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很高,是重要海洋底栖动物;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本书是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高等甲壳动物十足目珍贵资料的累积和多样性资料的完整总结。本书*部分详细介绍了真虾总目以后的底栖甲壳动物**分类系统;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胶州湾及青岛邻近海域十足目物种多样性,共计43科90属152种,包括每种的异名、标本采集地、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等,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整体照片。书后有参考文献、中名索引和学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是海水淡化领域的权威著作,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汇聚了国内海水淡化领域权威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诸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海水淡化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也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书在介绍水资源、膜分离、传热、传质知识的基础上,对热法和膜分离技术的各种过程和工艺做了重点阐述,内容包括海水淡化工程水预处理技术,热法淡化技术与工程,反渗透和纳滤淡化技术与工程,电渗析淡化技术与工程,核能、太阳能和风能淡化技术与工程,集成海水淡化技术与过程优化和其他淡化技术,系统总结了这些技术近年来的创新进展。此外,还结合社会对海水淡化的饮用水生产和环境影响的关注,对海水淡化后处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对环境的影响及评价与对策等做了详尽阐述,针对海水淡化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 本书汇聚了靠前海水淡化领域很好不错专家和单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套装上下册)》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II-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国内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 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题为《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题为《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计论会论文集主要内容有深水和近海工程,海岸工程,河口动力、演变及航道整治以及综合技术等。
孙松和孙晓霞主编的《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图集》是胶州湾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十年来对胶州湾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的成果。《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变化图集》涵盖了胶州湾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悬浮体与沉积物等不同要素、不同季节的水平分布图,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反映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要素的长期变化。本图集不仅为胶州湾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同时也为从事海洋科学、生态科学以及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系统了解胶州湾生态系统状况提供参考。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海峡两岸海洋学专家共同编审的海洋科技名词对照本,共约9000条。
《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是我国部海洋灾害地质学的专著。全书共分19章,第1章至第3章论述了海洋灾害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以及我国海域的灾害地质环境,提出了海洋灾害地质分类和海洋地质灾害的分类分级方案;第4章至第17章对我国海域主要的海洋灾害地质类型作了专题论述,专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海洋灾害地质的孕灾环境、灾变机制、发育规律与成灾过程、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性以及防治对策等;第18章对我国海域海洋灾害地质类型的分布规律与发育的基本特征作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海洋灾害地质区划方案;第19章论述了海洋地质灾害的灾情评估和风险分析方法,为海洋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海洋灾害地质学》可供从事海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工程和防灾工程等专业科技人员及有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地球上3.6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复杂多样,理化性质独特;微生物群落结构新颖多样,包含了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和病毒等多个类群,估计物种有2-10亿种。新奇独特的海洋微生物是发现新材料、新功能、新基因、新机制的理想资源。《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共10章,按环境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生物功能多样性、生物机制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利用等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海岛是海洋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区域。海岛开发与保护对于维护海洋权益和国防安全、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沿海国家和地区日益重视和加强海岛管理,保护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海岛资源开发,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岛工作,多次要求加强海岛的开发、建设、保护和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岛保护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海岛地区经济发展,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在宁波宁海联合举办了“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岛保护论坛”。百佘位海岛管理人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60余篇,涉及海岛保护、海岛开发、海岛经济与海岛管理等多个专题。此次论坛展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与海岛保护领域研究的*成果。
房建孟、鲜祖德编*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2015)(精)》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每年出版一册的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中英文对照。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海洋经济核算、主要海洋产业活动、主要海洋产业生产能力、涉海就业、海洋科学技术、海洋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全面及沿海社会经济、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一部分。
深海化能生态系统自 20 世纪 70 年代一经发现,就迅速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和前沿。2013 年,随着 蛟龙号 的实验应用和 科学号 的下水,中国才真正开始进入深海。《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详细总结和介绍了中国科学院 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关于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西太平洋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大型生物图谱》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综述了深海热液和冷泉不同化能生态系统的成因和大型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各论包括六个部分,共记述了专项采集到的 58 科 74 属 99 种大型生物,包括每种的学名、异名、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等,并附有形态学特征图和大部分种的整体彩色照片及参考文献。书后附有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于读者查询。
《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研究论著,内容包括中国近海海洋气象与海气边界层特征,温、盐、密度场的分布及季节变化,环流及其季节变化,潮汐潮流特征以及上升流、冲淡水和涡旋等典型海洋现象。《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
本书内容主要是2013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分为9大部分:综合信息、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沿海海洋管理与海洋经济、海洋公益服务、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极地与国际海底、海洋国际合作、附录。
《全球海域风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图集》利用CCMP,风场资料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二代海浪数值模式WW3(全称WAVEWATCH-Ⅲ),对中国海的海浪场进行模拟,并对中国海的风能资源、波浪能资源进行系统的精细化研究。风能区划标准已有技术规范可参考,但波浪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区划标准,本研究构建了波浪能资源区划标准,结合风能区划标准,对中国海的风能、波浪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浪发电、海上风力发电、海水淡化等波浪能、风能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海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腐蚀与防护》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本书分为23章。第1~6章介绍了海洋腐蚀防护基本原理,包括绪论、金属腐蚀与防护的基础理论、海洋腐蚀的主要形式、海洋腐蚀环境、海洋工程常用金属材料与主要失效形式、海洋生物及其对材料的作用。第7~14章介绍了海洋材料与工程结构的腐蚀控制技术,包括金属表面处理与改性、海洋防腐蚀涂料、防污涂料与材料、海洋工程关重件防护涂层技术、阴极保护技术、缓蚀剂、结构健康监测与检测、海洋工程材料和结构的安全评价和寿命预测等通用技术。第15~23章针对具体应用的九个领域分别进行论述,包括船舶的腐蚀防护、海洋油气生产设施的腐蚀防护、海上风电设备的腐蚀防护、岛礁工程的腐蚀防护、海洋桥梁的腐蚀防护、海底隧道与沿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防护
《中国海洋年鉴2010》是我国海洋界的综合性、资料性、史册性工具书,于1982年首次出版,到2010年已连续出版了17卷。本年鉴旨在客观记载、全面反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涉海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每年度的*进展和主要成就,可为国内外全面了解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翔实的史料。本年鉴由国家海洋局主办,国务院涉海各部、委、局与沿海省、区、市协办,《中国海洋年鉴》编辑部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 《2010中国海洋年鉴》所刊载的内容,主要是2009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 《2010中国海洋年鉴》分设九大部分:①综合信息;②海洋经济;③海洋管理;④沿海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⑤海洋公益服务;⑥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⑦极地与国际海底;⑧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⑨附录
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国内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这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谢志仁、袁林旺、闾国年等编写的《海面-地面系统变化:重建·监测·预估》对30年来海面-地面系统概念、模型和方法的发展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全书以“过去—现在—未来”为时间主线,深入地解析了海面-地面系统变化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而从海面变化历史过程重建、现代过程监测和未来趋势预估三个环节入手,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和论证。 《海面-地面系统变化:重建·监测·预估》可供地质、地理、气象、水文、考古、环境、海洋、海岸河口工程等专业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以及关心海平面变化和环境变化问题的规划决策人员参考。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研究生教材,重点阐述了碳、氮、磷、硅等生源要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原理、规律和研究发展趋势,是编著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并在系统归纳总结近40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倾力完成的。全书分为8章,第1章简要概述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5章着重阐述了碳、氮、磷、硅等主要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第6章解析了一些典型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富营养化、赤潮等生态灾害和珊瑚白化等过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第7章初步探讨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物流与能流过程;第8章分析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