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移动迅捷,识别和区分它们十分困难。《海洋常见动物门类及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作者通过长期积累和艰苦努力,结合多年野外实习心得和教学实践,精心编成此书。它用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语言对海洋,特别是海滨常见动物门类和种类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图示它们的识别特征和野外观察要点。文中所有图片大都为作者亲自拍摄和绘制而得,并辅以指导性观察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阐述了三亚娱支洲岛珊珊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分布。其中,造礁石珊珊13科40属90种,多孔腿2种:海参11种,海胆7种,海星5种,碎碟2种,海螺8种;珊珊礁鱼类33科52属75种。书末为所述大部分海洋生物配有彩色实拍照片,便于图文对照。《三亚蜈支洲岛珊瑚礁的现状、生态修复及保护对策》还系统分析了珊珊礁退化的原因,介绍了在三亚螺支洲岛开展的珊湖礁生态修复工作,*后提出了保护对策与修复建议。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工程院于2011年年底启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的成果。《海洋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针对培育和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国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指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原则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有关政策建议。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国拿出版基金项目织数百位院土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岸海洋科学》对我国家科学思想库国具代表性的海陆过渡带进行海、陆、气、生学料交叉的重点调研,总结典型海陆过渡带的环境、资源特性及开发进程,提出相宜开发利用与学科发展战略建议。
方志刚、杨岳平、周德佳编*的《海水淡化与舰 船淡水保障(精)》在通用海水淡化技术基础上,对 舰船用海水淡化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和阐述,介绍了 世界主要海域海水参数、反渗透海水淡化特点和趋势 ,分析了国外舰船淡水保障模式、技术现状、特点和 趋势,阐述了其相关标准体系构成,提出了相关启示 和建议。 本书读者对象为从事舰船和民用船舶海水淡化技 术研究以及淡水保障系统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 技术和管理人员,可供高等院校非水环境专业学生作 为教材使用,也可为船舶装备设计、管理人员和海水 淡化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海洋工程水泥与混凝土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就我国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研究及产业存在的问题,围绕我国海洋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及缩小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提出了思考和建议,涵盖了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的应用现状、制造、材料性质、腐蚀与防护、耐久性设计与监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用性。 本书可作为从事海洋工程用水泥与混凝土材料制造、设计、施工与维护的相关技术人员用参考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
本书除了强调海洋生态岛的概念、内容、技术与方法的统一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外,在生态岛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力求贴近我国目前海岛实际,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中国侨联的领导下,在青岛市侨联的帮助下,在自然自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支持下,以海洋领域的中桥联特聘专家为主体,围绕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和蓝色经济发展,我们编撰了这部研究专著,以期把脉海洋发展态势,建言海洋科技创新,助推蓝色经济发展。全书共分3部分:第一篇海洋强国建设,包括努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深化海洋战略研究,全面经略海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海洋国家战略区域的空间生产与尺度治理研究等。第二篇海洋科技进步;包括发挥海洋科技优势为海洋强省献力,创新海洋生物技术发展蓝色生物经济等。第三篇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包括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水平保障蓝色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极地资源开发利用浅谈等。
由高金耀、刘保华等编著的《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通过大量重、磁、震数据资料的融合处理和反演解释,依据中国近海及东部大陆重、磁异常和地震地层的分布规律,面向我国近海海底地质构造环境,重点研究海陆断裂构造之间的关联性、近海隆起构造的南北差异性、近海裂陷作用与隆起挤压构造的耦合性、不同裂陷作用的特点、凹陷沉降中心迁移规律和新构造活动特点及其他们对油气资源分布、环境变化的制约作用。与之配套出版的还有《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 本书可为从事和关心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及灾害地质调查评价、海域使用规划论证、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管理等部门工作人员及有关海洋科学及工程的大专院校师牛参阅。
潘新春编著的《海域管理概论(海域管理培训教材)》全书共分十五章,章介绍海域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宗旨内容和基本体系;第二章介绍海域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第三章介绍海洋功能区划体系以及编制、审批和修改程序、区划的实施和管理;第四章介绍海域物权的内容以及海域使用权和其他权利的关系;第五章介绍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第六章介绍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第七章介绍海域使用权续期、变更和转让的程序及要求;第八章介绍海域使用论证主要制度和资质管理;第九章介绍海籍管理的作用以及海籍调查、海域使用权登记、证书管理等内容;第十章介绍海域有偿使用管理的政策要求;第十一章介绍围填海管理制度与政策;第十二章介绍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和海岸线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十三章介绍海域
罗续业、夏登文编著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报告》帮助读者适应海洋能开发利用需要,促进海洋能产业发展,了解国内外海洋技术发展动态,本书可以作为中国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从业者和管理者的有实际价值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特点 1.作为一部科技辞典,除了给出每个名词术语的定义,以便达到区分各名词的目的之外,尚需要给查阅者提供一定的实用性知识。倘若本书的出版能对从事腐蚀与防护工作者和非本专业的读者有所裨益的话,将是编者*的欣慰。 2.修订版秉承版的特点,将本学科基础知识和20年来发展、研究成果用图表、数据、结论摘录在辞典中,力求达到图文并茂,直观易懂。也体现我国蓬勃发展的海洋腐蚀研究和工业防腐蚀的实践。 3.本书每个词的写法顺序是定义、补充解析、在防腐蚀中应用有关知识和应用实例。 4.对版中的某些词名和释文进行了修订和改正。 5.由于修订版列入了一些近年的国家标准和行业(部颁)标准中的名词术语,但这些内容原来都是在一个标准题目较小范围内的,原来预定的作用与本辞典也不同,引入到海洋金属腐蚀
2011年7月28~29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一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汉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在澳门联合举办了“大航海时代澳门、广东与东南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海洋史研究(第3辑)》为本次会议的论文选集,全视角、多学科地探讨了火航海时代亚洲海洋史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大航海时代亚洲海域海上贸易与区域体系,明清时期海洋管理与沿海社会变迂,东南亚大陆圈家及其国际关系,以澳门、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对外交流等方而,总体上体现了海洋史研究融通陆地与海洋,并向纵深方向拓展的趋势。《海洋史研究(第3辑)》由郑德华、李庆新主编。
本书是研究海草床生态功能以及衰退机制方面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海草床生态功能以及富营养化和沉积物变化对海草床衰退的影响机制。全书共 9章,分别介绍了海草床生态功能及环境影响因素、山东半岛主要海草床调查、富营养化对海草的影响机制、沉积物变化对海草的影响机制、海草床价值评估及生态补偿、海草床恢复及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