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涵盖了当前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章 海洋动力过程SAR遥感应用 介绍了SAR发展历程以及内波、海浪、海面风场SAR遥感的机理、方法和应用,第2章 典型海上目标SAR探测 主要介绍海冰、溢油、船只目标SAR探测的机理与方法,第3章 高度计数据处理及应用 介绍了星载微波高度计发展历程、高度计数据处理以及高度计数据在海浪、潮汐、中尺度涡等方面的应用,第4章 微波辐射计海表参量反演技术与应用 主要介绍微波辐射计发展历程、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反演技术与应用,第5章 海洋水色遥感 主要介绍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水色遥感机理、信息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第6章 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技术 ,主要介绍地波雷达发展历程、海态遥感及应用、海上目标探测等内容。
《海洋与现活》分为九大部分。部分为导言,主要介绍《海洋与现活》的写作背景、写作意义以及《海洋与现活》设计的逻辑思路和主要结构、内容。第二部分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主要介绍海洋资源的分类,包括大级别的分类及大级别下的次级及三级分类,并对每种分类下的海洋资源做概括性介绍。第三部分至第八部分分别介绍六大类的海洋资源与现活的联系链条,主要介绍海洋资源如何变成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人们理解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具体包括海洋景观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能源、海水资源及化学资源、海底矿藏资源。第九部分为总结与展望,主要通过对全书的总结获得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的认识,并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未来进行展望。
作为一种陆生水体系统,湖泊被喻为“大地的明珠”,遍布陆地的各个角落。从南极洲神秘的冰下湖沃斯托克湖,到美国文学中 的瓦尔登湖,湖泊既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又共有某些相同的基本特征。在本书中,沃里克?F. 文森特追随“湖沼学之父”弗朗索瓦?A. 福雷尔的脚步,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当前的湖泊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湖泊的诞生与消失、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湖水的季节性混合运动以及湖泊与周遭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并重点介绍了湖泊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活力与价值。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主要由常规性监测、监管监测、公益服务监测和风险监测几部分组成。其中,海洋动力过程监测属于常规性监测的范畴,主要任务是摸清管辖海域的水动力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海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和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产品和决策依据。本书主要介绍了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业务领域涉及的水动力要素的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水位(水深)、温度、盐度、透明度、水色、海发光、海流、海浪和海面风等。
本书是针对海洋生物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所编写的参考书。本书主要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调查和分析、海洋生物养殖调查和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和养殖综合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等三部分,围绕海洋生物学的主要基础知识内容,注重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让学生到生产企业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观摩并参与生产实践。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海洋科学专业海洋生物方向野外实习参考书,也可供相关学科人员参考使用。
海洋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母。海洋中有一些远古生物,同时代的其他生物早已灭绝,只有它们独自保留下来,独居一隅。它们见证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沧桑巨变,被称为海洋里的活化石。《珍贵的海洋活化石》历数了海洋中现今仍生存着的代表性的远古生物,有不少我们看似熟悉实则陌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特点吧。 《珍贵的海洋活化石》适合中小学生,及其他年龄段的海洋生物爱好者。
本书研究了海洋能及海洋能产业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国外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外海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系统构建原则,提出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即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支撑子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型,阐释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证评价,使用UCINET6.0软件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子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子系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要素对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海砂矿产资源和海上风能、潮汐、潮流、波浪、温差和盐差等可再生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陆上资源的瓶颈制约,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海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新时期,以海上风电开发为代表,沿海各省纷纷编制海上风电规划,提出宏伟的海上风电开发目标(2020年海上风能达3000×104 kW)。可以预见,我国将继续面临海洋资源开发热潮,各行业用海协调难度将继续增加,给海洋环境带来新的压力。 海洋功能区划既是海洋产业和涉海项目布局保障,也是规范和指导涉海行业规划的依据,以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都需要在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中得到解决。本书研究四个方面内容:一是摸清我国海洋矿产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储量及分布;二是通过对其开发利用现状的掌握,
《海洋环境学》由赵淑江、吕宝强、王萍、刘健编著,内容包括海洋环境学绪论、海洋环境要素、海洋环境的主要生态过程、主要海洋环境类型、海洋资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海洋灾害、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等,深入浅出,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读者自学使用。
《全国高等院校海洋专业规划教材: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2版)》共分为11章。主要介绍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学科体系,外渔业资源、渔业基础生物学、鱼类集群与洄游分布、海洋环境及其与鱼类行动的关系等内容,特别是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学科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整合。
《海洋战略研究》围绕海洋权益、海洋开发、海洋战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科学兴海、加快“蓝色国土”开发、培养海洋人才、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观点;就加快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等方面进行探讨;在完善我国海洋事业管理体制、整合海洋执法队伍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海洋战略研究》部分汇集了作者陈明义近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二十多篇文章。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大会发言和提案十多篇。第三部分是作者接受报刊采访的相关报道。
在《中国海洋资源空间》里,作者站在陆海整体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海洋地理资源空间、海洋物质资源空间、海洋能资源空间、海洋文化资源空间和海洋资源空间拓展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海洋资源空间。摆脱了过往研究割裂资源与空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联系的缺陷,书中将上述两组对象放置一起,对中国海洋资源空间的现状、海洋资源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源空间的开拓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解说。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