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涵盖了当前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章 海洋动力过程SAR遥感应用 介绍了SAR发展历程以及内波、海浪、海面风场SAR遥感的机理、方法和应用,第2章 典型海上目标SAR探测 主要介绍海冰、溢油、船只目标SAR探测的机理与方法,第3章 高度计数据处理及应用 介绍了星载微波高度计发展历程、高度计数据处理以及高度计数据在海浪、潮汐、中尺度涡等方面的应用,第4章 微波辐射计海表参量反演技术与应用 主要介绍微波辐射计发展历程、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反演技术与应用,第5章 海洋水色遥感 主要介绍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水色遥感机理、信息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第6章 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技术 ,主要介绍地波雷达发展历程、海态遥感及应用、海上目标探测等内容。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故事》从南海的风土人情开始,将南海精彩的人文风貌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分别讲述了南海名士、南海传说与故事、南海民俗、南海历史等几个部分,以人 事 历史事件为情感主线,达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从而从精神层次上唤醒读者热爱南海,保护南海的海洋意识。
本书研究了海洋能及海洋能产业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国外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外海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系统构建原则,提出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即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支撑子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型,阐释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证评价,使用UCINET6.0软件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子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子系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要素对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具体来说,人文海洋理念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思考。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的理念。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所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灾难。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海洋生物的基本知识。 显微镜下的原生动物;形如植物的海绵;美如鲜花的腔肠动物动物;多姿多彩的海洋蠕虫;五光十色的软体动物;身披盔甲的甲壳动物;奇形怪状的苔藓动物、腕足;浑身长刺的棘皮动物;其貌不扬的低等脊索动物;种族繁盛的海洋鱼类;重归大海的爬行动物;与大海同舞的鸟类;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海洋哺乳动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海洋生物的基本知识。
烟波浩渺的大海是那样令人向往,它时而风平浪静、温柔似水;时而波涛汹涌,浊浪滔天,充满了神奇的魔力,所以总是让人们着迷不已,总是想不断地探究其中的奥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掌握了许多有关海洋的知识,对海洋的了解也已经越来越多,然而仍然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而这一重任则落到了广大青少年朋友的身上。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它对于人类来说既亲切又神秘。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目前,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海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展海洋信息共享,建立集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灾害、生态等于一体的海洋信息共享网络服务系统,对于实现我国海洋的综合管理,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实施海洋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中国海洋档案馆、国家海洋局机关档案室、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邱力、周玲、杜继鹏、金海琴、薛惠芬、陶雪岩、国小雨、王波、游大伟、孙杰、钟晓丽。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Y 029.3—1995、HY/T 058—2001。
海洋渔村是指地处沿海且以海洋资源为其主要生存来源的自然村落,海洋渔村与土地型村庄一样是一个资源型区域社会。唐国建编著的《海洋渔村的终结——海洋开发资源再配置与渔村的变迁》在环境社会学的视野中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海洋渔村为代表,以海洋渔业资源的特征为依据,以村庄共同体的边界变化为线索,阐释了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机制——工业化、城市化和体制改革(市场化)是如何影响村庄边界的变化,进而又是如何影响渔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渔民主体的这种选择反过来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海洋渔村的终结——海洋开发资源再配置与渔村的变迁》内容丰富,结构严谨,适合关心海洋及沿海渔村发展的人士阅读。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近海可再生能源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国近海可再生能源的蕴藏量和分布情况,为未来的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政府决策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近海可再生能源调查包括(带有普查性的)面上调查、重点区域外业调查、重点区域社会经济和能源概况调查三个部分。调查资料主要来源于"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海洋基础调查部分的水文、气象、地质调查数据和我国海洋台站监测数据,同时在近海可再生能源可能相对富集区域而又是基础调查和海洋台站监测网布局的空白点,设站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取的数据。本次近海可再生能源调查涉及范围广,规模大,为统一和规范调查方式、方法,保证获取的调查数据资料的质量,特制定《近海可再生能源调查技术规程》,作为本次专题调查的指导性技术文件。 本技术规程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以下简称“908专项”)是国家批准的重大海洋专项。开展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工作,是我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又对近海区域如海岸带及海岛等的变迁、气候、生物生态、社会人文、经济发展乃至军事设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只有准确、可靠、系统地获取海洋调查数据,才能把浩瀚、奥秘的海洋和对近海区域的影响“数字化”、“透明化”,从而对海洋环境做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开发利用、海洋减灾防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信息依据。因此,国家批准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908专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实施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
