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海洋科学类专业通识类教材,涵盖了海洋科学的主要内容,最大可能汇聚最新海洋科学知识的精华,旨在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拓展知识范畴,为非海洋专业的学生普及系统的海洋科学知识。在内容编排方面既适度把握知识的深度,又合理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在语言表述方面既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更富有吸引力,引人入胜。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地球与海洋,第二章海洋学的发展,第三章地球构造理论,第四章海底地形地貌,第五章海水的物理性质与海洋的层化结构,第六章海水中的化学组分,第七章大气的运动,第八章海洋环流,第九章海洋中的波动,第十章潮汐,第十一章海洋生物,第十二章海洋生态系统,第十三章海洋资源,第十四章海洋环境问题。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本书是 生态学领域以海洋生态系统为特色的专业教材 。全书共分绪论、理论基础篇、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篇、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篇和应用篇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海洋生态学发展历史以及海洋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等;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篇,主要介绍海洋环境、海洋生态系统、海洋食物网、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第三部分是海洋生物生态类群篇,主要介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第四部分是典型生态系统篇,主要介绍各类海洋生态系统;第五部分是应用篇,主要介绍全球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灾害、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与管理。本书可作为 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 ,同时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该书是航海院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涉及气象要素和海洋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天气系统(如冷高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及天气模式,大风、浓雾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形成背景和季节变化规律,传真天气图的应用和天气预报原理。 该书还包括了 沃克尔环流 以及 厄尔尼诺及拉尼拉现象 等内容,并针对如海啸、龙卷风等原来的教科书很少介绍的一些极端天气,但对海上船舶又有很大威胁的天气系统,大大增加篇幅,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利于知识更新。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也可以同时作为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用培训教材,可供高等航海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与航海技术有关的驾驶员、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参考使用。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故事》从南海的风土人情开始,将南海精彩的人文风貌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分别讲述了南海名士、南海传说与故事、南海民俗、南海历史等几个部分,以人 事 历史事件为情感主线,达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从而从精神层次上唤醒读者热爱南海,保护南海的海洋意识。
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本书介绍了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三个典型生态系统,论述了全球海草和真红树植物的种类组合与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海草和真红树植物分类系统。本书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物种鉴定中的新定种、修订种、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等信息,特别梳理了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的分布,分析了栖息于其中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旨在使读者对中国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较为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本书探究海岛产业结构演替规律及其人居环境关键要素影响,有助于甄别海岛跃迁式产业结构演替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特征、家庭收入和政府公共财政增长来源的多样化,进而促成微观家庭居住环境消费支出和城乡公共设施与环保设施投入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结构转换过程的结构效益恶化和生态服务功能提升。这有利于提高海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决策的科学性,丰富了我国以大陆为主体的人居环境演化理论。本书从产业结构演替对人居环境影响的视角对舟山市典型海岛展开研究,打破以大陆区域为人居环境研究区域的惯例。通过研究,厘清海岛人居环境关键要素在不同时空下的演变阶段特征与问题,并利用经济外部性等理论分析产业结构演替影响人居环境关键要素的路径,对改善海岛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海洋工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富有前景的领域,在海洋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各种不同的海洋工程环境,人们发展了众多的海洋工程结构形式。本书主要介绍海洋工程结构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的力学问题,系统地研究从环境载荷和地基基础到结构材料及强度、刚度、屈曲和疲劳以及大型结构和细长构件的水动力问题。 主要内容: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海洋工程环境载荷、海洋工程桩土基础、海洋工程材料与腐蚀、物理模型试验、钢质导管架平台、自升式平台、浮式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立管系统等海洋工程相关内容和知识。 编写特色:本书内容既有对基本概念的详细阐述,又有对力学原理的分析;既有理论公式的推导,又有行业规范中经验公式的应用。书中配有实例分析和思考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书是Marine Community Ecology(2001)的第二版。Marine Com-munity Ecology曾被评为海洋生物/生态学方面的最佳教材之一。 全书共23章,第1章介绍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其后22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产生海洋生物群落格局的过程为中心,介绍塑造海洋生物群落的各种物理和生物的驱动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海洋生物地理学,海洋历史生态学等内容。第二部分分别介绍各种典型海洋生物群落类型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第三部分介绍海洋面临的威胁及海洋生物保护学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在保护与管理上的应用与进展。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中国近代海洋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项目号:20BZS1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历史上的灾害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研究 (20 ZD225)阶段性成果。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从海洋灾害理论、历史上的海洋灾害、当代海洋灾害、海洋强国建设理论、海洋强国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式研究。次全面梳理了海洋灾害对海洋强国的影响,分析了海洋灾害应对体制和机制变迁,探讨了海洋强国内在要素之间逻辑关系及各要素对海洋强国的支撑关系等。本书读者主要是理论工作者、从事海洋的实际工作者。
本书从大数据视角、企业维度,构建海洋新兴产业指标体系,监测人力投入、资本热度、科创能力、市场信心等四个维度10个指标的数据,分析2018-2022年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并重点对海洋水产种业、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和海洋信息5个海洋新兴产业的产业链和指标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绘制产业全景图谱,为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决策参考。本书读者对象为海洋产业管理部门、涉海企业、投资机构、海洋科研机构等。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本书是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 之一。内容包括生物分类概述、中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国家重点保护海洋生物、渔业生物资源现状与渔业生物物种增殖保护、中国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履约、中国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展的科学调查研究、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建设及生态监测。书中论述了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进展,更新了对我国海洋物种数量的认知,为摸清我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家底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对中国开展过增殖的主要渔业种类进行整合和编目。本书可为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可引证的数据资料。
作为海洋科学与技术人才强省,山东省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积极培育海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山东省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图谱,系统分析了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主题和创新主体,全面展示了国内外尤其是山东省在海洋科学与技术各领域的机构和人才分布,准确识别山东省在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特征和优势。
本书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遗传学为基础,集中论述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基于形态学标记的外部形态和表型性状,基于细胞学标记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染色体带型,基于生化标记的同工酶、等位酶和蛋白质,以及基于分子标记的基因组序列的多样性特征;分析了中国海域生物多样性现状;梳理了中国海域植物界和动物界生物在Gen Bank的登录物种和每种的登录号。中国海域动物界记录的纽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腹毛动物门、线虫动物门、棘头虫动物门、轮虫动物门、曳鳃动物门、半索动物门在Gen Bank的登录物种中尚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