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野外实习是生物学、生态学、海洋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动物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移动迅捷,识别和区分它们十分困难。《海洋常见动物门类及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图册》作者通过长期积累和艰苦努力,结合多年野外实习心得和教学实践,精心编成此书。它用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语言对海洋,特别是海滨常见动物门类和种类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图示它们的识别特征和野外观察要点。文中所有图片大都为作者亲自拍摄和绘制而得,并辅以指导性观察项目,是不可多得的海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教材。
为适应海域使用管理的新形势和要求,全面提高海域使用论证相关人员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使其更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海域使用论证的相关法律法规、导则、标准和技术方法,帮助其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国家海洋局组织国内海域使用论证方面的知名专家和管理工作者,对多年海域使用论证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编写了一套考试系列参考教材。《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是该套教材中的一册。《海域使用论证案例评析》收集和整理了大量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不同用海类型项目海域使用论证案例,在分析点评基础上汇编完成的。本册教材在编制中注重分析总结了各类型用海项目海域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国家相关行业产业政策与海域使用管理政策的把握、根据项目用海类型与海域资源环境条件特征海域使用
本书剖析了国家对地球科学中有关薄弱学科的战略需求,凝练出相关薄弱学科适合国际发展趋势、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亟待这些薄弱学科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战略研究方向;系统梳理各薄弱学科发展历史,总结各学科历史地位和发展规律,分析各学科现状与适应国家重大需求所存在的差距,提出各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薄弱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地球科学中薄弱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本书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国拿出版基金项目织数百位院土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岸海洋科学》对我国家科学思想库国具代表性的海陆过渡带进行海、陆、气、生学料交叉的重点调研,总结典型海陆过渡带的环境、资源特性及开发进程,提出相宜开发利用与学科发展战略建议。
我国海带繁育及养殖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促进了海带产业的大发展,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被国内水产界称为海水养殖业的“第一次浪潮”,这也为其他水产动植物的养殖提供了借鉴。《海带养殖学》一书从1962年的第一版到今天新版问世,经历了50多年。本书本着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对已有的海带繁育、养殖技术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更新补充改写的基础上,对相关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海带繁育、养殖及加工技术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也重新总结。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海带生物学基础,包括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分别介绍了海带分类地位与形态结构,海带繁殖、发生和生活史,海带细胞学特征,海带起源、分布及引种驯化,海带孢子体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海带配子体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海带的光合作用,海带对碳、氮、磷的利用与代谢,海带
《江南海洋文化》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代表城市,以及江南地区的海盐文化、舟船航运文化、海潮文化、海神信仰的梳理和分析,以丰富的资料,充分阐述了海洋文化在江南文化形成及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海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条重要根脉。江南文化不仅有着柔婉、崇文的柔性特征,更具有勇敢、进取、包容等刚性特征,而后者正来源于江南地区的海洋文化。江南海洋文化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对于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的内驱力,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沉积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仍然是沉积物质之母岩的风化剥蚀、介质搬运、沉积体的形成及其后发生的各种过程。但是,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沉积学研究的视野在不断扩大,调查研究方法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与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尤其是与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地层学等新兴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包融更为紧密,从而使沉积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向前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则是必然的。本书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来认识晚第四纪以来中国的海洋沉积史,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全书分两大部分,编为总论,第二编为各论。 总论讨论了沉积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一些重要概念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评述。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近一二十年内这一学科的主要进展和存在问题,以及作者立论的根据和出发点。作者试图应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管华诗主编的这本《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海陆关联卷)(精)》是海陆关联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领域的综合研究成果,包括国家战略需求、国内发展现状、国际发展现状与趋势、主要差距和问题、发展战略和任务、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推进发展的重大建议等;第二部分是海陆关联工程与科技四个专业领域的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研究,包括沿海产业涉海工程区划、海陆联运物流工程、海岛开发与保护、沿海重大工程防灾减灾等。 本书对海洋工程与科技相关的各级政府部门具有重要参
