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本书译自美国《描述性物理海洋学:导论》(第6版),原书是全球范围内物理海洋学经典教材。本书对原书附件内容(索引、补充资料和练习题等)予以删除(可在相关网页查找到)。全书含14章,从物理海洋学概论出发,详细讨论了海洋的维度、形状、底质,海水的物理性质,水体特征分布,质量、盐分、热量、风力等与海洋的关系,数据分析工具,海洋环流,重力波、潮汐与海岸线,五大洋(传统四大洋和南大洋),以及全球环流等课题。
《江南海洋文化》从海洋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代表城市,以及江南地区的海盐文化、舟船航运文化、海潮文化、海神信仰的梳理和分析,以丰富的资料,充分阐述了海洋文化在江南文化形成及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指出:海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一条重要根脉。江南文化不仅有着柔婉、崇文的柔性特征,更具有勇敢、进取、包容等刚性特征,而后者正来源于江南地区的海洋文化。江南海洋文化开拓进取、兼容并包的精神对于包括海派文化在内的江南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既是江南文化不断向前的内驱力,也是江南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核。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 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是就这一学术主题进行认真的历史学考察的部学术专著。作者注重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比较全面、比较详尽地说明了秦汉时期齐人进行海洋探索与海洋开发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层面进行了历史分析。有些论述,对世界海洋学史的学术总结也有推进意义。
本书选取深海生物多样性、洋中脊、海洋深层环流、深海生态系统、深海油气、深海矿产资源等深海领域,在综合分析这些领域国际组织和主要海洋国家的研究计划、战略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海水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与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海洋工程材料丛书 的分册之一。 本书在调研和总结国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开发设计原则及选材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及其团队多年从事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开发方面的经验编写。全书分为6章,对蒸馏法海水淡化、反渗透海水淡化、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海水直接利用、含盐废水处理的工艺和装备特点,以及装备选材原则、结构材料在特殊工况环境中的腐蚀防护措施、功能分离膜材料的种类和性能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材料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准确地反映海水综合利用行业装备用材的现状,更希望作为上游材料行业研发升级海洋工程专用耐蚀材料的基点,通过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提升我国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本书可供海水资源利用工程
本书着眼国家海洋权益与新的海洋防卫观,以海上通道战略区位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角,对环中国及其邻近海上诸多战略通道,进行信息融合与类型体系分析,并重点兼顾*为关注的自然条件逐一阐述的同时,基于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就完善岛链间通道数据处理与应用平台,以专门的章节列述了海峡信息系统建设及其重要意义。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之重点任务“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和环境保障”、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高效海洋生态牧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支持下,研究团队选取了我国黄渤海典型海洋牧场,针对各海洋牧场不同的发展模式,评估了主要经济生物承载力,分析了各海洋牧场的承载力现状,并预测了其承载力的发展趋势及潜力。本书初步的评估结果将为海洋牧场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国拿出版基金项目织数百位院土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岸海洋科学》对我国家科学思想库国具代表性的海陆过渡带进行海、陆、气、生学料交叉的重点调研,总结典型海陆过渡带的环境、资源特性及开发进程,提出相宜开发利用与学科发展战略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科技部863计划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主题专家组的倡导下,我们组织国内同行编写了本书。按照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内涵,全书共分7章。第一章现代海洋生物技术概论;第二章海洋基因工程技术;第三章海洋蛋白质工程技术;第四章海洋细胞工程技术;第五章海洋代谢工程技术;第六章海洋生物分离工程技术;第七章海洋生物芯片技术。
本书主要由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中从事海洋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并参考国内外**文献编写而成。全书共分16 章,包括海洋微生物学概论、海洋原核生物的结构及特性、海洋细菌、海洋古菌、海洋真核微生物、海洋病毒、深海和极地海洋微生物、海洋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海洋环境中活的非可培养(VBNC)状态细菌、鱼类的微生物病害、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利用、海洋微生物的采样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技术、海洋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海洋细菌的分类与鉴定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在海洋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力求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阐述海洋微生物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该学科的重点、难点和生长点。
大洋环流是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输送的基本过程之一,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前沿领域之一。本书是关于大洋环流动力学和热力学的简明导引,其中包括:海水热力学和海洋环流能量学、风生环流理论、热盐环流(包含水团形成/销蚀、深层环流和水循环)以及风生环流与热盐环流的相互作用。 目前已经有多部关于风生大洋环流的著作问世,但涉及热盐环流及其能量学的著作甚为罕见。在关于大尺度海洋环流的论著中,本书是本涵盖这两个重要方面的专著。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可以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书中所阐述的物理原理。本书适于大洋环流研究以及海一气相互作用研究的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海洋学家和其他地球科学家学习参考。
《海洋水文环境要素分析方法》分为四章,即资料的预处理和常规分析方法、温盐资料分析与水团分析方法、潮汐潮流分析方法和海流资料分析方法。与以往的同类教材相比,《海洋水文环境要素分析方法》在系统介绍海洋水文环境要素分析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常用的资料预处理方法,对流、潮等海洋要素给出了实际数据分析的步骤,弥补了同类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缺乏。
《Python基础》是大气海洋学科方向学者的python入门书。《Python基础》侧重于介绍大气海洋学科领域python编程最常用的基础知识,包括即也阻的获取、安装、环境编辑器等内容,示例介绍了python语言基础,流程控制,列表、元组、字典与集合,函数,类和对象,模块,存储户等基础知识。结合python基础知识,介绍了异常处理、计算生态、正则表达式、python脚本、日志等内容。文后结合习题帮助读者解决常见编程问题和困惑,从而帮助读者实现时也on知识的灵活使用和综舍编程,将python用于大气海洋工程当中。
为了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效率,我萌生了一个想法,即撰写一组专门论述科学问题的文章,供他们参考。我梳理了海洋沉积动力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着重于基础研究的论题,写成了一些文章,其中一部分以研究论文、综述、讨论等形式在专业学术期刊或其他出版物上发表。我认为这种方法有一些可取之处。首先,研究生们阅读这些论文,可以直接从中获取科学问题,作为他们研究的起点。其次,重要科学问题能把研究者引导到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如沉积记录形成过程及其正演模拟、基于沉积动力学的地貌演化过程、海岸与海底沉积体系形成演化等,研究生们对此应有所了解。后,通过阅读这些材料,研究生们可能在论文写作和发现科学问题上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
由刘修德主编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东山湾》建立了东山湾水动力、水质、悬沙数值模型,针对历史围填海工程进行了水动力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生态环境、海洋资源和经济损益的回顾性评价;根据海洋规划、功能区划和当地需求等,设计了未来围填海方案,利用水动力模拟手段,结合海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分析了各类围填海对港口航运、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及经济的影响,综合评估了东山湾围填海方案。
关道明主编的《我国近岸典型海域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不仅对中国近岸海域主要化学污染物海洋环境容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放方案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全书内容由环境容量概述、调查研究方法、各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容量研究、污染物总量控制对策与措施建议等章节组成,各海湾根据其地理位置按由北到南的顺序排列。
本书除了强调海洋生态岛的概念、内容、技术与方法的统一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外,在生态岛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力求贴近我国目前海岛实际,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