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本书涵盖了当前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章 海洋动力过程SAR遥感应用 介绍了SAR发展历程以及内波、海浪、海面风场SAR遥感的机理、方法和应用,第2章 典型海上目标SAR探测 主要介绍海冰、溢油、船只目标SAR探测的机理与方法,第3章 高度计数据处理及应用 介绍了星载微波高度计发展历程、高度计数据处理以及高度计数据在海浪、潮汐、中尺度涡等方面的应用,第4章 微波辐射计海表参量反演技术与应用 主要介绍微波辐射计发展历程、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反演技术与应用,第5章 海洋水色遥感 主要介绍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水色遥感机理、信息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第6章 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技术 ,主要介绍地波雷达发展历程、海态遥感及应用、海上目标探测等内容。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南海故事》从南海的风土人情开始,将南海精彩的人文风貌和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分别讲述了南海名士、南海传说与故事、南海民俗、南海历史等几个部分,以人 事 历史事件为情感主线,达到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的,从而从精神层次上唤醒读者热爱南海,保护南海的海洋意识。
由黄冬梅、贺琪、郑小罗等编*的《海洋信息技 术与应用/海洋科学前沿系列丛书》一书为海洋信息 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 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 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 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 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 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 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 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 信息技术在*地科考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 员阅读参考。
本书研究了海洋能及海洋能产业的内涵,介绍了国内外海洋能技术发展概况;阐述了国外海洋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归纳总结了国外海洋能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能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优势条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内涵和特征,根据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特点归纳总结了系统构建原则,提出了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构成,即创新主体子系统和创新支撑子系统,阐述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框架模型,阐释了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了实证评价,使用UCINET6.0软件研究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主体子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子系统,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要素对
《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东海宝藏》为 魅力中国海丛书 中的《东海宝藏》,分东海生物万象、东海资源大观、东海考古藏典三大部分。东海生物资源包括了常见的海洋生物和珍贵的海洋生物以及东海特有的海洋生态系统。东海资源大观对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能源和渔业资源进行了讲述。东海考古藏典对*的水下考古情况进行了讲述。
这是我国部海洋文化学基础理论专著,已被有关大学包括国家重点大学确定为人文素质教育教材和基础课程专用教材。《海洋文化概论》主编是我国海洋文化学科的积极倡导者和创建者。随着“海洋世纪”蓝色浪潮的兴起,海洋科技不断创新,海洋经济日趋繁荣,全球性的海洋意识、海洋观念日益强化,海洋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浓厚兴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进入21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将海洋视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大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也必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精尖的海洋科技,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需要科学规范的海洋管理,需要强大的海洋军力,同时,也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海洋知识,引导全民族认识海洋,重视海洋,亲近海洋,激发人们热爱、探索、开发与保护海洋的热情。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重陆轻海传统的国家,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邀请了四十余位活跃在我国海洋科教工作一线的专家、学者,以他们深厚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基础,结合世界海洋发展趋势和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精心编写了这套《蔚蓝海洋知识丛书》,以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具体来说,人文海洋理念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思考。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的理念。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海洋文化像一条龙,它从远古游来,驻足今天,又向未来奔去。 中国海洋文化之龙是一条潜龙,它绝大多数时间被淹没在中国主流文化的汪洋之中,使许多人看不见它的样子,听不见它的声音。所以黑格尔说,中国“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并不喜欢先贤司马迁对王侯将相的偏爱。因为我们从他的记载中看不到中国海洋文化之龙的游动。于是只好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寻找一些结块和鳞片,用串风铃的方式把他们串起来,借助文化的“灵气”力求将其托出水面。 对于中国的海洋文化,或许是因为见得少了,当海洋文化的潜龙浮出水面时,你也许认为它很不像一条龙,与你想象的龙很不一样。但作为中国海洋文化之龙脉,无可否认,它毕竟存在并延续着。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应用格林函数方法求解势流中浮体绕流拉普拉斯边值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下篇论述应用纳维一斯托克斯方程方法求解实际流体同浮体相互作用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每篇分别给出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和数值求解方法,并针对阻力、螺旋桨与推进、耐波性与操纵性、波浪载荷以及系泊定位等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中的工程应用问题,给出典型的数值算法和应用实例。全书注重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建立与数值计算和工程应用方法的讨论。书中援引的参考文献涵盖了国内外近年来在该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果,也包括著者所在单位的研究成果。 本书可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研究生流体力学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以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与研究人员从事技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的参考书。
