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冬梅、贺琪、郑小罗等编*的《海洋信息技 术与应用/海洋科学前沿系列丛书》一书为海洋信息 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 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 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 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 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 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 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 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 信息技术在*地科考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 员阅读参考。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上早生物的诞生源地;海洋是风雨的故乡,对全球气候起着巨大的调控作用;海洋是交通的要道,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海洋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水资源和能源;海洋是国防前哨,海洋环境对海上军事活动有很大影响;海洋还是认识宇宙、发展自然科学理论的理想试验场。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故事》从南海的风土人情开始,将南海精彩的人文风貌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分别讲述了南海名士、南海传说与故事、南海民俗、南海历史等几个部分,以人 事 历史事件为情感主线,达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从而从精神层次上唤醒读者热爱南海,保护南海的海洋意识。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具体来说,人文海洋理念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思考。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的理念。
本书的编写是以适应海水淡化行业对从事一线岗位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培养目标进行编写的。全书共七章,包括绪论、海水前处理技术、蒸馏法海水淡化、反渗透法海水淡化、电渗析法海水淡化、其他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经济分析等内容。 本书适合海水淡化行业,特别是一线岗位生产的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海洋化工等相关专业的教材。
《自然科学向导丛书》系统阐释自然科学各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展示自然科学各领域*科技成就和发展动向;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本书是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海洋的故事、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灾害、海洋管理等等。 大海,人们似乎熟悉她,但却不见得了解她。大海,潮起潮落,浪花飞舞,多姿多彩,给人美的享受。不仅如此,陆地上的各种资源,像石油、天然气、各种矿物,以及许多美味佳肴,在海洋中样样都有,而且蕴藏量比陆地上还要多:但同时她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开发利用海洋,防治海洋灾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赖于海洋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和海洋高技术的发展。本书带领你走进海洋,了解海洋的故事、海洋资源、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灾害、海洋管理等等。
本书以海洋工程环境为主线,重点描述了风、海浪、海流、潮汐、海冰的运动特征和规律以及它们对海洋工程结构物的作用影响;介绍了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基础知识及其分布变化特征;介绍了海岸海底地形、海洋光学现象、海洋声学现象、海洋腐蚀与防护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讨论了海洋生物、海洋生态与海洋环境及其保护问题。书中还结合*资料介绍了海洋资源及其产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研究发展特点、海洋政策法规等内容,介绍了中国近海海域的地理、地质、水文等特点。 本书涉及的海洋工程环境知识,内容广泛、资料新颖。本书面向工程应用,提供了常用的计算方法和图表。本书既适合于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等专业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学习与参考,对从事航海与港航管理、海洋工程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的海洋科技工作者也有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黄海印象》为 魅力中国海丛书 印象系列中的一本,分为初识黄海、大美黄海、霓彩黄海三个部分。其中初识黄海是从黄海的概况、国土分布、气候等方面给读者一个黄海的整体印象;大美黄海介绍了黄海及沿岸的美丽风光;霓彩黄海则给读者展示了黄海沿岸繁华的城市、纷忙的港口。从而使读者在整体上对黄海有个立体的印象。
中外近代史已无数次证明:强于世界者必始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自海洋。西方列强借着船坚炮利,征服并打开了世界各地的市场,促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如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就是凭借着海上霸主地位,逐渐建立起了“日不落”大英帝国;中国近代屈辱史源自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消极放弃海洋的开发与竞争,中国广州、武汉、台湾等沿海城市纷纷被列强侵占和瓜分,导致了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衰败和没落。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对外交往交流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的落后始于160多年前的港口被迫屈辱开放,中国的振兴也必然始于海洋特别是港口等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主动开放。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促进工业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要在新一轮的
