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人类享有自由的话,那么这种自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自由?如何解释和理解我们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与模式化的特征?何为文化以及何为社会?不同的人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差异以身份、视角或权力等方式体现出来,这些差异的来源、意义和影响又分别是什么?人类学是否为研究非人类留下了一席之地?21世纪,我们该如何理解和思考人类学理论? 本书源于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系为社会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长期开设的核心系列讲座,系列讲座以通俗易懂、内容广泛地讲授人类学理论为宗旨,主要面向本科生,同时也吸引了硕士生,经常还有博士生来旁听。本书涉及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包括进化论、扩散主义(传播论)、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交易主义、新马克思主义、阐释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还有一些得到广泛讨论的理论流派和理论,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现代”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 匠心地以“科学论”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现代”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一书是中央电视台即将播出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同名图书(全彩),由该纪录片主创团队编写。这本书跨越科学、历史、地理、文化、哲学等各个领域,图文并茂地探访30余种从远古走来、改变人类命运乃至整个地球的中国植物,在介绍这些中国植物如何被世界发现的同时,着重描绘了中国植物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在世界扎根、生长的历史,探讨人类与植物的关系,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在本书中,这些 的中国植物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将与读者穿越几千年的时间跨越五大洲的空间重逢,在美的享受中,一起思考与自然相处的 方式。
对于两个自然沟通方式截然不同的物种来说,读懂彼此的情绪是一个棘手的挑战。然而从独居的北非野猫到与人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家猫,猫这一神奇的物种成功完成了这一挑战,令人惊讶地学会了 与人类相互理解 。家猫会用喵喵叫、竖起尾巴、转动耳朵和蹭擦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甚至可以用目光来与人类交流,它们对人类的了解,远远超过人类对它们的想象。 家猫的不同行为都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猫也有不同的性格类型吗? CAT最佳互动守则 怎样有效提高人猫互动质量?英国家猫行为学专家莎拉 布朗,对身边处于不同社会环境的猫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研究,她以风趣的语言,为我们 解密 了家猫的行为模式,找出供人猫之间稳定沟通的 交流语言 。
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查理·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它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它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恐龙,这种地球上曾经存在的巨大动物,一经发现就引起了所有人尤其是小朋友的好奇。你知道什么是恐龙吗?知道它们在哪里生活吗?知道它们是怎么进化和灭 的吗?知道它们在能力方面的比拼是怎么样的吗?知道恐龙蛋里有什么吗?知道恐龙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吗?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近恐龙,一起去了解它们身上的秘密!
从恐龙战斗到它们的死亡,再到体型跟大象一般的穴居地懒……本书带读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一次“史前深度游”。 本书展示了迄今为止发现的50件令人惊讶的化石,每件化石的背后都有一段独特的故事,让读者可以瞥见史前动物的真实生活,如像鸟类一样坐在蛋上的恐龙和被寄生虫感染的霸王龙等。这些化石让我们联想到现存动物的一些典型行为,明晰了现存生物与它们远祖之间的进化链。化石,不是无生命的物体,它们能够唤起远古生物的生活故事,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带回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
化学对许多人来说,就像一团迷雾。诺贝尔奖获得者霍犬曼(Roald}toffmann)所著《相同与不㈣》为我们揭开了这团迷雾。 化学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点。它研究分子的世界。这是个中问的世界,既不是无限大,也不是无限小。这个世界很复杂,也充满变幻。霍夫曼为我们揭开了这个世界。 霍犬曼不仅是当代世界上一的化学家,还是位诗人、作家,对艺术和哲学也有相当造诣。这《相同与不同》说的是化学,讲的是故事,还蕴含着哲学。凭着他的多才多艺,把科学、哲学、艺术水乳交融,编织出一卷美如诗画的锦缎。 读一读这《相同与不同》,或许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分子世界,可能还会走进这位天才人物的心灵世界,看看他在想些什么,他如何在想……
身体是人类行走世界几十万年的工具。但是人类真正了解身体,却要从四百余年前说起。 潘震泽教授以生动的叙事笔法,介绍了科学和现代医学探究人体生理机制的发现之旅,从维萨里的解剖启蒙和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到如今运作机制清晰、学科成果丰硕的人体各大系统,帮助读者 全面、 深入地了解人类探究生理学科的征程。 此外本书独辟一章,介绍华人生理学家对于学科的贡献,从始创中国生理学科的林可胜,到后继者众多的协和医学院与牛胰岛素成果,华人生理学家的研究不仅不落后于世界生理学的发展, 有着自身独特且宝贵的贡献。
植物会旅行?可是植物又没有汽车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它们是如何长途跋涉的呢?难道它们有什么秘密手段? 《旅行的植物》一书将植物的百科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爷孙俩探索菜市场的日常故事中,荣获2021年度“ 环境图书奖”。这是朱莉娅和植物们的一次聚会,也是一个关于植物发展演变的故事。植物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周遭的环境,其自身也在不断改变。 人类在驯化数千种植物的同时,也被它们所驯化。就这样,在布鲁诺爷爷的陪伴下,朱莉娅在大市场的每一个摊位上都收获了一次与植物的奇妙相遇。每一种蔬菜或者水果背后都有一个惊喜等待着大家去发现。植物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食物、香料、药物和原材料,还启发我们正确认识现在,勇敢面向未来!
蚂蚁在地球上十分常见,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种类多,群体数量大。小的蚁群只有几十个个体,大的蚁群可以达到数亿个个体。多年来,一些摄影爱好者用他们的微距镜头拍摄了不少蚂蚁生态照片。《中国习见蚂蚁生态图鉴》编者收集了161种蚂蚁的生态照片,编写成这本彩色生态图鉴;这些蚂蚁涵盖了11个亚科66属。
光谱学是通过物质(原子、分子、团族等)对光的吸收与发射,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起源于17世纪牛顿(I.Newton)进行的色散实验,但是此后一百余年,其发展一直是很缓慢的。1814年夫琅和费(J.Franunhofer)用棱镜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576条吸收线,1860年,基尔霍夫(G.R.Kirchhoff)用自己创制的分光仪发现了铯和铷元素,奠定了光谱化学的基础,从此光谱学逐步地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光谱学本身的原理与定律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对近代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光谱学的成就,也就没有物理学、化学的今天。光谱学的深入发展与实际应用,从20世纪开始,光谱分析逐渐成为在冶金、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工业部门重要的分析手段。
本书依据1995年精装本重排增补。精选为我国历史生物地理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文焕然先生个人及与他人合作作品24篇(其中2篇系增补),分作历史植物地理与历史动物地理上下两编。 书中采用古生物、考古、现代动植物研究,以及14C断代法、孢粉分析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多种研究方法,尤其是古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考察方法,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森林、竹林和柑橘、荔枝等植物与海洋动物、扬子鳄、孔雀、鹦鹉、亚洲象、大熊猫、野马、野驴、双峰驼、麝、獐、长臂猿、金丝猴和犀牛等濒危或已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了物种鉴别,深入研究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与变迁状况,并对影响其变迁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历史生物地理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此外,为更多地反映该