本书是在国家“十一五”攻关计划《辽宁海区赤潮统计预报》(2001BA603B-06-05)、海洋公益行业专项“典型海域水母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业务化应用与示范研究”(201005018-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金属离子在微囊藻群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31300393)、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东湾典型海域褐潮生物种群生态对策”(2014020182)及辽宁省海洋与渔业科研项目“基于生态稳定性的溢油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溢油次生灾害的生态防治”(201415)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部分研究成果,并借鉴和引用前人的部分研究结果系统集成。本书在概述渤海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首次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渤海海域频繁发生的赤潮、褐潮、水母灾害、溢油事故、生物入侵及绿潮、污损生物危害等海洋生态灾害的诱因、规律、危害及其应急处置技术研究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海洋生态灾害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逼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确定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与人口、土地和经济布局不相匹配。近年来我国*气候频发,地区间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加剧。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海洋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系统地论述了高精度海洋测深的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测深基本空间结构;瞬时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水位(潮汐)改正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稳态(图载)深度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瞬时水深场的再现与推估;随船一体化海洋测深的新概念和新方法。注重从理论上对测深空间结构和数学模型的论述,重点研究如何建立高精度海洋测深精细空间结构、数学模型及数据处理方法。 《海洋测深空间结构及其数据处理》可供高等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从事海道测量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使用,也适用于海洋测绘、海洋调查、海洋工程、航海、航运、海上石油开发、海洋地质及海洋开发研究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本书共收录论文52篇,既有宏观研究,也有个案研究;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对策性研究,涉及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立法、海上交通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各个方面。本辑收录的论文,除中心研究人员目前所承担的部分研究课题成果外,也有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有关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研究的*动态和研究水平。
《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是浙江省首批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物的宗旨是围绕中心的研究方向,即浙江海洋经济与管理、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浙江海洋文化与区域社会变迁,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对策性研究成果,在推动相关学科研究领域发展的同时,为浙江省全面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建设服务。 中心主办的《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辑已于2007年12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自刊物公开出版后,即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不少读者在充分肯定的同时,就如何提高刊物学术层次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会结合实际,尽量予以采纳,以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 本辑(第二辑)共收录论文34篇,既有宏观研究,又有个案研究,既有基础,又有
本书图文并茂,解读了海洋诸多热点问题,涉及到海洋国土、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文化、海洋军事各个领域。而《图集》的主线贯穿着热爱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终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给国人深深的启示。
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海洋经济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校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需求日益广泛。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和规划司委托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培训中心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精心编写了《海洋经济统计知识手册》(作者何广顺、王立元)。《手册》以目前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为基础,将统计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对国家统计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统计常用名词和术语、海洋经济统计基础知识、海洋经济统计制度和标准、海洋经济核算方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建设内容以及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与诠释,是了解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一本很好的参考资料。
本书共9章,其中第1-3章为理论部分,介绍了国内外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法律及技术现状,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框架以及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第4-6章为技术实现,介绍了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其溢油敏感性的评价,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模式的构建,预评估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功能实现;第7-8章为案例研究,以“塔斯曼海”轮溢油事故为例介绍了溢油事故后的海洋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并对基于风险分析的大连港海域溢油事故生态损害快速预评估进行了探讨,第9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 本书主要供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石油管理部门、海事部门、海洋运输部门、司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中外近代史已无数次证明:强于世界者必始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自海洋。西方列强借着船坚炮利,征服并打开了世界各地的市场,促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如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就是凭借着海上霸主地位,逐渐建立起了“日不落”大英帝国;中国近代屈辱史源自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消极放弃海洋的开发与竞争,中国广州、武汉、台湾等沿海城市纷纷被列强侵占和瓜分,导致了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衰败和没落。 21世纪是开放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对外交往交流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的落后始于160多年前的港口被迫屈辱开放,中国的振兴也必然始于海洋特别是港口等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主动开放。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促进工业化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作为发展中的海洋大国,中国要在新一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