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乔方利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为 物理海洋学 分册,系统叙述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的气候、海流、潮汐与风暴潮、海浪、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海冰、水团、水交换等水文现象的基本特征和运动状态。《中国区域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精)》按照“908专项”有关技术规程,实地调查剖面/站次上万个,分析样品数千个,提交研究报告数十分,基本摸清了海南省近海海洋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几本特征,评价了海洋在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可提供的支撑和承载能力,取得的成果为海南省海洋基础科研、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规划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可再生能源》内容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温差能、盐差能和海洋风能。专著共分12章。本书的点差与评价采用了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资源评估,获得了更可靠的评价结果,这在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方面尚属首次。
地球上3.6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复杂多样,理化性质独特;微生物群落结构新颖多样,包含了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和病毒等多个类群,估计物种有2-10亿种。新奇独特的海洋微生物是发现新材料、新功能、新基因、新机制的理想资源。《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共10章,按环境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生物功能多样性、生物机制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利用等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本书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系列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本书是海洋运载卷,分为两部分:部分是海洋运载装备工程与科技领域的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国家战略需求、国内发展现状、国际发展趋势和经验、主要差距和问题、发展战略和任务、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推进发展的重大建议等;第二部分是海洋运载装备工程与科技5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研究,包括海洋运输装备、船舶动力与自动化、海洋渔船装备、海洋安全保障装备、海洋科学研究运载装备等。 本书对海洋工程与科技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可供科技界、教育界、企业界及社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书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本书汇聚了靠前海水淡化领域很好不错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中的第九册,也是这套丛书的收官之作。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海洋地质丛书》涉及的工作区域也已经覆盖了我国管辖海域、靠前海底区域和大洋极地;《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以介绍海洋地质采样技术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和脱离母船或平台的钻井技术方法的专业著作。编著者试图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类在对海洋进行地质调查的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奋斗和文明成果展示出来,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本书聚集南沙群岛珊瑚礁礁栖鱼类的功能多样性及资源状况,以礁栖鱼类食性为主要依据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类群,清晰反映不同食性鱼类的功能特征,然后以鱼类分类学地位为基础,结合水下原位生态照片和调查数据,对南沙群岛礁栖鱼类不同种类形态学特征和生态习性进行详细描述,总结在南沙群岛各珊瑚礁区中的分布特征,反映其资源状况。本书共记录300种南沙群岛礁栖鱼类,隶属于143属46科。本书可作为从事海洋生态学、海洋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也可供潜水爱好者,生物爱好者等阅读。
房建孟、鲜祖德编*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5)(精)》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海洋是地球上生物资源丰富的领域,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深层次开发利用,对于促进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在海洋生物制品开发与利用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包括海洋生物制品概述、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现状、海洋生物制品的原料来源及其生物制品生产关键技术、海洋酶制剂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及介质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海洋农用生物制品的开发与利用、海洋动物疫苗及佐剂的开发与利用和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利用。
《海洋工程钢铁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论述了海洋工程用钢的材料体系、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原理,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服役性能(特别是耐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焊接性能等共性问题;同时也就低合金高强度钢在舰船、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沿革、新需求与挑战和相关新研发进展,以及对不锈钢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和产品特点作了相关阐述。 本书旨在为海洋工程用钢相关的产品研发人员、工程设计者和用户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及研究生选题的依据和指导。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国内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 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中华海洋本草》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海洋药物应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也客观反映了海洋药用资源的现状,可为海洋中药及现代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性科学资料,是海洋药物领域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特色的大型工具书。 《中华海洋本草》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药学,综合集成了国内外*科研成就,展示了海洋药物未来发展前景,它的问世,必将在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区域海底构造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叉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首先重点介绍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威尔逊旋回,进而拓展至超大陆旋回,再从系统论的角度,由表及里,遵循读者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讲授海底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本既有基础知识,又有研究前沿成果的教科书。《区域海底构造》(上册)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性介绍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
《海洋工作者手册》全书共340余万字,涉及海洋科学、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的知识。 本书体系庞大、完整, 时间跨度大。介绍了自上古时期人类认识和简单利用海洋到今天向极地、大洋和深海进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海洋事业的伟大成就。横向上,也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汇集了国外海洋管理体制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还收录了有关国外海洋组织机构、 国际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其职责、职能、总之、组织架构等内容。实现了古今中外海洋科学及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全覆盖。
《海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腐蚀与防护》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本书分为23章。第1~6章介绍了海洋腐蚀防护基本原理,包括绪论、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基础理论、海洋腐蚀的主要形式、海洋腐蚀环境、海洋工程常用金属材料与主要失效形式、海洋生物及其对材料的作用。第7~14章介绍了海洋材料与工程结构的腐蚀控制技术,包括金属表面处理与改性、海洋防腐蚀涂料、防污涂料与材料、海洋工程关重件防护涂层技术、阴极保护技术、缓蚀剂、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海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安全评价和寿命预测等通用技术。第15~23章针对具体应用的九个领域分别进行论述,包括船舶的腐蚀防护、海洋油气生产设施的腐蚀防护、海上风电设备的腐蚀防护、岛礁工程的腐蚀防护、海洋桥梁的腐蚀防护、海底隧道与沿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防护
30多年来,国际上已对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中国围绕海底热液硫化物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基于此,《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率先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产物的分布划分为域、带、亚带、区和点五级,给出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模式和探测方法,并划分了海底热液产物的类型,是一本多角度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专著。 《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由曾志刚编著,分别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与环境,热液柱、喷口流体、热液硫化物等热液产物,热液区中的生命现象,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热液系统的热一质通量问题以及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作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海底热液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热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