识。
边界层气象学是气象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关注与地球表面直接接触的大气层的状态和其中发生的各种过程。本书以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基本控制方程组为核心来组织素材。针对不同情形,通过方程推导,解释大气边界层中的各种现象和结果。
本书简要回顾并总结了国际、国内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和近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成就,并在依据国际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发展动向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家需求提出八个亟须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发生机理及其预测,大气环境灾害的发生机理与预报理论,东亚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响应、机理相应对,地球/气候系统数值慎型的发展,平流层过程与日地关系,青藏高原地-气辑合远程及真气候效应,西太平洋暖池海-气相133乍用及其天气气候效应,大气探测的新原理和前ìB技术.本书是同技±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前沿领域和重点万向的重要读本,也是科技管理部门重要的决策参考。
任超、吴恩融编著的《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是本全面详细介绍城市环境气候图的书,汇集了世界上*的都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信息,注重介绍其城市规划应用和工程项目的有益成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回顾了城市环境气候图近4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制作过程、信息录入、研究关注角度、相关气候规划政策和条例的制定;第二部分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气候图案例,通过介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着重探寻局地气候环境的评估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应用成果;第三部分探讨了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城市环境气候图——可持续城市规划辅助信息系统工具》适合职业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人员、地理学和气候学研究者及城市规划和管理决策者使用与参考。同时它也可供专业研究机
《陕甘宁青旱灾的社会应对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本书系统研究了清至民国时期,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北四省区旱灾的影响及其应对活动。清至民国时期陕甘宁青地区的旱灾应对活动,既是一场全民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本书的研究既呈现出当时的时代的特点,也给今天人们的防灾、减灾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对流层延迟改正模型在亚洲、中国或者中国局部地区的精度进行分析,并建立适合局部地区的对流层延迟精化模型;对不同映射函数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映射函数在高度角不断降低情况下的可靠性;验证不同获取地面气压(计算干延迟的气象元素)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获取局部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的方法;分析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的影响因素,建立局部湿延迟与大气水汽转换系数模型;列举了地基GNSS反演大气水汽的应用例子,并检验了其可靠性。
本书回顾并综述了国际上和我国近百年来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当前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大气科学和全球气候变化各个分支领域的发展动向、特征及今后的发展趋势、需要重点发展的研究领域及关键的科学问题。本书还就当前急需发展的计算和观测平台,以及人才方面应采取的重大措施做了分析,以促使我国从气象大国走向气象强国。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补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第1—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1——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从科学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学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地球主要组成圈层、大气组成、物理性质、空间结构、要素变化;大气运动各种过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种天气和气候现象、形形色色的云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气压和风、气团、气旋和锋面天气的形成;强对流、雷暴、龙卷风和飓风(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人工影响天气的各种途径、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方法、卫星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空气污染及其原因;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人类对 气候的影响、 变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气候和气候分类及大气中各种奇特的光学现象和形成的原理等。全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本书系统整理了绍兴建城以来近2500年的气候史料和气象记录,并利用史料气候记载和现有的研究成果重建了绍兴几千来温度、旱涝变化序列,研究绍兴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及各种*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与这种气候背景变化的联系。科学、全面的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绍兴自建城起25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对绍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历史气候资料的整理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书概述了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和先进经验,分析总结了成功和失败典型个案的经验及教训;设计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和联动机制;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的编制技术要领;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还提出了气象灾害防御最薄弱的基层单元防御气象灾害的机构组成和职责,明确了重点任务和行动计划,目的是以研究成果的应用促进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能力的提高。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性气候水文事件及其社会影响研究》在详细统计分析汉江上游历史气候灾害文献资料和现代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将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现代观测数据与汉江上游古洪木沉积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汉江上游*性气候水型事件的社会影响、变化机理与变化趋势。从环境变迁的视野,通过历史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的结合,对古代汉江上游*性气候水文事件进行研究。
引起气候变化的 CO2排放是全球性公共品,与其他全球性环境问题治理不一样,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具有交叉边界、多层次和多部门性、益损差异性、长期挑战和不确定性,造成了当前气候治理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这就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研究》聚焦当前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从科学的角度展开研究和论述。**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排放配额问题;第二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资金问题;第三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政策措施;第四篇聚焦气候治理中的政治问题;*终第五篇聚焦中国气候治理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研究》的内容有助于相关研究人员了解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为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本书还研究了CCS在乐观的能源情景中的作用,这些情景均旨在获得实质性减排成果。本书详尽地阐述了CCS在燃煤发电中的应用,估算了工业和燃料转换中二氧化碳捕集的潜力。后,本书对处理和运输大量二氧化碳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评估。 在CCS短期和长期发展路线图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公共和私人部门的实质性信息:用可持续的方式加快CCS示范和推广。 未来几十年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仍将是世界主要能源品种,如果不采取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将增加到难以接受的水平。减少化石燃料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将有可能改变这种趋势。其中,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CCS技术从大型稳定排放源中捕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到地层深处,以避免二氧化碳泄漏到大气中去。 2005年格伦依格斯峰会上,G8领
.
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之后,2010年底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达成《坎昆协议》,取得了更多具有实质意义的进展。由于《坎昆协议》在落实巴厘路线图的轨道上尚有许多未尽事宜,国际社会对下一步真正达成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气候协议充满困惑、争议与期待。2011年底,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在南非德班召开。德班会议能否实现众望所归的目标?各缔约方将如何权衡利益,协调国际气候制度与国内发展的矛盾,应对减排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作为负责任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对国际社会作出的自主减缓行动转换为国内目标,不讲条件,全力推进。不仅在减缓,而且在适应方面,中国的努力与绩效为世人所认同。 本书邀请了国内外长期从事气候科学评估、能源与气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