本辑共收录论文38篇,内容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对外交流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理论、对策类研究,也有基础性研究。收录的论文除基地研究人员的部分项目研究成果外,也有国内其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有关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研究,尤其是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的*动态。
翻开《风云海洋》这本书,展现给您的不仅仅是有益的海洋科普知识,还有许多妙趣横生的神话、谚语、诗词、故事和英文术语。沿着《风云海洋》的“足迹”,你能真正领略海洋的广袤,赞叹“龙宫”的美丽,触摸海洋的脉搏,窥视海洋的“血液”,聆听海洋的“呼吸”,感受海洋的“浪”漫,沐浴云雨的洗礼,认清狂风的面目,品尝海洋的“军”昧,闻嗅海空的血腥。本书由李树军等编著。
本书是为了总结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实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国家海洋局设置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专题。本书正是在此研究下编写而成,通过专题研究,全面了解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情况,客观评判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成效,分析区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区划方案,扬长避短,提高新一轮区划的科学性。夏登文、徐伟、刘淑芬主编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在我国属首次进行,没有现成的评价理论和评价模型,课题组从海洋功能区划设定的目标出发,对海洋功能区划目标实现程度、基本功能区设置和实施措施落实、海域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总结分析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一轮区划编制实施提出了建议。
人类的创新活动以及由此诱导发生的技术进步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如果不去或很少关注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外部性影响,人类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必将刺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而这种自然资源的持续开发将不断降低自然资本价值。 本书从经济、技术和环境三个角度探讨了海洋自然资源的开发现状和潜在的开发趋势,详尽描述和解释了开发利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可再生能源.水下矿物质资源、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制品这5种自然资源的经济条件和技术装备需求,《海洋经济——海洋资源与海洋开发》重点强调了不同的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与手段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特定环境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方案。
王曙光主编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文集(2014)》选录了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还特约了研究会部分研究员为本文撰写了论文。本书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规范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以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理论和时间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围绕海洋资源与环境、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权益与安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自然科学向导丛书》系统阐释自然科学各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展示自然科学各领域*科技成就和发展动向;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本书是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海洋的故事、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灾害、海洋管理等等。 大海,人们似乎熟悉她,但却不见得了解她。大海,潮起潮落,浪花飞舞,多姿多彩,给人美的享受。不仅如此,陆地上的各种资源,像石油、天然气、各种矿物,以及许多美味佳肴,在海洋中样样都有,而且蕴藏量比陆地上还要多:但同时她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开发利用海洋,防治海洋灾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赖于海洋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和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本书带领你走进海洋,了解海洋的故事、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灾害、海洋管理等等。
余建星、李小龙、苗春生编著的《深海水下结构 设计及试验》针对深海结构在海底环境中极易发生的 失效形式,从理论及试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 究。全书共分4篇,前3篇分别从海底管道屈曲、海底 管道悬跨涡激振动和海底管道机械损伤三种失效形式 进行介绍;第4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天津大 学针对前述失效形式所进行的试验研究内容及成果。 本书注重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用以全面可靠地 分析深海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可供船舶与海洋工程、 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 作为从事海洋工程、船舶工程设计及相关研究人员的 参考读物。
海洋中生活着20余万种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海洋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所需的丰富的蛋白质。仅海洋陆架附近一带就蕴藏着1.35×1011t石油和1.40×10121T13的天然气。海洋还储藏着巨量的洋底多金属结核及多金属软泥矿产资源。海洋中可以开发利用的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海浪能、海水温差能等等)估计约有7.0×109kw。此外,近还发现海底的生物多样性可能远多于陆地,也发现深海底存在着丰富的甲烷水化物,是未来人类的能源。显然,海洋是一个极其富饶且又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宝库。
本书主要成果如下:(1)全面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处特别是国外海洋MT的理论、方法、仪器和海洋大地电磁测深的应用等问题的发展现状。(2)研制了阵列大地电磁测深仪的数据采集、图形显示、数据处理与解释等软件。(3)在陆上对阵列大地电磁测深仪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利用其对50万V高压输电线产生的电磁场进行了野外数据采集。(4)对高压输电线的电磁场规律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从理论上推导了高压输电线电磁场的理论公式。电磁场的水平分量随与高压线距离的3次方衰减,磁场的垂直分量为4次方衰减。(5)高压线所产生的电磁场主要为50Hz及其高次谐波。负载变化一般仅产生围绕50Hz的分量,即低频影响不大,除非负载变化非常迅速。(6)距离高压线2.6Km以外,高压输电线产生电磁场已同天然背景难以分清。(7)对磁电分离的可行性给出了理论推导和实
海洋的浩瀚使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海洋的丰饶为人类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宝藏,而海洋的神秘则让人类既恐惧又忍不住想要接近它,从而探寻那些隐藏在海洋深处的秘密。对人类来说,海洋是强大的、神秘的、难以征服的。人类对海洋的梦幻与追求一脉相承,而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探索海洋,认识海洋,是人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