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4)》,包含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重点工作,2023年广东地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珠三角、粤东、粤西等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沿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2024年广东海洋经济工作计划等四个章节,全面反映了2023年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目标和规划。
从水声物理的角度,研究声波在水下辐射、传播、接收等相关的声学现象与规律。声学、连续介质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数学物理方法是水声物理的理论基础。水声物理基于数学物理方法,结合声学基础掌握的声传播理论,应用于海水介质,重点介绍海水中的声速与吸收、折射、反射与散射、混响、水下噪声、声起伏等。本书讲述水声物理导论:通过介绍海水的声学特性,初步构建描述海洋中声传播的基础理论;介绍海洋中的声波折射,描述典型深海与浅海传播条件下的声场规律;介绍海洋中的声波反射与散射,描述典型目标的声散射以及目标强度;介绍海洋中的混响,构建海洋混响理论;介绍水下噪声,描述海洋中的环境噪声、舰船辐射噪声和自噪声;介绍海洋中的声起伏;最后,介绍水声声呐,将前述的水声传播特性通过能量形式联系起来,建立声
本书以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客观分析了我国海洋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定量评估了国家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开展了区域海洋创新绩效格局演进与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演变分析。本书同时开展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态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专题分析。本书既是海洋领域的专业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大学生的参考用书,又是海洋管理和决策部门的重要参考资料,并可为全社会认识和了解我国海洋创新发展提供窗口。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元素在海洋中的含量、通量、分布、迁移,元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丰度,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特色包括:首先在元素组成、分布、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然后将海洋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成岩作用及油气生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环境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相关章节给出所涉及的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矿物环境的一些概念、原理及解释等,以利于读者对海洋地球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该书是航海院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涉及气象要素和海洋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天气系统(如冷高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及天气模式,大风、浓雾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形成背景和季节变化规律,传真天气图的应用和天气预报原理。 该书还包括了 沃克尔环流 以及 厄尔尼诺及拉尼拉现象 等内容,并针对如海啸、龙卷风等原来的教科书很少介绍的一些极端天气,但对海上船舶又有很大威胁的天气系统,大大增加篇幅,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利于知识更新。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也可以同时作为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用培训教材,可供高等航海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与航海技术有关的驾驶员、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参考使用。
本书首先简述了数据预处理及展示方法,然后相继介绍了随机资料处理基本知识、时间序列数据处理方法(**熵谱估计、交叉谱估计、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信息流与因果分析方法等现代数据分析方法)、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客观分析、主成分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卡尔曼滤波、混合层深度估计和逆方法),以及极值分布和重现期极值的估计等。本书结合实例讲解海洋数据分析中的常用方法,从基本数据处理、统计分析方法到更现代的数据处理技术,如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和信息流与因果分析方法等。
《江南海洋文化》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代表城市,以及江南地区的海盐文化、舟船航运文化、海潮文化、海神信仰的梳理和分析,以丰富的资料,充分阐述了海洋文化在江南文化形成及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海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条重要根脉。江南文化不仅有着柔婉、崇文的柔性特征,更具有勇敢、进取、包容等刚性特征,而后者正来源于江南地区的海洋文化。江南海洋文化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对于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的内驱力,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珊瑚礁科学概论》将珊瑚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包括珊瑚礁的基本概念、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发育演化、环境记录、白化与生态修复、地下水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管理、监测技术、岛礁工程、钙质砂的岩土力学性能等诸多方面。《珊瑚礁科学概论》是5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外珊瑚礁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的,所述内容既清晰地阐述了珊瑚礁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也紧扣了珊瑚礁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新动态,同时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变化、海洋酸化、碳循环、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生态系统退化、岛礁工程建设等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珊瑚礁科学概论》将有助于不同学科方向的科技人员快速了解珊瑚礁的内涵、精髓和前沿进展,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
《海洋大数据治理:理论、方法与实践》系统阐述海洋大数据治理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案例,充分总结和凝练近十年我国海洋大数据资源汇聚处理、存储管理、整合集成、挖掘分析和共享服务领域工作成果,是数据治理理论在海洋大数据管理共享领域的实践应用与提炼升华,是一部推动海洋大数据治理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的书籍。 《海洋大数据治理:理论、方法与实践》内容分为理论篇、方法篇和实践篇,共12章。理论篇阐述对海洋大数据治理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分析海洋大数据治理体系及关键要素。方法篇总结海洋大数据的来源、内容和特点,介绍海洋大数据治理的“方法库”和“工具箱”。实践篇汇集14个翔实的案例,为相关领域海洋大数据治理提供参考。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中国河口海岸滩涂资源及利用》以中国河口海岸滩涂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环渤海地区、江苏沿海、浙江沿海的滩涂资源分布及利用模式。《中国河口海岸滩涂资源及利用》分为4章,第1章概述了河口海岸滩涂利用模式;第2章在地形地貌、水文和生物等方面对研究区域的概况进行了介绍;第3章通过遥感方法对滩涂进行分析,包括岸线长度、滩涂面积及其时空演变;第4章通过遥感机器学习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滩涂利用模式分类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包括各种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时空演变趋势。
本书系统分析深海极端环境探测技术研究现状,研究现阶段国内外深海极端环境传感器技术、移动观测技术、原位探测与监测技术、海底观测网技术及深海极端环境探测典型案例,探索深海极端环境生化地质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形成一套适用于深海极端环境探测的技术体系。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目前海底工程环境的原位调查技术手段,核心内容包括“海底工程环境原位探测”和 “海底工程环境监测”两部分。“探测”包括“地球物理探测”、“原位测试”、“海底采样”及“探测平台”四部分内容;“监测”包括“监测平台”和“海底观测网”两部分内容。 在各章节中分别从基础定义、研究对象、探测与监测原理、技术内容、代表性装备、应用实例、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论述。在完整的理论体系构架内,简化专业性技术内容,以高层次科普教育为目标,提高读者对于海底工程环境原位探测与监测技术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