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最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救捞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共分五章:章绪论,主要论述项目、工程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工作内容、系统结构、流程分析;救捞及海洋工程的范围、研究内容及项目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项目管理的历史进程和现代项目管理特点。 第二章项目管理基础理论,重点阐述项目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主要从项目管理的合同与招投标、目标与范围、工期与进度、成本与质量、安全与风险、项目组织与协调、人力资源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项目活动科学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救助工程项目管理,仅就财产救助和环境救助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论述,重点突出救助工程项目管理在目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及成本管理等与一般项目管理的区别,尤其是对“无效果,无报酬
我国是人均水资源占有率低于世界水平的国家之一,淡水资源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们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问题。而我国的海水与苦咸水资源比较丰富,淡化并利用海水与苦咸水是解决我国淡水资源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书由我国水处理技术首席专家高从堦院士领衔编写。在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与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各种现代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包括热法(如蒸馏法、冷冻法),膜法(如反渗透膜和纳滤膜、电渗析),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方法(电容吸、气体水合物、嵌镶离子交换膜压渗析、溶剂萃取)等的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并介绍了各种水质标准和水质检测方法。本手册以介绍各种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为主,注重实用,从大型海水淡化厂到船用、家用淡化设施,从海岛、陆地的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到救生用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主要依据2006年夏季、冬季以及2007年春季、秋季共四次覆盖中国近海海域的水体光学调查资料以及1999-2009年共11年的中国近海水色水温遥感调查资料,并结合外相关的近期历史资料与研究成果,描述了水体光学及水色水温遥感要素的调查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分类统计了各要素的量值范围、修剪平均值、标准差等基本信息,介绍了海洋光学特性资料在科学研究等方面综合应用的实例,分析阐述了我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水体光学要素和水色水温遥感要素的时空分布趋势和变化特点。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救捞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共分五章:章绪论,主要论述项目、工程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工作内容、系统结构、流程分析;救捞及海洋工程的范围、研究内容及项目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项目管理的历史进程和现代项目管理特点。 第二章项目管理基础理论,重点阐述项目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主要从项目管理的合同与招投标、目标与范围、工期与进度、成本与质量、安全与风险、项目组织与协调、人力资源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项目活动科学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救助工程项目管理,仅就财产救助和环境救助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论述,重点突出救助工程项目管理在目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及成本管理等与一般项目管理的区别,尤其是对“无效果,无报酬
《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设计和使用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海洋流体动力学若干基础模型和完整方程组及定解条件;离散动力学方程的一些数值方法和差分格式以及格式与物理规律的关系;展示了从二维至三维,由均匀海洋至非均匀海洋,由固定岸界至运动岸界,由规则矩形网格至无结构网格,由正问题至逆问题等诸多模型或设计模型的特殊方法。书中强调了对近海环境至关重要的近海天文潮和近海环流模型的特征;对与海洋环境动力学直接相关的物质输运模型,也做了普遍性的介绍。 《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可作为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开始涉足海洋环境动力学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
作为濒临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边缘海,东海记录了大量盆地形成、大陆边缘演化和环境气候演变的信息,蕴藏着富有区域特色的地质科学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对东海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对于地质学、地球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在国家海洋勘测专项东海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973项目和其他相关专项、项目的研究进展,对东海地形地貌、沉积记录、层序地层、地质构造、动力机制和海底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力求完整表达新的数据资料,提出东海区域地质研究的新认识。
沉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沉积物质之母岩的风化剥蚀、介质搬运、沉积体的形成及其后发生的各种过程。但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沉积学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扩大,调查研究方法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与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尤其是与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等新兴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包融更为紧密,从而使沉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向前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则是必然的。本书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认识晚第四纪以来中国的海洋沉积史,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全书分两大部分,编为总论,第二编为各论。 总论讨论了沉积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一些重要概念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评述。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近一二十年内这一学科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及作者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作者试图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海洋经济实力不断加强。本书在对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及研究过程中,作者对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认真分析、总结和探索,以呈现出较为全面的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和发展规划,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特色之路。以冀为相关科研单位及海洋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主要介绍与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有关的基础知识。全书共十二章,可分为三部分。部分(章至第6章)介绍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初步知识;第二部分(第7章至第9章)介绍大洋环流数值模式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0章至2章)介绍几个典型气候问题的数值模拟。《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可作为气象和海洋专业研究生学习气候数值模拟的教材之一,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
俄罗斯海洋调查和海洋研究的历史极其丰富,包含了大量全球尺度的重大科学发现。然而,完全回溯长达300年历史的综合性多学科海洋调查是很困难的,这本由N.N.米哈依洛夫、E.D.维兹洛夫、V.I.罗蒙诺夫著的《俄罗斯的海洋调查》所展示的仅是从17世纪末至今这段时期内俄罗斯人在航海和海洋调查活动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取得的重要结论。目的是使人们熟悉国际海洋科学机构,了解俄罗斯海洋调查的历史和现状。需特别指出的是,这本书对于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工作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从中可以了解到俄罗斯海洋调查及相关研究的丰富信息。这本书还包含了俄罗斯海洋自主调查、参与国际研究项目、世界海洋研究机构所完成的工作中选取的航次和重要结论。
本书从海洋层结和海洋Brunt-Vaisala频率等基本概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海洋内部混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的观测实验结果以及若干参数化方法。本书着重介绍近20年来国际物理海洋学界在海洋内部混合(主要是铅直混合)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观察及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5种海洋内部混合的参数化方法,其中包括作者本人提出的大洋细结构混合参数化方法。在本书的最后部分,简述了两个与浅海内部混合相关的研究课题,即浅海内波的遥感监测问题和近岸海域的泥沙输运问题。 本书可供物理海洋专业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使用,同时对于若干相关专业(诸如海气相互作用科学、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动力学、河口海岸动力学、遥感海洋学及海洋声学等)的科学工作者和研究生也是一本深有裨益的参考书。
《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利用CCMP,风场资料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二代海浪数值模式WW3(全称WAVEWATCH-Ⅲ),对中国海的海浪场进行模拟,并对中国海的风能资源、波浪能资源进行系统的精细化研究。风能区划标准已有技术规范可参考,但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区划标准,本研究构建了波浪能资源区划标准,结合风能区划标准,对中国海的风能、波浪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浪发电、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风能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本手册收纳了1980—2003年巳发表的海洋天然化合物中重要的、特别是结构较独特和有药理活性的约3000余种海洋活性化合物。手册按化合物英文名称排序,内容包括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名称,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生物来源,理化数据,合成研究和药理活性等,并尽可能收集上述化合物的波谱和药理活性数据等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本手册还提供分子式与相对分子质量索引,以便于使用者对照查阅。 本手册适用于从事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