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科学概论》将珊瑚礁作为一个系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包括珊瑚礁的基本概念、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发育演化、环境记录、白化与生态修复、地下水资源、经济价值评估与保护管理、监测技术、岛礁工程、钙质砂的岩土力学性能等诸多方面。《珊瑚礁科学概论》是50多位科技工作者在过去2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对国内外珊瑚礁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的,所述内容既清晰地阐述了珊瑚礁学科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也紧扣了珊瑚礁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新动态,同时还涉及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变化、海洋酸化、碳循环、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生态系统退化、岛礁工程建设等大众关心的科学问题。《珊瑚礁科学概论》将有助于不同学科方向的科技人员快速了解珊瑚礁的内涵、精髓和前沿进展,有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
《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对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的原位生态照片和标本照进行了呈现,共记录珊瑚13科102种(包括未定类群)、珊瑚礁鱼类39科205种、软体动物19科100种和其他礁栖生物18科22种,并对每个物种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栖息生境、地理分布和濒危状态等进行了详细描述。综合历史和现状调查数据,《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绘制了188个物种在西沙群岛的分布图。《西沙群岛常见珊瑚礁生物及其分布图集》还记录3种中国新记录种和6种西沙新记录种。
本书是《中国区域海洋学》丛书之一——海洋地貌学分册。《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著作。本书为“海洋地貌学”分册,系统阐述了我国四海一洋海疆及毗连区的海岸海洋地貌、沉积与动力环境特点,其范围涵盖海岸带、河口、岛屿、陆架至大陆坡麓,即整个海陆过渡带的表层动力地貌过程与人类活动效应,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海岸、海底地貌发育演变历史与发展趋势。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环境分析监测领域的相关仪器、方法、技术及发展动态。全书主要包括七个部分: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定义、对象、类型和发展趋势进行概述;介绍海洋常规环境,包括针对水文气象、营养盐和叶绿素等的监测技术;介绍海洋典型污染物,包括针对典型重金属、有机物、赤潮毒素和油类的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环境总毒性的生物可视化分析与新型污染物分析监测技术;介绍现代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的构成与平台,包括立体监测集成系统的基本组成,多元化的监测平台及数据与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以及国内外生态环境立体监测系统;介绍海洋环境业务化的分析监测方案;针对我国未来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所面临的挑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建议。
《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治理》是在介绍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外海洋和海岸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和分析方法,微塑料类型、丰度、分布和来源,微塑料的传输、沉降及分解,微塑料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和生物,微塑料的生物积累、毒性及风险,以及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监管与防控策略;可为海洋和陆地环境微塑料研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海洋工作者手册》全书共340余万字,涉及海洋科学、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的知识。 本书体系庞大、完整, 时间跨度大。介绍了自上古时期人类认识和简单利用海洋到今天向极地、大洋和深海进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海洋事业的伟大成就。横向上,也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汇集了国外海洋管理体制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还收录了有关国外海洋组织机构、 国际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其职责、职能、总之、组织架构等内容。实现了古今中外海洋科学及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全覆盖。
本书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科研经验,综合近5年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的**进展,重点讲述海洋重、磁、电、震、热和放射性等探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系统阐述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采集、数据处理、综合解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技术,如多波束测深技术、旁侧声呐技术、海底电磁仪技术、垂直缆和海底地震仪等,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技术去解决具体的海洋科学问题。同时,结合海底地质构造与岩性特点、海洋矿产与能源类型、科学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景,介绍国内外海洋地球物理探测典型案例和**进展,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船舶装备与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以船舶装备对材料的研发需求及应用为主线,较全面、系统、通俗地阐述了船舶装备的基本概念、外船舶装备及船用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船舶与材料的依存关系、选材原则、船用材料体系、我国船用材料发展方向与重点等,提出了加快发展船用材料的建议。旨在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船舶装备与船用材料的概况、依存关系及研究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助推我国的船舶装备与材料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本书可作为从事船舶装备与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应用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海洋工程钢铁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论述了海洋工程用钢的材料体系、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原理,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服役性能(特别是耐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焊接性能等共性问题;同时也就低合金高强度钢在舰船、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沿革、新需求与挑战和相关新研发进展,以及对不锈钢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和产品特点作了相关阐述。 本书旨在为海洋工程用钢相关的产品研发人员、工程设计者和用户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及研究生选题的依据和指导。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结合作者訚耀保多年来在外的研究成果以及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波浪能发电实例,系统论述和总结了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同时介绍了其发电原理与装置,以及研究进展和海洋试验案例。