中国工程院“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形成了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系列研究丛书,包括综合研究卷、海洋探测与装备卷、海洋运载卷、海洋能源卷、海洋生物资源卷、海洋环境与生态卷和海陆关联卷,共七卷。
本书反映了承担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西北太平洋Arg0剖面浮标观测及其应用研究”和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太平洋一印度洋暖池的Argo浮标观测研究”课题的科技人员撰写的部分观测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太平洋暖池与海温、盐度、水团和环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Argo资料质量控制、资料数据库管理Arg0剖面浮标等应用技术方面的探索性工作。 本书可供从事海洋事业的科研、教学、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们阅读和参考。
本书分四部分(法律、行政法规与国务院文件、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汇编了近年内的海域管理法律法规文件。规范性文件又分为:海洋功能区划、海洋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围填海管理、专项管理、海域使用论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其他文件八个部分。本书作为相关海洋行业法律参考资料使用。
《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是国家海洋局委托立项“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终成果。本书撰写的宗旨,是针对当今世界海洋发展形势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对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需求,构建中国海洋文化的基础理论构架,较为系统地回答中国海洋文化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应如何等基本问题,为提高我国国民的海洋文化主体意识,弘扬中华民族海洋文化,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繁荣,提供基础理论观念和方法。 全书含绪言和主体内容九章。绪言阐明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意义、已有基础和目标指向、基本概念、主要内涵;至二章宏观把握中国海洋文化的本质特征、主体构成等基本问题;第三至七章系统分析中国海洋文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审美文化等具体形态;第八至九章专题论说中国海洋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藻类资源高效利用的方法和原理。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我国海洋藻类资源的分布、海藻与环境的关系,并对海藻资源化利用方向进行了展望;第2章讲述了海藻的基本生理学特征及其分类;第3章对常见的海藻养殖技术进行了介绍;第4章介绍了常见海藻产物的提取方法,如脂类、植物激素、海藻多糖、藻胆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第5章重点介绍了目前流行的海藻生物质能转化技术;第6章对海藻及其产物的其他资源化利用方式进行了阐述。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领域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生物工程、能源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
阐述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与内涵,概述海洋生物资源评价的对象与内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对象与内容。概述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主要构成,包括细菌、古菌、真菌与病毒,详述海洋微生物资源评价与保护的技术。概述海洋植物资源的主要构成,包括海藻、海草与红树植物,详述海洋植物资源评价与保护的技术。概述海洋动物资源的主要构成,包括鱼类、虾蟹类、头足类与哺乳类,详述海洋动物资源评价与保护的技术。论述了近海生境和生物资源受损现状,详细阐明了近海典型受损生境修复技术,包括海草床、河口湿地、红树林、珊瑚礁、牡蛎礁以及富营养化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详细论述了近海受损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包括贝类、甲壳类、海参与鱼类资源的修复技术。提出了海洋生物资源评价与保护的发展战略,包括海洋生物资源发展的特征、战略地位、现状与
由王军成编著的《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精) 》以复杂系统论、信息论、力学、海洋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海洋资料浮标详细阐述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及其相关的观测、通信等技术体系。之后,详细介绍了浮标总体设计及其各子系统(浮标体、锚系、数据采集与控制、通信、供电、传感器等)的原理及设计,并配合详实的示例。 《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精)》涉及海洋资料浮标及海洋观测技术方面的众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不仅可供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技术探索、海洋资料浮标研发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我国海洋、气象业务管理部门参考。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演变动力和调控技术出发,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及调控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健康、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等评估技术,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等区划规划技术,海湾生态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动力学反演模型等模拟预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有关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演变的模拟、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年版是一部全面反映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服务情况的资料性年鉴,全书为中英文对照。 二、本年鉴的统计资料范围为人们在海洋和沿海地区开发、管理、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的生产和活动以及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概况。地域范围为沿海城市和沿海地带,其排列顺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顺序排列。 三、年鉴资料内容包括综合资料、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海洋渔业及相关产业、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滨砂矿、海洋盐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其他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与教育、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行政管理及公益服务、部分世界海洋经济统计资料等十八部分。 四、本年鉴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