翻开《风云海洋》这本书,展现给您的不仅仅是有益的海洋科普知识,还有许多妙趣横生的神话、谚语、诗词、故事和英文术语。沿着《风云海洋》的“足迹”,你能真正领略海洋的广袤,赞叹“龙宫”的美丽,触摸海洋的脉搏,窥视海洋的“血液”,聆听海洋的“呼吸”,感受海洋的“浪”漫,沐浴云雨的洗礼,认清狂风的面目,品尝海洋的“军”昧,闻嗅海空的血腥。本书由李树军等编著。
人类生活在2/3以上都覆盖着海洋的星球上。海洋是产品、信仰和思想从一个大陆传播到另一个大陆的媒介。欧洲文化启蒙后海洋学迅速发展,但在此以前很久,海洋的环境和资源就已唤起生活在海边的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在沿岸航行和捕鱼。海域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大海的科学兴趣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特别是潮汐现象非常显见,成为人们感兴趣和观测的早的课题。历史记载了这个海洋要素对亚历山大大帝和朱利乌斯·恺撒的军事行动的影响。为获得知识,观测和实验更加重要,对“自然历史”的研究进步了,并分成几门科学,而对海洋的研究也随着这些科学在进步。欧洲人派出的帆船走得越远,就越需要发展观测,才可能到更广、更远的海洋去。改进航海和减少沉船风险的实际目标支持观测,获得的知识能够对海洋作出更多的描述。有了改
《海洋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是中国海洋学会组织十多位专家,在听取了几十位海洋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本报告除综合报告外,还选择了当前海洋科技发展中的10个热点和前沿性问题作了专题论述。 报告涵盖了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等有关内容,从海洋科学技术国际发展现状、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新进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目标和对策等方面,力求作出全面、客观和权威的阐述。
南海的湛蓝海面,连同在其中的岛屿、沙洲、礁石、浅滩一起都被和煦的阳光宠爱着。在南海广阔的海域中,到底有多少宝藏?《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宝藏》来告诉你。南海生物多样,南海的丰沛降雨和终年高温,让成千上万的生物有了生长、栖息、繁衍和越冬的 *目的地 。南海资源丰富,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巨大,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南海考古富迹,让航海技术和造船工艺从历史中走来。
本书在阐述海洋内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与海洋实际工作、应用科学及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强调海洋内波的*性和潮成内波的非线性,介绍中国海内波实际状况,其中包含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有的是首次发表。本书内容包括:海洋内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程;在各种浮频率垂向剖面和存在剪切流的海洋中线性内波的传播特性;线性和非线性潮成内波;内波实验室实验;海洋内波观测和资料分析;*海洋内波场的统计特性和谱模型;海洋内波的生成、相互作用及消衰;中国海的内波;等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为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气科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海洋石油开发,水下航行器的设计与操纵等领域的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教师、科研及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及决策人员等,而非仅对海洋内波
从赤道到两极,从沿岸礁石到深海底,不同环境里的海贝或爬行生活,或固着生活,或游泳生活。它们究竟如何行动,如何捕食,如何自卫?翻开魏建功主编的这本《海贝生存术》,谜底一一揭晓。
《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是浙江省首批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物的宗旨是围绕中心的研究方向,即浙江海洋经济与管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对策性研究成果,在推动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发展的同时,为浙江省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建设服务。 中心主办的《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辑已于2007年12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自刊物公开出版后,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就如何提高刊物学术层次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会结合实际,尽量予以采纳,以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 本辑(第二辑)共收录论文34篇,既有宏观研究,又有个案研究,既有基础,又有
本书是以中国北方典型半封闭海湾——胶州湾为目标海域,针对当前普遍关注的中国近海海域海水水质恶化、赤潮灾害频发等重大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在比较系统地分析胶州湾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海水水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等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根据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基本原理,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有关海洋环境容量基本概念和一般计算方法等。同时.根据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一转化模型原理,建立了基于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迁移转化箱式模型为基础的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胶州湾氮、磷营养盐,石油烃,铅等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剩余环境容量等。然后,根据胶州湾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预测了2020年前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本书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