内容主要包括:能源及其利用规则,海洋波浪性质与能量转换方式,固定摆式和浮力摆式波浪能发电原理与装置,振荡水柱式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越浪式、鸭式、筏式、点吸收式以及磁流体波浪发电原理与装置,小型海洋发电站与波浪能转换器前沿技术等。书中附有国外海洋波浪能发电起源、专利与应用实例。本书力图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侧重系统性、前沿性,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海洋波浪能综合利用:发电原理与装置》适合海洋能及其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制造和管理的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地球上3.6亿平方千米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复杂多样,理化性质独特;微生物群落结构新颖多样,包含了细菌域、古菌域、真核生物域和病毒等多个类群,估计物种有2-10亿种。新奇独特的海洋微生物是发现新材料、新功能、新基因、新机制的理想资源。《中国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共10章,按环境多样性、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化学多样性、生物活性多样性、生物功能多样性、生物机制多样性和多样性的利用等介绍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利用。
《中国海洋年鉴2010》是我国海洋界的综合性、资料性、史册性工具书,于1982年首次出版,到2010年已连续出版了17卷。本年鉴旨在客观记载、全面反映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涉海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每年度的*进展和主要成就,可为国内外全面了解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翔实的史料。本年鉴由国家海洋局主办,国务院涉海各部、委、局与沿海省、区、市协办,《中国海洋年鉴》编辑部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 《2010中国海洋年鉴》所刊载的内容,主要是2009年度我国海洋事业的进展情况,少数资料由于事件的连续性而在时间上有所跨越。 《2010中国海洋年鉴》分设九大部分:①综合信息;②海洋经济;③海洋管理;④沿海海洋管理和海洋经济;⑤海洋公益服务;⑥海洋科技、教育与文化;⑦极地与国际海底;⑧海洋国际交流与合作;⑨附录
本名录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34位系统分类研究人员和18位特邀专家,在总结了中国海域海洋生物主要类群分类区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主要内容系统记录了细菌界、真菌界、色素界、原生动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主要门类的已知全部现生种,共46门,22629种;比1994年(相同门类共17511种)增加了5118种,达29%以上。 本名录按生物六界分类系统排列。详列了各门、纲、目、科、属、种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名、命名人(作者)姓氏和发表年代。每个种还列出了主要同物异名、中国海域和世界各大洋的地理分布,以及部分种栖息水深等内容,并附有主要参考文献,信息全面、资料翔实。 本书主要内容中英文并列,可供国内外海洋生物分类、生态、资源及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水产学、生物地理学、进出
为了充分展示该项目的调查成果,编制质量高、规范性强的成果图件,《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规程》根据我国有关现行标准和规范,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技术规程》1~17分册所调查的内容,结合以往制图经验,在归纳总结各项调查要素基本屑性和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编制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要素分类分级代码、详细直观的图式图例和样图,初步形成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要素分类代码和图式图例体系。 本《规程》不仅保留了现有的按学科划分海洋要素的格局,体现了海洋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且还兼顾了海洋管理工作的需求和发展,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域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欧盟渔业及海洋事务委员会编著的《蓝色增长(大洋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驱动力)》通过阐述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普通背景下对世界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四大预想,重点分析对欧洲“蓝色经济”具有至关重要性的11项海洋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和分析7个不同地理特征的欧洲海洋盆地和4个集群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案例,提出了协同效应是加速“蓝色增长”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终驱动力是新兴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丁平兴主编的《近50年我国典型海岸带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精)》在大量实测资料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在人类活动和 气候变化双重协迫下我国近50年典型海岸带的演变过程和主要影响因子。 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介绍现代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废弃黄河 三角洲冲淤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第二部分介绍长江河口与珠江河口的盐水 入侵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以及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第三部分介绍长江河口生态系统、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和海南三亚湾珊瑚 礁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介绍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和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结构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 《近50年我国典型海岸带演变过程与原因分析(精)》可供国家和地方有关决策部门,以及从事全球变化与环境演变、海 岸带规划与管理、陆海相
黄宗国等编著的《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成果集成任务(908.ZC.Ⅱ-02)的成果,也是《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1994年初版、2001年英文版、2008年增订版)的延续与深入:是至今收录中国海洋物种多、图文并茂的书;是国内外44家单位的112位专家共同劳动结晶。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分上、下两卷。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含28000余种物种,分上、下两册。下卷《中国海洋生物图集》,含1.8万物种的原色图或黑白图,分8册。按五界分类编排,与上卷的物种相呼应。供海洋、水产及涉海人员参考应用。
本书在已出版的《海底观测-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同济大学出版社)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海底观测的*进步科学技术进展,阐述当今国际海底科学观测的关键技术、科学价值和应用实例;希望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海底科学长期观测提供启示和经验。全书分技术篇和科学篇。
《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研究论著,内容包括中国近海海洋气象与海气边界层特征,温、盐、密度场的分布及季节变化,环流及其季节变化,潮汐潮流特征以及上升流、冲淡水和涡旋等典型海洋现象。《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