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下的主角,是各种鸟和鱼。 它们生存繁衍,它们猎食或被猎食或兼而有之,它们随季节变换而迁徙奔波,它们与其他生物互动共生 一个瑰丽奇妙的海洋世界,一段生命轮回的交响曲。 在核污染水永久危害海洋的当下,让我们回溯过去,认识那尚未被工业大规模污染的海洋原生态环境。
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涵盖了当前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章 海洋动力过程SAR遥感应用 介绍了SAR发展历程以及内波、海浪、海面风场SAR遥感的机理、方法和应用,第2章 典型海上目标SAR探测 主要介绍海冰、溢油、船只目标SAR探测的机理与方法,第3章 高度计数据处理及应用 介绍了星载微波高度计发展历程、高度计数据处理以及高度计数据在海浪、潮汐、中尺度涡等方面的应用,第4章 微波辐射计海表参量反演技术与应用 主要介绍微波辐射计发展历程、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反演技术与应用,第5章 海洋水色遥感 主要介绍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水色遥感机理、信息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第6章 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技术 ,主要介绍地波雷达发展历程、海态遥感及应用、海上目标探测等内容。
《中国走向海洋》是一本译著,原著者为美国海军军事学院的专家学者。 近些年,中国在造船、海上贸易、近海能源勘探、捕鱼以及海军的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本书将中国作为潜在的海洋强国进行了公正综合的分析评价,回顾了明清以来中国的海洋政策,讲述了当代中国海上转型的情况。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将中国置于更大世界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转变的案例 从波斯帝国时代到前苏联时代,总结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该书用比较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经转入海上转型阶段,尽管仍有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如果这样的转型证明是正确的,作者们认为这会是中国过去两千年历史长河中的非凡事件。另外,本书还提供了几十幅详细的地图以及积极分析框架,从而使读者
本书是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以及中国科协高端科技智库丛书之一,是中国海洋学会牵头组织专家组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全书在回顾海洋科技发展史的基础上,展望了海洋科技发展与助推强国梦的关系,面向2049年展望了海洋资源类型,依据科技预测畅想了未来的海洋生活,就构建起适应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的支撑体系提出了建议。全书图文并茂,语言流畅,观点新颖。本书适合从海洋开发与研究工作的工作者、研究者,以及大学生和研究生参考,以便找到发展方向;对海洋资源开发的人士也颇具参考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未来海洋;对商务人士和投资者而言,从中也可找到未来经济发展的热点和趋势,把握未来商机。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本书研究了海洋能及海洋能产业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国外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外海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系统构建原则,提出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即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支撑子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型,阐释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证评价,使用UCINET6.0软件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子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子系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要素对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具体来说,人文海洋理念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思考。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的理念。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本书收集了海南省1949年以来风暴潮等历史海洋灾害资料,结合“908专项”期间调查、评价成果和海南省风暴潮防灾减灾的其他成果,对海南省风暴潮监测、预报进行了全面总结。“908专项”执行期间,去的了宝贵的现场资料,完成多篇调查报告,为本书的撰写创造了条件,这本书应该是集体劳动的成果。
王曙光主编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2014)》选录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特约了研究会部分研究员为本文撰写了论文。本书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安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30多年来,国际上已对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国围绕海底热液硫化物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基于此,《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率先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产物的分布划分为域、带、亚带、区和点五级,给出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模式和探测方法,并划分了海底热液产物的类型,是一本多角度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专著。 《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由曾志刚编著,分别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与环境,热液柱、喷口流体、热液硫化物等热液产物,热液区中的生命现象,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热液系统的热一质通量问题以及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作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海底热液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热液
该书共分为五章,包括海洋生物概述,海洋微生物,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以及海洋脊索动物。通过对海洋里形形色色的生物的详细全面的描写,使想认识和探索海洋生物的人们对神秘浩瀚的海洋生物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海岛系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在我国管辖海域中,散布大小近万个海岛,海岛岸线总长约16700km,总面积近 8 104km2,这些海岛不仅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载体。 我国海岛开发利用的历史源远流长,海岛的资源、环境、经济、军事、权益等价值早就被认知并利用。据王琪等(2011)研究,我国海岛的开发利用经历了渔获采拾、舟楫渔盐获取、航运军事利用以及综合利用等几个阶段,开发方式与开发对象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 由张志卫、丰爱平、吴桑云、马德毅主编的《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理论与实践》综合了项目研究团队多年来对我国海岛资源环境特征、海岛保护与利用规划技术、海岛与保护利用政策及海岛保护规划示范应用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3篇,共12 章。**篇为
《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是一套全方位反映与介绍海洋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资源各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细分成若干书目的大规模海洋丛书。自 2011 年辑出版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了 10 几种。此次作为第三辑出版的品种共计有 9 本。 本书是《话说中国海洋资源系列》中的一本。本书着重阐述中国海洋渔业的主要功能及其在捕捞、养殖、病害、水产加工、医药和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方面对于国计民生的贡献,以此来反映我国渔业的基本情况。同时,本书作为一本海洋渔业的科普读物,适用于渔业爱好者及其相关生产、科研、教育、政府部门参考,对于了解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书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出发,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着重介绍了海洋工程装备全球发展趋势、海洋工程装备体系、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图研究等方面的成果。 本书内容涵盖海洋工程、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将集中反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和前沿技术。分析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剖析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主要差距与薄弱环节,对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层次、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海洋工程科技创新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实施途径与措施建议。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同时对相关企业亦具有参考价值。力求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措施建议有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目标成像雷达,搭载于飞机和卫星之上。利用雷达天线相对目标的运动信号,SAR提供比传统波束扫描雷达更精细的空间分辨率。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已成为从广袤海洋获取动力信息的强有力工具。 本书旨在介绍SAR探测亚中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共有11章。主要介绍了海洋过程雷达成像原理,亚中尺度动力海洋涡列、海洋螺旋、海洋近惯性震荡、海湾射流、海洋内波、海底地形和海气边界层过程及SAR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对于通过SAR的图像解译和应用,用统计和动力学分析的方法来探测海洋动力过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该书为高科技专著,内容专深,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基础理论和前沿应用并重,可作为从事卫星SAR工程设计和SAR海洋遥感应用的科研人员的工具书和前沿研究参考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